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希臘殺子棄子神話闡釋

古希臘殺子棄子神話闡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0 11:54:58

作為道家學派的擁趸。對道家幾大思想人物想來不陌生。老子在函谷關外騎牛而去,列子卻禦風而去,莊子向往“無己、無功、無名”的忘卻物我的逍遙境界。我對列子禦風而行的神迹尤為好奇,決定詳細探究一番列子的思想、貢獻以及修行智慧。相信很多人看到關于他神迹的記載,也會很感興趣。

列子簡介

列子.列禦寇(大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50年,享年75歲),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根據《列子》書中記載:“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眎之,猶衆庶也。”

古希臘殺子棄子神話闡釋(列子禦風而行堪為神迹)1

《列子》一書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相傳為戰國列禦寇所著。後被尊為《沖虛真經》,是道家的一部經典著作,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其思想主旨近于老莊,追求一種沖虛自然的境界。體現了道家對精神自由的心馳神往。可以說它是一部智慧之書,幫助人們開啟心智,給人以啟示和智慧。

列子師承:

列子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列子學射,就是關尹子教的。關尹子(尹喜)函谷關總兵。從老子處首得《道德經》并将其發揚光大。可以說關尹子是老子的徒弟。按照《皇帝内經上古天真論》中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的劃分,壺丘子應該是至人,老子是聖人衆所周知,列子當屬真人。

列子八篇之遺憾

《列子》八篇,在西漢末年尚存完整。西漢劉向《别錄》曾加以錄注。現存《列子》是東晉張湛收集殘篇合輯而成并為其做注。目前僅存《天端》、《仲尼》、《湯問》、《楊朱》、《說符》、《皇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當今所見到的版本已是斷倚殘篇。着實可惜。我們熟知的《皇帝神遊》、《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等都選自此書。讀來隽永味長,發人深思。百家争鳴時,文化發展最為繁盛。不排除始皇帝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些策略都對古聖賢文化和思想的失傳造成了很大影響。但也值得慶幸的是,一代代文學巨匠還是竭力保存和恢複了一些典籍,我們後世之人才得以高山昂止。

列子神迹:

莊子《逍遙遊》記載:“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于緻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傳說他修道九年之後,能夠“禦風而行”。《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之日“乘風遊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所住“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列子為何能禦風而行?作為後世之人對古人這種記載難免疑慮重重。

《列子.皇帝》篇記載,“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意思是列子拜老商氏為師,和伯高子做了朋友,向這兩位世外高人學習道術。學成後,乘着風歸來。在《述異記》和莊子《逍遙遊》裡均提到列子禦風而行。修煉到那種程度才能達到禦風而行?最開始是消除分别心,先是自正其心,用時三年,做到心無雜念,口無是非。然後,繼續修行,經過九年達到如下境界:沒有是非,沒有彼此,沒有人我,沒有任何分别,身心達到完全融為一體。“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身體感官作用都一樣了,心神歸于虛,身體散于空,四肢百骸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這個境界,感覺不到身體與外界的差别,身體不需借助外力而存在。用列子自己的話說,盡然不知道到底是我乘着風,還是風乘着我,抑或,我就是風,風即是我。如果此事為真,那麼此修煉方法已經失傳不為後人所知,另外存在突破地球重力限制的方法。或許還有更多科學所不能解釋之事。在空中漂浮,随風而蕩的其它物體如鴻毛和樹葉。根據空氣浮力-自身重力>0的物理公式才可解釋。列子能乘風而行,除了有心神控制外,其身體重力顯然應該是發生了變化或者克服了重力的影響。當今世界能做到踏水而行,已經是堪稱神技了。禦風而行,當屬神話。

古希臘殺子棄子神話闡釋(列子禦風而行堪為神迹)2

列子的道及世界本源論

列子說:“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産生萬物的自己不生死,變化萬物的自己沒有變化。它自己産生,自己變化;自己形成,自己着色;自己産生智慧,自己産生力量;自己消減衰落,自己生長旺盛。說有使它産生、變化、形成、着色、産生智慧、産生力量、消減衰落、生長旺盛的事物,那是錯誤的。即道雖然衍生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推動着整個世界的運行和變化。但是它自己卻從來不用經曆生與滅的過程,更不曾有過絲毫的改變。

《列子.天端》有段論述,涉及到世界本源的形成,讀來頗覺精深,現代物理學才發現質子。然列子時代,就寫出“太素者,質之始也”。真的對這位真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翻譯過來的意思:【列子說:“過去聖人憑借陰陽二氣來統禦天地萬物。有形的事物是從無形的事物産生出來的,那麼有形的天地萬物是從哪裡産生的呢?所以說:天地萬物的産生過程有大易階段,有太初階段,有太始階段,有太素階段。所謂太易,是指沒有出現元氣時的狀态;所謂太初,是指元氣開始出現時的狀态;所謂太始,是指形狀開始出現時的狀态;所謂太素,是指質量開始出現時的狀态。元氣、形狀、質量具備但卻沒有分離開來,所以叫做渾淪】

古希臘殺子棄子神話闡釋(列子禦風而行堪為神迹)3

常說人是集天地精華孕育而成,道家典籍中對人的形成有這樣的描述“化虛為神,化神為炁,化炁為精,化精為氣”的說法。正好應征了在《列子.天端》中對人的形成的描述:

“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複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加粗部分的意思是: 一是形狀變化的開始,清輕之氣上浮成為天,濁重之氣下沉成為地,中和之氣便成為人,所以天地蘊含着精華,萬物由此變化而生。” 由此可見,道家思想對解釋人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說觸到了本質。

《列子》中的哲理和對“移心換性”的先見

《列子》内容形式多為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和神話等,包含深刻的警世教訓和哲學思想。如《列子.說符》中的“列子學射”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列子.湯問》中的“紀昌學射“告訴我們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列子.湯問》中的“薛譚學讴”告訴我們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隻學到一點就滿足

另外關于“移心換性”之說,對現代醫學來說,給人換個心不是大事。換心之後也發現原來的患者性情和意識有變化之現象。那麼在《列子.湯問》中記載的扁鵲給魯人公扈和趙人齊嬰治療先天之病而換心的故事,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換心後兩人彼此走錯家門,其妻子們不認識以緻争吵。最後經扁鵲辨認兩家的争辯才罷休。古人是否早已能實施換心之術還有待考證,但對移心換性的認識已有先見。足見對事物之認識深刻。

列子的生存智慧

列子繼承了老子順應自然的生存觀念,但面對生死更為灑脫和曠達。相反老子更注重如何保存生命。列子在書中說“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他認為刻意地保全也不能保全壽命。《力命》篇中有“自壽自夭,自窮自達,自貴自踐,自富自貧”。這句話點出生死、窮達、貴賤和貧富都是生來就注定的,非他力所能改變。從今天的世界觀來看,有點宿命論的味道。從周易的思想來看,人的命其實是在天人博弈的過程中有變化的。“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列子的生死觀及對生命真相的參悟

“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于壞。遇其壞時,奚為不憂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體,都是有生必有滅。生的時候不得不生,滅的時候也不得不滅。包括整片天地以及整個宇宙都是這樣,早晚都會有走向毀滅的那一天。因為這是自然的規律,是大道運行的必然結果。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質,都是從虛無中來,最後必然要回到虛無中去。不僅天地是如此,人的生命亦是如此

列子指着一個死人的骸骨說,”唯予與彼,知而未嘗生,未嘗死也。” 意思是人從來未曾死過,也不曾生過,隻有我和這個人(指死人)知道其中緣故。死的世界隻有死了的人知道。所以,從真正意義上說,人是不死不滅的。

古希臘殺子棄子神話闡釋(列子禦風而行堪為神迹)4

“生者,理之必終者也。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畫其終,惑于數也。意思是說,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則,沒人能夠強行扭轉。世間但凡妄圖得長生者,終究隻能是如同鏡中觀花,水中望月。人生在世,應該秉承端正的态度,客觀理性地面對生死,以從容的心态接受人生的常态。畢竟天地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天地之中的芸芸衆生呢?

最後總結:

列子站在了一個無法超越的制高點上,立足于整個宇宙的源頭,參悟到了整片天地的終極法則。他對道的描述足夠客觀,而這也正是道這一理念能夠橫跨數千年,依舊經久不衰。并且在全世界範圍内,都能夠産生深遠影響的主要原因。這樣的思想永遠都不會過時。反而會随着時間的推移,随着科學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其中蘊藏的智慧和光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