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單純從技術的層面來講,制造馬镫這個東西可以說簡單到不值一提。
馬镫
是啊,我們看到的無非是兩個鐵環,用繩子套在馬鞍上,但如此看問題,顯然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還得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任何事物。
這就必須談到騎兵是怎麼一路發展的。
蒙古騎兵
最開始的時候,騎兵不要說沒有馬镫了,連馬鞍都沒有。
這樣的話,騎兵有什麼優勢呢?
速度快,這是步兵與車兵所無法比的,試想一下,突然一大堆人馬從天而降,這個震懾力和機動性可想而知,雖然真實的情況經常是,步兵騎馬到了作戰地,先下馬,再拿起家夥與敵人厮殺。
另外就是騎射,不過這個階段對将士的騎術要求還是蠻高的,想想看,你得雙腿夾緊馬肚子,可别打着打着就從馬上摔下來了。後來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就是向胡人學習超高的騎馬射箭技術,使得趙國的軍事實力雄極一時。
胡服騎射
再有,就是騎兵的沖擊戰術。
原先使用車兵搞沖擊換成了騎兵,在大兵團作戰中很有用,很容易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成本低了,效率卻高了。對這一戰術的運用自如,不得不提到項羽,他在彭城之戰,以三萬騎兵,竟然能在一天之内幹掉劉邦的五十多萬聯軍,其效率之高,氣勢之猛,不難想象!
項羽沖殺
到了兩漢時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漢武帝橫掃匈奴,不僅大量使用了沖擊戰術,騎兵還配備了戟和矛等長杆武器。這個時候要實現近距離搏殺,在馬上有一件東西自然應運而生了,那就是:馬鞍。惟其如此,将士方能在馬上保持較好的穩定性,不然,霍去病動不動就在匈奴的本土搞千裡奔襲,何以實現?
後來,為了進一步提高穩定性,馬鞍越做越高,有一個前後支撐的面。可帶來的問題是,上馬越來越難。怎麼辦?
單側馬镫出來了,就隻是為了解決上馬難的問題。
于是很快,聰明的人發現,在馬的另一邊也配個馬镫,不但解決了上馬難的問題,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穩定性。
配有雙馬镫的騎兵
呵呵!如果是這樣,馬鞍何必搞得那麼高呢,所以你看,到了隋唐時期,馬鞍明顯沒有整得那麼高了。
總結一下,最開始,騎兵為了實現高效,必須練習高超的騎射技術;緊接着,為了追求穩定性,發明了馬鞍;接下來,為了能方便上馬,整出了單側馬镫;最後,一不小心發現,再加一個馬镫,穩定性和上馬問題徹底解決。這是一個不斷實踐和不斷叠代的過程!
那麼問題來了,雙馬镫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有說是西漢,有說是魏晉,出土的文物證明最早在魏晉時期,不過我倒希望是在兩漢,這很關鍵,因為這直接關乎三英戰呂布能否成為可能。
#看曆史增智慧#,歡迎關注@史隐史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