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的名篇《嶽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他那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氣,與佛教大慈大悲、普度衆生的精神内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值得稱道的是,範仲淹先生的一生,也的确與佛門結下了不解之緣。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公考取進士,從此步入仕途,開始實現他救國救民的偉大抱負。
範公一生的曆史成就涵蓋政治、軍事、文學和教育等多個方面。
在政治上,他出任泰州時,征調民衆4萬多人,修築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200華裡的海防堤,造福于一方百姓,後人稱之為“範公堤”。因為感激于範公的恩德,當地許多百姓都改姓了“範”。
他還針對當時朝廷内憂外患的現狀,上書仁宗皇帝,力推新政,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産等。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間,政治局面便煥然一新,史稱“慶曆新政”。
在軍事方面,康定元年(1040年),範公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他築城修寨,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最終締署合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在文學方面,他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複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他的文章,立足點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價值取向上具有曆史意義和複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散文創作上,他的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他的《靈烏賦》一文中“甯鳴而死,不默而生”一句,是中國古代哲人争取自由的典範。他的名篇《嶽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叙、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在文化教育方面, 範公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 在慶曆年間主政時,他提出“複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着力改革科舉考試制度,完善教育系統,加強學堂管理。各地也奉诏建學,地方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時謂“盛美之事”。
範公的淳淳厚德,也結出了累累碩果,蔭庇着後世子孫。他的四個兒子,都官高爵顯。特别是次子範純仁,更是做到了宰相之位,且有乃父遺風。千百年來,範公的後人,昌盛無比,賢良輩出。自北宋至清末,範家共出了七十二位宰相。
和曆代文人士大夫一樣,範公與佛教也有着甚深淵源。
範公的母親笃信佛法,長齋繡佛達20年之久。年少時,他曾拜高僧為師,發憤苦讀于醴泉寺。母親和高僧的言傳身教,寺院中那晨鐘暮鼓、誦經念佛之聲,自然在潛移默化中給了他佛法上的熏陶。
範公一生為官所到之處,必定造寺度僧,興崇三寶。他與佛門高僧交往極多,僅見于詩文中的就有早年結識的釋文光和廣宣大師,還有琴中知音真上人、越僧長吉、吳僧真、元二上人等不下十人。他曾問道于琅玡慧覺禅師,且有偈贈予禅師,偈曰:“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閑。直欲與師閑到老,盡取識性入玄關。”
【 範仲淹《遠行帖》】 遠行帖也稱修答帖。此帖書法瘦硬方正,清勁中有法度。人常将此書風喻其人品,稱“公書莊嚴清澈,信如其品”。
範公在母親去世後,恭請出家法師為母親誦經超度,虔誠所緻,竟然感得觀世音菩薩化身出家人,為其母親念誦《金剛經》半部。
範公屢次作文表贊佛門高德。仁宗皇祐元年,天竺山日觀庵善升禅師入寂,先生為其撰寫塔記,表彰德行。
範公還曾将自己的房舍捐獻出來,改建成太平寺,延請浮山法遠禅師住持。禅師入寂後,範公為其撰寫碑銘。在碑銘中,範公贊道:
嗚呼遠公,釋子之雄。
禅林甘澤,法海真龍。
壽齡有限,慧命無窮。
寒岩脊骨,千載清風。
不獨如是,範公與佛教淨土宗更有着殊勝的因緣。
據清朝佛教著作《角虎集》記載:“時有宗道者,見雪窦後,超放自如。後忽自檢居壽春,不出。常口念彌陀,以掃帚自淨其居。公往見之……問曰:‘如何是西來之意?’宗曰:‘雲開山月露,雨過竹風涼。’又問:‘終日念佛,當過什麼?’宗舉掃帚作舞勢。公豁然領旨,常修淨業,以養聖胎。”
“以養聖胎”即是求生淨土、存養蓮胎之意。由此可知,範公在當時的一位名為宗道的法師開示指引下,常修淨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這位法師的引導方式頗具禅宗的風範,但由于高僧善于洞鑒行者善根與時節,加之巧攝妙引,悟力超凡的範仲淹豁然終由單純參禅轉入“終日念佛”的修行路徑。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範公走完了他63載的光輝一生。
《角虎集》中記載,臨終之日,範仲淹對家人說道:“吾昨夜夢池中蓮花皆作金色,即當随師西去矣。”由此可知,範公臨終前便預知時至,夢見西方妙境界相,且知自己定當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範公去世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民間各地紛紛建立祠堂,畫像供奉。上至朝廷官員,下至普通百姓,無不如喪考妣,悲泣哀号。
自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一句悲憫弘大、仁慈愛物的名言金句感動了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這位“後天下樂”的仁者,卻因為念佛,早早先于我們到極樂世界永享真實究竟的安樂去了,料想範公也定在西方日日心憂我等娑婆舊親們——“衆生何事不思來”呢?
文/佛泉居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