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論及華夏神話傳說時說:“其為世間所知,常引為故實者,有昆侖山與西王母”。現将西王母神話之源起與演變過程作一考述,以佐證神話消亡之規律。
西王母,華夏神話傳說中一尊位居顯赫的大神。自晚清末以來,學術界對西王母多有著述,揭示和觸及到西王母神話研究中許多重要問題。但是,為梳理華夏神話流傳演變的規律,這裡還需從頭做起。
西王母之“西”,乃方位詞,指中原以西。證之于東王公之“東”,均為方位作定語,指東西兩個方位無疑。王母女王的意思,并非王的母親。同樣佐證于東王公之“王公”也不是王的父親,而是其本人。這稱呼法符合華夏族的稱習慣,不足為怪。主要應査清的是“王”。商代前、中期,無有“王”的觀念,隻有“帝”的名稱。商末,周人開始稱王,如周文王。西王母這一名稱的出現,不會超過這一上限——商朝末期。位居中原以西,可作定論。
最初有三個西王母。即殷墟蔔辭中的“西母”;《山海經》中虎齒豹尾梯幾戴勝的西王母;《穆天子傳》中“我惟帝女”的西王母。
首先是殷墟蔔辭中的“西母”對“東母”對稱,是神不是人。由于商之前中期無有王的觀念,因面隻稱“西母”,同時佐證西母産生的很早,不會晚到商代末期。西母即西王母的前身,證之于清代初年的《女仙外史》,仍稱西王母為西母,猶存古意。
商人位于周人之東,自己(包括東夷)的始祖母便稱東母,實指簡狄,其生契成商而為後代敬為始祖母。商屬東夷,與周屬古羌人不是一個部系,又同于夏初與啟共建夏朝,屬于華夏族成員。因而商人稱位居自己西方的周人的始祖母為西母,即姜嫄。地理位置在陝甘交界一帶的姜水平原。緻于後世襲其名而換其實的西王母的出現。
其次是《山海經》中的西王母。
首先要指出的一點是:這個西王母的出現,必得在商末“王”的觀念形成以後。
《山海經》中載有西王母神話的主要有三處。《海經・海内北經》有“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曆及五殘。”又“西王母梯幾而戴勝仗,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海經・大荒西經》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可知西王母處于昆侖之丘之玉山,半人半魯,即神形;穴居,即住所,“司天之曆及五殘”的兇神、刑神,即神性。
青海出土之陶器上,繪有整齊劃一的一隊舞蹈之人,人人皆著尾,是“豹尾”的來曆,原始人有将動物牙齒穿(串)起來戴于頸上以為裝飾品,是“虎齒”的原貌;“人面虎身”、“三青鳥”可能是氏族圖騰;“戴勝”是民俗。将上述種種集記于一處,荟記于一神(一人),是《山海經》記載的特點。
《海經》成于戰國中期,乃楚人(或巴蜀人)所作。其成書時間與《穆天子傳》成書時間前後相差無幾,很可能同屬戰國中期的文獻。(《穆傳》出土自魏襄王基,葛主人為戰國末期人。既然當時已有此書,可知書成之時必定早于這下限。)如果說在大緻相當(或前後略有差異)的時間裡,如此奇形怪狀的西王母神,能迅速演化為《穆傳》中的能賦詩交歡,載歌載舞的人王,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神話演變的規律。看來二者的西王母指的可能不是同一神(人)。
西王母居中原以西可以确定,而楚、巴蜀位居中原正南與西南,其所記之西王母源于何處?西王母于西北入西南而後沿長江傳播到中下遊一帶,被記《山海經》的時間是戰國中期,形象較古樸,可認為是西北野蠻時代的某氏族神或部族神。從而确證其傳播于西南又入長江中下遊的時間不會太晚。
由于源于西北,錄入書者又系華夏族成員,使用的是漢文字。楚又乃與商人有密切聯系的部族(楚之民俗,官吏設置與商極為相似)。故取商時西母之名,添之已定式的“王”的觀念,名謂西王母,自西北至西南乃古時羌人遷徒的路線,西王母系古時羌人之氏族酋長,薩滿教中掌管天文、醫藥方面知識的女薩滿,掌管瘟疾刑罰的形神,此可為一證。其名稱就的時間不會早于四周。
再說《穆天子傳》中之西王母
是人王,與曆史人物周穆王摻雜于一起,已進入傳說的範疇。此書由于出自戰國末期魏襄王墓,可認為其成書時間最晚應在戰國中、後期之間,所記叙之事雖系小說之虛構,但必有中西交通往來為其基礎。不妨可将西來之傳說的時間定為戰國早、中期,時間與錄入《山海經》的時間大體相當。而一是刑神,一是人王,看來二者不是一個神(人)。西王母之名形成于西周,乃周人進居中原後對原初商之西母的附會。由于西周拓地西部邊境,西王母的地點位置均往西遷。西遷之緣由,可能與商、西周征伐西之犬戎、羌也有關系。西羌進入昆念山一帶,西王母便随之而入。這裡的出土文物大約均在商末至戰國初期之間。商代的兵器、器皿已到了中亞。後中西交通日趨拓達,西王母便出現在中亞、西亞乃至羅馬以西了。
這些記載,很可能有一定的曆史根據。既然缪王巡狩,穆王曾西征,便是西拓境的明證,西王母由此因而一直向西徒。這兒則所記之西王母與商人心目中的西母全然不是一回事,名同而内容相異。周人心目中也有西王母,是西部羌人的神。周人建立周朝後,仍然稱西部羌人的始祖神為西王母,其原因可能系自認自身已是華夏正宗,為别于羌戎而采用的方法。而《穆傳》為三晉人的作品,由于時代的不同,晉人心目中之西王母與商人之西王母不同,而與周人心目中的西王母相同。于是穆王西征之史實,便敷符成一種曆史傳說。與西王母結合起來,以小說的形式記下了西征路途上以穆王為核心的奇聞逸事。
這些記載,很可能有一定的曆史根據。既然缪王巡狩,穆王曾西征,便是西拓境的明證,西王母由此因而一直向西徒。這兒則所記之西王母與商人心目中的西母全然不是一回事,名同而内容相異。周人心目中也有西王母,是西部羌人的神。周人建立周朝後,仍然稱西部羌人的始祖神為西王母,其原因可能系自認自身已是華夏正宗,為别于羌戎而采用的方法。而《穆傳》為三晉人的作品,由于時代的不同,晉人心目中之西王母與商人之西王母不同,而與周人心目中的西王母相同。于是穆王西征之史實,便敷符成一種曆史傳說。與西王母結合起來,以小說的形式記下了西征路途上以穆王為核心的奇聞逸事。
穆王西王母之會,即西征中的一段佳話,作為曆史傳說流傳于後世。《穆傳》的作者,去古未遠但不知其詳,便将中西交通拓達後商賈帶來的沿途奇聞與此事結合,書成《穆傳》以傳後世。查《穆傳》全書,着重記路線、時間、沿途氏族、物産貢物,唯有這一段記叙詳盡,頗具情趣,實是有所依之本,否則這種觀象是雅以解釋的。三晉,早與西北有交通往來。自敦煌、酒泉、武威,又自若羌、阿爾金山、柴達木盆地北沿、西甯而北上,與敦煌一路合而為一,過騰格裡而入河套,進入山西北部、河北中部。是古代一條文化、經濟傳播的交通路線。戰國時趙國多得月氏之玉,即昆倉之玉,便是由商人由此路傳入的。這條路後世是佛教文化傳入雲崗的路線,《穆傳》中将穆王西王母之事融入交通沿線的所見所聞之中,是有其曆史、文化原因的。何況穆王征讨的就是西北。
這裡的西王母是人君,不是神也不是仙,更不是天帝之女。而是傾慕華夏文化,于穆王西征時自動歸降的一個部落的首領。自此起,西王母之一部已正式融入華夏族,是其中的一員了。
所謂西王母,很有可能是穆王賜予的封号。西王母部于此時接受華夏文化、禮節,開始傳子,子為王,是穆王稱其為“西王母”的原因。這個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這件事于戰國時期必定傳播廣泛,莊子記有“西王母得之(道),坐乎少廣”。莊子,戰國末期人,較《穆傳》一書出土時要早,與《山海經》中《海經》書成之時幾乎相當,說明當時西王母之傳說是很常見的。這極有可能是一件真實的事,隻是後世演化為傳說而已。即便如此,在《穆傳》成書時,核心的變動并不大。西王母之名由穆王之時開始出現。
《穆傳》中之西王母與商人之西母,《山海經》中之西王母不是一回事。然三者又有那麼點聯系。或許西王母部的神話傳入長江中下遊域時,就将該部落的始祖神、圖騰神與西王母連綴在一起,這也是很有可能的。這是後世将西王母稱為人,又稱為神,再稱為國名,并加之地名,又作為西戎之代名詞的直接原因。
上述中三個西王母雖則不是一人(神),然卻有一個共同點:與古羌人都有聯系。又都出自西北,常與昆侖山并提。原始初民有一習俗,将氏族長、氏族祖先、氏族圖騰混為一體。古羌人居西北,信奉薩滿教(與中原之教極為相似)。薩滿教有一特點,除氏族首長、圖騰神、祖先連為一體外,酋長多為女性,兼族中薩滿,掌管瘟疾刑罰,族中“法律”,負責跳神去災疾等等,這是西王母系“司天之曆及五殘”的刑神、兇神的直接原因。同時又是人王(酋長),國名(部落)、地名(穆王所封之處)、神(始祖母、圖騰神)。《山海經》之作者所記可能主要指古羌人的圖騰神,又取人名冠之,使人名與形象不符。《穆傳》取人名與人之事,而擯棄圖騰色彩。總之,西王母系古之羌人的神話傳說中的顯赫者,言二者不是一人(神)是對的,但二者之間有聯系又是不可否認的。
參考文獻:《西王母考》
《西王母與西戎》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神話與傳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