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語出元代高明《琵琶記》,其中有雲:“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當時僅作為形容詞使用,意寓發奮苦讀之日久,而一旦科舉高中則可名滿天下。
真正讓“十年寒窗”名至實歸的,是在清代雍正皇帝诏令設立八旗官學之後。八旗官學是繼國子監太學、鹹安宮官學、景山官學之後的又一公立學府。其中鹹安宮官學為培養後備官員而設立;景山官學則由内務府統轄并承辦,由内務府弟子充任學子;而八旗官學,為國子監所轄,附屬于太學院(相當于現在清華大學的附屬中學)。其學子都是來自滿、漢、蒙三個不同民族的八旗子弟。
八旗官學明令學子以十年為期,學習期滿可參加科舉考試,未能在科舉考試中及第者,則予以除名。
“寒窗”,在此包含兩重涵義:一為古時北方習俗,天寒時用窗紙糊窗,盡管可以擋風,但是難以禦寒;二為借喻苦讀詩書時的孤寂與枯燥。
由此,高明所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直到清代雍乾時期才成為學業時限的定制,這也是我國義務制教育模式的早期雛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