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
自參加工作以來,我主要以教教課、堆堆文字為業。由于身體原因,近幾年幾乎都在家休養賦閑,也沒寫什麼正經文字,隻是撿起小時愛好的書法打發時間。這兩天突然有股莫名沖動,笨手笨腳地在手機上鼓搗了兩天,寫下了下面心中想要說的話。
書法是按規範法度寫好漢文字的藝術,是依托漢字成長發展的。這點是書法的本初,也是曆代書家們的共性。由于經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藝術追求不同等,古今書家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和藝術風格,亦即不同的書風。同樣的道理,不同的曆史時代,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時代審美和時代書風。明代書法大家、鑒賞家董其昌就有“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的說法。清代著名書法家、理論家梁巘在《評書帖》中更明确提出“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這種說法現今書界大慨是無異議的。從書法史看,時代書風的變化,總體上反映了對書寫漢文字藝術的時代要求,大體上也體現了書法本身傳承、創新與發展的内在規律。
晉尚韻。就是說魏晉書家崇尚道教超然物外思想,在書法上追求風流飄逸、美倫美奂的風格。“韻”是什麼?韻的本意是指優美動聽的音樂,延伸到書法領域就有“氣韻”、“韻味”一說,指潇灑、飄逸、流暢、研媚、細膩的書風,書法從裡到外都給人以美的享受。魏晉時代是書法發展史上一個裡程碑的時代。這個時代戰亂頻繁,東晉王室偏安一隅,統治者忙于争權,政治思想環境相對寬松,思想解放帶來個性張揚(沒這樣的環境焉能有建安七子?),紙張普及讓書家們書寫有了更多便利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王羲之完成了對書法書體的重大變革,古意濃厚的漢隸被飄逸灑脫、研麗遒美、富有韻律感的行草所取代。孫過庭《書譜》中所說的“古質今研”,就是指這種書風的轉變。魏晉時期書家很多,但流傳至今的書法作品并不多,能代表魏晉風韻最高水平的人就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王的書風就是魏晉的時代書風,後人稱道的“魏晉風流”也主要是指二王書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文書絕美,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被尊稱為“書聖”。
王羲之《蘭亭集序》
唐尚法。是說唐代時期的書家們突出推崇符合規範、尊從法度的書法風格。唐代是繼漢代後第二個國力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汲取漢後漫長的戰亂教訓,唐代政治上緻力于修明法度,建立一個嚴謹有序的法度國家;思想文化上開放寬大包容,經濟上經貞觀之治,國家強盛繁榮;一國之君唐太宗醉心翰墨,尊崇王羲之,推崇古法,并在科舉上首開書法考試科目。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唐朝書法形成一絲不苟、法度嚴謹、氣魄雄偉、具有廟堂之氣的時代特征和風尚。唐代書家燦若星河,以歐、顔、柳、褚為代表的唐楷,極其講究法度規範,标志着楷書書體進入到成熟高峰期。我們說唐尚法,主要是指唐楷。以張旭、懷素(颠張醉素)為代表的狂草,雖汪洋恣肆,不拘一格,但其書法核心仍然是講求法度、符合規範的。在群星燦爛的書家中,顔真卿是傑出代表,他氣節高潔,品行超世,楷行皆為大成,是繼王羲之之後的又一偉大書家。其楷書成就唐代最高,與柳體一起稱為“顔筋柳骨”;其行書《祭侄文稿》真行草并存,筆法精妙,墨色變化豐富,全篇充盈豪放雄渾悲怆之情,開拓出王羲之行書另一種藝術和精神境界,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顔真卿《祭侄文稿》
宋尚意。是說宋代文人書家追求以書抒懷,表現個性,注重書法内涵和書寫意趣的書法風格。何謂意?漢代董仲舒有言:“心之所之謂意”,一語道破意的本質,即内心想說的話、内心表達的想法。人不同,書家不同,意便有不同,意在書法上的表達遠比韻的涵義廣泛得多。宋代統治者汲取唐藩鎮割據導緻動亂的教訓,重文輕武,總體上政治積弱,國運多舛,與唐不可同日而語;文化思想寬松,經濟發達,社會富庶,是文人士大夫生活最惬意的時代;印刷術高度繁榮,刻帖和私學盛行,書院衆多,學書人群由豪門士族向平民轉變。這一切都為宋代書家們由唐尊從規範、法度森嚴的書風束縛下解放出來提供了條件,并形成筆由心馳、彰顯自我個性和抒發真摯情感的時代書風。由此,宋尚意的書風,一改晉行草研媚流美和唐楷法度嚴謹的單一風格面貌,變得風格多種多樣、面貌多姿多彩起來。宋蘇、黃、米、蔡四大家,作為尚意新風的主力軍,每個人的書法風格和面貌,都因體現了個人意志情趣、人文修養與人格理想而有很大不同。蘇轼肥扁,黃庭堅開張,米芾多姿。作為一代文宗,蘇轼文風豪放,氣勢磅礴,直抒胸臆,書法主張“出新意與法度之中,寄妙理與豪放之外”,提出以“神、氣、骨、肉、血”為衡量書法的标準。他的《黃州寒食帖》,手心兩忘,妙在天成,内涵豐富而深邃,無意于佳乃佳,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蘇轼《黃州寒食帖》
元、明尚态。是說元、明時代的書家在筆法上恪守晉唐傳統,着重在漢文字結構形态上下工夫、求突破的一種風尚。書法發展到元代,書家們凡能想到的創新方法,幾乎被前人都用過了。書法的路該怎麼走?這是個問題。書法大家趙孟頫抗起大旗,與鮮于杻、鄧文原等人掀起一股複古之風,力主宗學晉人之韻和唐人的法度,在前人字體形态的基礎上,尋求一些結構上的突破。趙孟頫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是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意思是字的結體形态可以随時代而變化,而古人筆法應恪守不變。趙孟頫的這個主張被奉為金科玉律。元、明兩代的書家大都是以唐人的筆法,寫魏晉人書貌,形成書法在字形上刻意求好的總态勢。除此之外,以趙孟頫為代表的元明書家們大多諸體皆能,詩、書、畫、印通擅,在藝術品形制上出現了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形式。趙孟頫所創立的“趙體”與唐代的歐體、顔體、柳體并稱“楷書四體”,成為後代臨習的主要摹本。經過趙孟頫書法籠罩朝野的元朝和以沈度為代表的“台閣體”明初時期,從明中期開始,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新的美學觀、價值觀在興起,以抒發個人情性為特征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在湧現,封建正統意識、價值觀念受到猛烈沖擊。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書家反對唯古法是循,強調個性,強調獨創。明中期出現的吳門三家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寵,别開新境,形成自己獨特書風,徹底擺脫了台閣體的流弊,影響甚廣。董其昌主張學習古人,但提倡師其意而不師其迹,并在實踐上形成個人清雅疏秀的書風,引領時代書風向着個性化方向發展,直接影響了清代早期的書法藝術。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明代大尺寸宣紙的生産成功,使得長幅巨軸的書法作品開始流行。明末清初大書家王铎很好地将二王和米芾技法運用到大尺幅作品中,創新了傳統章法。
趙孟頫《帝師膽巴碑》
對于清代書風,後人亦有“清尚姿”的說法。這是對清書源多流、書風多元、書家多樣時代書風的概括。清初代表人物有王铎、謙錢益、傅山(民間)等。中期碑學日益強大,與帖學兩分天下。帖學書法以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翁方綱四大家為代表,碑學書法以金農、鄭闆橋、鄧石如等人為代表。晚期帖學沒落,碑學一統江山,代表人物有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人。這裡不再多議。
時代書風的演變發展,是書法本身(當然包括漢字)矛盾運動的結果,也是曆代書家們藝術勞動探索創新的結果。不管時代書風如何變化,書法是按照規範寫好漢字的藝術這種特質沒有變,始終貫穿于時代書風風雲變化之中。書法藝術的特質有兩個要點:一是書法首先是寫漢文字的藝術,不是寫漢字而是胡畫亂抹,不叫書法;二是按先賢總結的筆法、結體、章法等規範去寫漢字才叫書法藝術,單純寫漢字也不叫書法。晉唐尚韻尚法也好,宋元明尚意尚态也罷,時代書風是書法特質在一定時代條件下的體現,後時代也總是在傳承前時代基礎上才能形成具有本時代特征的書風。沒有晉尚韻,哪有唐尚法?沒有晉唐尚韻尚法,焉有宋尚意、元明尚态?時代書風的演進,反映了書法藝術傳承、創新和發展的一般規律。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藝術。當今時代,科技高度發達,經濟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迫切需要文化自信、藝術自信。作為一門曆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前人對書法諸方面(包括漢文字本體及其藝術形式)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實已備矣。在書法實用功能日益喪失,越來越被當作“展覽體”藝術發揮功能的現時代,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時代書風,需要怎樣的書法藝術,确實是需要面對、需要回答的問題。在這裡我隻能這樣說,别讓浮躁名利遮望眼,堅持走書之正道。這條正道首先要抱住先賢腳丫子不放,耐心、虛心學習消化前賢留下的豐厚遺産;其次要師古而不泥古,學習中自覺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對時代的感悟,方可創造形成時代需要的新書風。兩種有損于時代書風的現象值得我們警惕:一種是一些根本沒有傳承便混迹江湖招搖撞騙的各種“惡書”行為,諸如體書、射書、吼書等。對這種現象,借用一句話來回答:你壓根連忠誠都沒有過,有何資格談背叛!另一種是具備傳統功底并有所成就的一些書家,以創新書風為名一頭走入醜書、亂書、盲書誤區不能自拔。對後者我隻能說,推崇形式創新并無大錯,錯就錯在舍本逐末。形式是為内容服務的,離開書寫漢文字本體,炫技也好,形式也罷,豈不都是毫無無價值意義!是喝高了,還是想瘋了?世上哪有純形式的藝術!隻求形式,不求内容,甚至隻有形式,沒有内容,最終隻能是一地雞毛!總不能讓後人概括我們這個時代的書風隻是“尚形”吧?
好了,就說到這裡。最後送給愛好書法的朋友們一句話共勉:書法之道,隻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終。
老姜 2021年7月8日初稿,9日修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