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花鼓戲古墓悲歌?光明網訊(記者 崔益明)2019年7月21日上午,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長沙花鼓戲《蔡坤山耕田》“一改”專家研讨會在京召開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甯、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巡視員劉振平與會并講話研讨會上,包括理論評論、編劇、導演、表演、音樂作曲、舞美設計等領域的專家,在充分肯定《蔡坤山耕田》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就如何進一步加工修改提高該作品,從“高原”攀登“高峰”,展開了深入研讨,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傳統花鼓戲古墓悲歌?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光明網訊(記者 崔益明)2019年7月21日上午,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長沙花鼓戲《蔡坤山耕田》“一改”專家研讨會在京召開。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甯、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巡視員劉振平與會并講話。研讨會上,包括理論評論、編劇、導演、表演、音樂作曲、舞美設計等領域的專家,在充分肯定《蔡坤山耕田》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就如何進一步加工修改提高該作品,從“高原”攀登“高峰”,展開了深入研讨。
以聚焦于改為基調
長沙花鼓戲《蔡坤山耕田》由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創作,講述了農民蔡坤山夫婦無意中幫助了當朝皇帝,當地知縣對蔡坤山言聽計從,以圖升遷,卻被罷免的故事,诠釋了“做官休問榮枯事,多察民間疾苦情”的道理。該劇自2018年4月首演以來,已深入基層巡演40餘場,為三湘四水的廣大群衆帶去歡樂,所到之處社會各界觀衆反響熱烈。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甯指出,專家研讨會的基調是“聚焦于改”,并對劇目在現有基礎上如何精益求精,再攀“高峰”提出了殷切期待。他對與會專家提出三點希望,一是要把握好政治導向,進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二是要發揚藝術民主,暢所欲言,開誠布公。意見的分歧點,往往是修改提高作品入手的地方。三是要高标準嚴要求,發揮各自專業的優勢特長,講真話、講實話,提意見、出主意、想辦法,不要一團和氣。
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巡視員劉振平表示,省文旅廳将會全力做好服務保障及指導工作,為劇目“兩改兩演”提供條件,營造環境。他對國家藝術基金大力扶持湖南文藝事業,對專家關注和支持《蔡坤山耕田》表示感謝,希望與會專家不吝賜教,幫助該劇做好修改提升。
民間故事的創造性轉換
《蔡坤山耕田》是花鼓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故事,改編後的故事情節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為豐滿。不僅保留了蔡坤山幽默風趣、口惡心善和他夫人樂善好施的一面,也對古代官場惡習進行了諷刺,讓笑聲背後有思考。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研究員季國平認為:“當下戲曲發展要‘三并舉’。我們需要現代戲,也需要多樣化,需要《蔡坤山耕田》這種讓觀衆喜聞樂見,且體現出深厚地域特色的地方戲。該劇承載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劇種文化價值。喜劇性、幽默感和思想性的統一,是該劇的精華所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馬也對該劇給予了較高評價。他認為:“這部喜劇是成功的,也是成熟的,是生活本身的哲學邏輯。它的滑稽、反諷、批判和誇張,藝術化地表現了主旋律、正能量,具有精神高度和思想價值。”
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傅謹認為:“從人物關系和人物的故事走向來說,這部劇是一個典型的民間叙事,深深滲透着民間趣味,我覺得這是多年來民間藝術積澱的結果。《蔡坤山耕田》是湖南花鼓戲的一塊寶,如今我們重新搭建它,重新将它搬上舞台,讓我們看到花鼓戲的積澱有多麼深厚。藝術創作要達到高峰,就要站在民族文化深厚積澱的基礎上。”河南省文聯副主席、一級編劇陳湧泉認為:“這個戲好就好在創作者有三個尊重:尊重傳統、尊重戲曲本體、尊重湖南花鼓戲劇種的特色。除此,還具有兩性,即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性,和以世俗化、遊戲化為基礎的趣味性。”
抓準創作核心問題
對劇本故事的邏輯性問題,不少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戲劇最高的段位是喜劇,喜劇最難寫,也最難排。”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原院長、一級導演李利宏認為,“無論怎麼編排,荒誕都應該有一個尺度,不能對人物性格、人物關系不管不顧,不能對塑造人物的精準度不管不顧。人物定位不準确,就會直接影響主題和風格樣式的準确性。”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總監李東橋認為,即便是微服私訪,皇帝也不可能是獨身一人去到市井之中。以此來看,皇帝第一次出場時的理由就缺乏合理性,編劇應該讓這個情節處理得合理一些。季國平也認為,雖然皇帝是該劇的線索人物,但第六場中的皇權色彩太重了。不應過于強調皇帝的作用,而是需要減少皇權意識。原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局長汪守德也指出,要體現蔡坤山的民本思想、民生意識,強調對自我的認同。
陳湧泉指出,這部戲可以打磨得更加精緻。首先,立意需要再提煉一下,在主題方面更聚焦更凝練,要避免随意性,尤其是信手拈來的閑筆;其次,需要提高準确性,增強邏輯性,追求現代性。對此,上海淮劇團團長、一級編劇龔孝雄也認為,雖然很多閑筆現場效果很好,但是從主題聚焦上來講,會讓主題跑偏。不過,從事劇本編輯工作30餘年的中國戲劇家協會《劇本》雜志社主編範小甯對此持反對意見。她認為,劇本創作未必一定要精緻化,不一定非要以學院派為标準。隻要做到普遍意義上的結構流暢,不削弱戲劇性即可。
二度創作仍有提升空間
表演方面,李利宏認為,男女主演很優秀,形象好、身段好、唱腔好,但表演給人很強的設計感。在表演呈現時,多是導演為演員設計的手段,而不是演員自身的動作,給觀衆兩張皮的感覺。演員需要把這些手段融入到人物性格中。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輯、高級記者徐漣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她希望,這部戲的表演不用過于精緻,要保留粗砺的感覺。“可以多一些個性的東西,讓演員在台上有更多自由發揮,比如撒潑、打滾。這些更加自由的表演,可以盡可能多保留一些。帶着泥土氣息的鄉間喜劇風格,應該體現得更濃重一些。”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一級演員王洪玲對演員觀察得特别仔細,她甚至發現,有演員因穿着運動品牌的襪子而穿幫。她提出,“演員該穿什麼襪子、靴子,作為專業院團、專業演員是絕對不允許出現錯誤的。另外,女主角戴的手镯是否合理,需要導演精确把握。”
人物造型方面,傅謹認為,從整個舞台風格的角度來看,人物設計和造型稍顯得“洋氣”了一些。“時尚感是很難持久的,如何在時尚感背後,尋找能夠讓觀衆更感興趣的造型風格,是舞美設計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中國舞美學會會長、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曹林建議,男女主角的形象太正了。縣令、師爺、皇帝等角色,仍是傳統戲曲裡面比較正面的角色。既然是一部喜劇,可以通過化妝來強化喜劇的效果,如京劇的小花臉,在造型上可以再誇張一些。同時,馬也認為,舞美的圖案化、剪影化、皮影化、風格化以及燈光都非常有特點,但給人缺乏力量的感覺,如果能增加一些鄉村、耕牛的元素,則會與農民貼近一些。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一級導演熊源偉認為,舞美雖然幹淨、簡練,但缺少點睛之筆,沒有肌理。
“這是一部有戲、有味、有趣的地方戲”,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主任謝振強指出,“這部戲的音樂個性非常鮮明,而且音樂和唱腔協調得非常統一,隻是配器略顯平庸”。熊源偉也認為,音樂配器沒有對提升戲劇起到作用,既沒有發揚花鼓戲的韻味,又顯得單調,不夠豐滿。
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主任羅維表示,将根據此次專家研讨意見,以高度負責的态度,認真打磨,不斷修改,盡全力把《蔡坤山耕田》打造成唱得響、留得住、傳得開的舞台藝術精品,把這部戲真正地留下去、傳下去并演下去,以此回饋廣大觀衆的厚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