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發起和領導了著名的“熙甯變法”,為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衰敗局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改革雖然未能成功,但雖敗猶榮載入了史冊。
與此同時,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散文簡潔精悍,邏輯嚴密,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他的詩歌含蓄深沉、深婉不迫,豐神遠韻,被稱為“王荊公體”。
王安石
在王安石的詩作中,《元日》是比較著名且流傳很廣的一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七言絕句詩,大概創作于1069年的除夕。反映了王安石被宋神宗授予變法改革大權後,精神抖擻躍躍欲試的興奮心情。
熙甯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等外族的不斷侵擾,接受了王安石提出的治國之道:效法堯舜,簡明法制。同時, 宋神宗授予王安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職,其位等同于宰相。
王安石與宋神宗
于是,一向以憂國憂民為己任,懷揣複蘇大宋王朝雄心壯志的王安石,開始了自己的變法圖強舉措——熙甯變法,制定了一系列變法條文。
1069年的除夕,改革變法開始的前夜,按耐不住激動心情的王安石,提筆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從明面字意上看去,是一首歡快地迎接新年的詩。
第一句描寫爆竹聲中,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來臨了——除舊迎新之時,萬衆期盼美好未來。
至于第二句:“春風送暖入屠蘇”的解釋,多數人都認為是百姓迎着春風舉家暢飲“屠蘇酒”。我去查了“屠蘇”這個詞兒,原來有四種解釋:1.古代一種酒名,常在農曆正月初一飲用。2.一種草(藥)。3.平屋,茅庵。4.帽名。有檐,形狀似屋。
對照這首詩上下文,除了“屠蘇酒”這個含義外,我以為把屠蘇理解為“平屋,茅庵”更好。春風送暖進入茅屋,比春風送暖時人們喝屠蘇酒,似乎更合理。
至于後兩句很好理解,描述了人們迎着日出在門上貼桃符的場景。曈曈——日出時的光亮。千門萬戶都在迎接燦爛的朝陽。人們拿着嶄新的桃符換下去年的舊符。桃符——古時挂在大門上的兩塊桃木闆或紙,上面畫着或寫着兩個門神,用于避邪。後來逐漸演變為春聯。
寫下這首詩的王安石,此刻的心情絕不僅僅限于迎接新年。
在王安石的心中,自己籌劃已久的改革變法大計就要開始了!改革變法,意味着宋朝的一切就要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除去一切舊的規矩和習俗、以及阻礙社會發展的條條框框,讓曆史展開新的一頁。改革變法如同初升的朝陽,溫暖着千家萬戶,給萬民帶來利益和福音。
這才是王安石寫這首詩的初衷。
王安石
接下來的熙甯三年(1070年),他在全國範圍大規模推行新法: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馬法等等。 熙甯四年(1071年),頒布改革科舉制度法令,恢複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隻可惜,王安石的改革變法,因為某些方面确實不合時宜,更因為朝中各種因此利益受損的舊勢力拼命反對打壓,最終失敗了。
往事逾千年。
無論如何,王安石的這首詩,描寫了宋朝人迎接新年的熱鬧場景。其文字功力相當精準,畫面感十分強烈,語調押韻朗朗上口,讓人讀來倍感親切,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