在清朝曆史上,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對遊獵、園林有巨大的興趣,他們在北京西郊香山腳下大興土木修建一系列避暑行宮,其中多個園林或者園内景點都以“春”為名,透露出對春天萬物滋生、花木漸開的深深期盼。
作者 周文翰
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時對江南的園林印象深刻,回京後命江南造園家張然為西苑的瀛台、玉泉山靜明園堆疊假山,稍後又與江南畫家葉洮共同主持暢春園的規劃設計。
在今天北京大學校址上的“暢春園”是康熙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禦園”,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600米,占地900畝,中路沿中軸線向内依次為大宮門、九經三事殿、二宮門、春晖堂、壽萱春永殿、後罩殿、雲涯館、瑞景軒、延爽樓、鸢飛魚躍亭,鸢飛魚躍北部有丁香堤、芝蘭堤、桃花堤、前湖、後湖,園西出大西門為西花園,内有四個湖泊,湖邊散落着讨源書屋、觀德處、承露軒等建築,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暢春園追求自然田園的風格,盡量使用本地的石頭、泥土堆山營造土阜平岡的景觀,較少使用南方珍貴湖石,這是張然等江南造園家帶來的設計理念的結果。康熙非常喜歡暢春園,建成之後每年都去那裡暫住和處理朝政,最長的一次連續住了202天,他最後也是在這裡的清溪書屋裡病逝的。
為了便于彼此走動,康熙皇帝把附近的園林先後賞賜給自己的幾個成年皇子居住,如他把暢春園北一裡外牡丹亭一帶的園林賞給了四皇子胤禛(雍正皇帝),親題園名為“圓明園”。雍正即位後從1723年開始擴大為一座占地3000畝的皇家園林,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以便夏季“避喧聽政”。雍正的兒子乾隆皇帝登基後繼續對圓明園進行改擴建,在東側興建長春園,在東南側開辟绮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形成了三園相連的格局,後來人們籠統稱為“圓明園”。
在這些園林的設計中,歐洲來的傳教士也曾參與,如他們為圓明園西洋樓設計了“諧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大噴泉,采用的是歐洲的噴泉泵技術。噴泉這種園林景觀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傳入中原,《漢書·典職》記載上林苑的一大景觀是引上流的河水進入一個龍形銅鑄雕塑中,呈現“銅龍吐水,銅仙人銜杯受水下注”的場景,這應該是當時從西域傳入的噴泉制造技術。
這種“奇技淫巧”偶爾在中外文化交流較為緊密的時代一露峥嵘,如唐代華清宮的溫泉池中有石頭雕刻的一對白石甕口,每個甕中有個泉眼噴水注射到下面用石頭雕刻的蓮花上,類似歐洲、西亞地區常見的大理石噴泉,可能是波斯或中亞的商人把這種技術傳入了皇宮,可是在中國并沒有流行開來,也沒有人進行深入研究和傳承。
乾隆皇帝喜歡遊賞園林,還讓傳教士畫家郎世甯創作過《仙萼長春圖》《平安春信圖》等有關花木、春天景觀的藝術作品,如《平安春信圖》是描繪雍正、乾隆父子在園林中賞花時,雍正正把一枝春花傳遞給乾隆,這可能是乾隆皇帝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者政治需要給出的“命題作文”,意在展示父子相承、皇權永固之意。
乾隆對皇家園林内的一些景點的命名也用到了“春”字。如圓明園有一處曲水島渚,雍正曾借用蘇州的“桃花塢”之名命名,湖泊之中有一處四周環山、密布山桃的處所,從東側的水道可以逶迤進入,岸邊的桃樹林可以讓皇帝乘舟緩緩行進,體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的意境。雍正的兒子乾隆小時候曾在這裡讀書,他登基之後把這處景點改稱“武陵春色”。雖然使用了這個帶隐逸色彩的名字,可皇帝登岸抵達的“桃源深處”有着精緻的亭台樓閣,并非農家的茅屋,并沒有普通農家的質樸田園之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