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董志塬。 陳飛 攝
慶陽網訊(記者 高于婷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曆經千年的文化積澱,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蘊。慶陽方言也是如此,極具地域特色,至今仍保留延續着諸多古漢語的音韻詞彙,足以可見其文化根基之深厚。
音詞存古現象多
受地理、曆史行政區劃、人口來源等因素影響,慶陽市各縣區的方言比較複雜。從語言歸屬上來說,華池東南部南梁、林鎮、紫坊畔、山莊等鄉鎮人口多為陝北移民,當地土著人稱其為“東路人”,方言保留陝北話的特征,聲調有入聲,屬晉語;甯縣南部塬區各鄉鎮、正甯縣除山河鎮以外的各鄉鎮方言帶有陝西關中片方言特征,區分前後鼻音。除上述外,慶陽其他縣鄉方言均屬中原官話秦隴片。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慶陽方言有語音、詞彙、語法三大系統。據隴東方言與民俗研究所老師譚治琪介紹,從聲調來看,除過華池南梁等鄉鎮分布的晉語外,其他方言一般都是四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慶陽人談到自己的方言聲調,往往比照着普通話四聲來定調,這其實是個誤區,應該以古四聲的字在自己方言中的實際讀法,來确定其聲調調類。”
從聲母和韻母來看,普通話讀b、d、g、j、z、zh聲母的,如“白倍部定杜掉掉頭鍘跪局近轎鄭趙”等,慶陽方言聲母不同程度地有讀送氣音p、t、k、q、c、ch的現象,以鎮原縣、甯縣、正甯三縣屬字最多。例如:“杜甫”的“甫”字、“單刀赴會”的“赴”,慶陽地道土話讀同“普”,這是“古無輕唇音”的孑遺;三是把“雞啄人”“啄木鳥”的“啄”讀同“刀”,把父親叫“達”,此例當是“古無舌上音”的遺留;四是普通話n聲母個别字讀r母,如“黏”讀同“然”,“釀”音同“瓤”或“讓”,這是章太炎先生的“古泥娘歸日”之說的方言例證。五是把普通話讀ui韻母的部分字讀作ü韻,如避忌、隐瞞義的“諱”讀“續”,“慰”讀“禦”,此為“支微入魚”現象,比較古老。
慶陽方言中保存了大量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詞語,都是與古有征的。慶陽人常戲谑稱“吃”為“咥(dié)”,如“今兒咥了一頓環縣羊肉,倒咥了美”,《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把聊天或言語誇大叫“谝(piǎn)”,如“谝幹傳(聊天)”。《說文·言部》:“谝,巧言也。”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我勸這世上人,休把這口忒谝過了。”
把傲慢無禮叫“倨”,“你不要倨”。《說文·人部》:“倨,不遜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把腹大頸細的盛油容器叫“油瓨瓨(háng)”。《說文·瓦部》:“瓨,似罂。長頸。受十升。”把“火幹”“口渴”叫“炕”。《說文·火部》:“幹也。”口渴義的“炕”應是由“幹”義引申出來的。
把打發、送走叫“赍發(jīfa)” ,如“赍發女子(出嫁女兒)”“赍發娃娃上學去了”。《水浒傳》第二回:“這柳世權卻和東京城裡金梁橋下開生藥鋪的董将士是親戚,寫了一封書劄,收拾些人事盤纏, 赍發高俅回東京,投奔董将士家過活。”形容髒東西讓人惡心叫“惡影(wùyǐng)”。《醒世姻緣傳》九十六回:“我心裡還惡影影裡的,但怕見吃飯。”如此等等,比較古老的詞語,可謂俯拾即是。
“那些比較‘土’、有音無字的詞或語素,往往就是古語詞,‘化石性’詞語,是方言詞彙研究重點考察對象之一,其中蘊含着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譚治琪說。
南梁說唱。通訊員 折興發
方言構詞有特色
慶陽方言構詞上很有特色,常見的詞綴有:“圪”頭表音詞綴,如“圪攪(言語幹擾)”“圪搖(搖動)”“圪擰(扭動)”“圪叭(拟聲詞,迸裂聲)”“圪嘣(拟聲詞,咬碎東西的聲音)”;“子”尾,除了構成名詞外,部分量詞後常加“子”,如“一塊子馍馍”“一鍋子煙”“跑了一趟子”;“頭”作後綴,構成的名詞含有價值義或表事物,如“吃頭”“喝頭”“想頭”“說頭”等等;人物詞詞綴“貨、客、皮、精、鬼、神、二、三”等,構成的人物詞刻畫人物特點突出,愛憎感情分明,地域色彩濃厚,如“啬皮(吝啬鬼)”“戳事精(搬弄是非的人)”“鬼精(詭計多端的人)”“二杆子(言行不經大腦,比較莽撞的人)”“谝三(言語誇大其詞的人)”。
重疊式名詞尤為豐富,構造形式多樣。有AA式,往往表示小稱和愛稱,如“蛋蛋”“手手”“水水”“撮撮(撮箕)”“夾夾(小紙夾)”“跐跐(也有人叫‘擦擦’,橡皮擦)”等;ABB式,如“紙箱箱”“綠蛋蛋”“細面面”“糖紙紙”等。AAB式,如“糊糊面”“苦苦菜(苦苣)”“棒棒頭(一種頭型)”“叉叉褲(開裆褲)”;ABCC式,如“刷牙缸缸(刷牙缸)”“太陽坡坡(太陽地兒)”“腦勺把把(後腦勺)”等等。
農諺俗語趣味濃
慶陽方言經曆了千百年的演變和沉澱,在音調和語法結構上極具特色,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農諺俗語中,也展現着慶陽深厚的文化曆史。
《慶陽地區志》中記錄了很多有趣的詞彙,如:變驢(做醜事),長拉拉(時間漫長、難以等待),錘背石(有錯不改、經常挨打的小孩),散活倒敞(衣冠不整的樣子或物件包裹不緊湊),硬成(能力強),丢涼(開玩笑),将将兒(剛才),醭氣(糧食、衣物黴變後的氣味),頑纏(反複持久地或者較量地去做),溫陣子人(不愛說話的人)。還有百務良成(千方百計),編白撂謊(撒謊),躁眉什眼(滿面怒容),十裡五裡(間或偶爾),睡夢颠盹(似醒非醒的樣子),吱裡喳啦(衆多人喊叫),前點哩後閃哩(形容辦事不穩或走路不穩),等等。
農事類諺語更加豐富,“前晌驚了蟄,後晌拿犁别(耕)”“毛杏塞鼻子,收拾種糜子”“荞麥種在空裡,豌豆打在囤裡”“濕鋤糜子幹鋤谷,露水地裡鋤豆豆”;畜牧類諺語也不在少數,如“羊盼清明驢盼社”“草膘料勁水精神”“窮家不離豬,富家不離書”;氣象類諺語有“燒炕不出煙,一定要變天”“太陽一根線,三天不見雨”“久晴久旱,有雨帶彈(冰雹)”“一年兩道春,黃米貴似金”“九九有雪,伏伏有雨”“天河轉東西,收拾縫棉衣”。
再如“棒槌鑽牛皮,雖慢窟窿大”“獨牛難套,獨子難教”“不聽師長勸,日後受作難”,“有福不可重受,油餅子不可夾肉”“莫學麻雀嘴,要學螞蟻腿”“要知城裡事,先問鄉裡人”。還有“牛犢子拉車——亂套”“格格核桃——砸得吃”等歇後語。這些土言土語中蘊含着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為人處世之道。
民俗表演。 任延慶 攝
質樸鄉音韻味足
如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因交通條件、人口流動、文化融合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多古老語言和古老用法都已經悄然流失。在慶陽街頭,我們能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方言,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孩子習慣用普通話交流,面對很多老派的詞語“不知所以然”。
“方言不僅僅是一個區域的交流工具,更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保護方言的多樣性就是保存地方曆史研究和民俗文化。”譚治琪指出,慶陽方言是我們慶陽人日常最自然、最順口、最舒暢的交際工具,表情達意豐富而生動,它是慶陽人魅力十足的一張身份證和文化名片,是寶貴的精神财富。像慶陽民歌、南梁說唱、皮影、道情等藝術形式,再像慶陽民居、器物、飲食、農事活動、婚育喪葬、歲時節令等豐厚的地域民俗文化,都是用一系列方言詞語記錄,世代口耳相傳下來的。
譚治琪認為,正确處理好方言與普通話的關系非常重要。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北方官話為基礎形成的,從根本上來說也是一種方言,正如著名語言學家李榮先生所說“普通話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我們既掌握好普通話,也要留住純正鄉音。方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可以通過不同的宣傳平台開展方言競猜問答、民俗文化講座、方言類綜藝節目,加深方言的影響力,讓表達生動、内涵有趣的慶陽方言成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助推文化事業向縱深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