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輿訊 據歐時大參報道 保加利亞著名大地藝術家克裡斯托(Christo)的遺作《包裹的凱旋門》将于9月18日至10月3日正式亮相。該項目實現了克裡斯托和妻子珍妮-克勞德(Jeanne-Claude)長達60年的夢想。
對于這一龐大的當代藝術品,人們褒貶不一。法國文化部長贊其為“給巴黎人的絕佳禮物”,但也有市民認為這實在醜的驚人,簡直是恥辱。
▲聞名世界的巴黎地标凱旋門被包裹起來,引發全球矚目。包裹項目工程當地時間9月16日已基本完工,施工人員正在進行最後的技術處理,以便按期完成施工進度,使該藝術項目能夠在9月18日至10月3日向公衆開放。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馬克龍:《包裹的凱旋門》為法國添光加彩
法國總統馬克龍16日為《包裹的凱旋門》揭幕。
不久前剛宣布要參加明年總統大選的巴黎市長伊達爾戈和紐約前市長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一同出席活動。
馬克龍在凱旋門頂發表講話說:“我們在這裡緬懷克裡斯托和珍妮-克勞德。他們也一定會很感動……因為(他們)長達60年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馬克龍贊美說,《包裹的凱旋門》為法國“添光加彩”,且“沒有花納稅人一分錢”。他同時感謝所有為這份作品付出努力的人。
▲“被包裹的凱旋門”項目源于保加利亞已故藝術家克裡斯托的設計,由其侄子弗拉基米爾·亞瓦切夫率領項目團隊完成。圖為當地時間9月16日,亞瓦切夫(右一)與法國文化部長巴舍洛(左一)、巴黎市長伊達爾戈(左二)共同亮相。背景照片為克裡斯托與夫人的合影。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馬克龍還在講話中提到了2018年末“黃馬甲”示威期間打砸凱旋門一事:“這裡曾在2018年底飽受苦難,我們都還清楚記得,那些使我們震驚的野蠻破壞行為,但現在我們重新修複了凱旋門,而且通過這個藝術項目重塑凱旋門,這是個獨一無二的地方。”
除了馬克龍以外,法國文化部長巴什洛(Roselyne Bachelot)16日上午也高度評價《包裹的巴黎》是給巴黎人、法國人以及所有藝術愛好者的絕佳禮物,她表示:“這一宏偉作品可以看作是對自由的号召。《包裹凱旋門》為我們帶來了幾天美妙的改變。”
耗資1400萬歐元
《包裹的凱旋門》獲蓬皮杜中心的支持,法國政府以及巴黎市政府的批準,“打包”共使用了2.5萬平方米銀藍色回收織物和3000米紅繩。
▲施工人員在凱旋門頂部作業。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早在1962年,當時住在凱旋門附近Foch大街上的克裡斯托及夫人珍妮-克勞德就萌生包裹凱旋門的創意,并制作草圖。
按照克裡斯托的構想,“被打包”的凱旋門将成為有生命的物體,在風中活躍起來,會反射光線。褶皺會随風飄動,讓建築物的表面變得感性。人們會想要去觸摸凱旋門。
據法媒報道,《包裹的凱旋門》耗資1400萬歐元,資金來源于克裡斯托作品、草圖、紀念品、模型以及版畫的拍賣,相關衍生品的銷售收入将全部贈予法國國家曆史文物中心。
展覽期間,每位參觀凱旋門的遊客都将獲得一小塊“打包”織物作為紀念。
實際上,克裡斯托與巴黎頗有淵源。早在1985年“打包”巴黎新橋之前,克裡斯托曾于1962年用89個油桶堆疊成一面牆,将巴黎6區的Visconti街堵塞了數小時。這項名為“鐵幕”(Iron Curtain)的作品被看作是“反柏林牆”的宣言。
法國民衆怎麼看?
那麼,對于凱旋門被“打包”這件事,民衆怎麼看?
“這實在不可思議!”68歲的退休護士Christiane感歎道:“在全世界最美的城市、全世界最美的大道上,不用花一歐元,就能看到這樣宏偉壯觀的當代藝術品!” “的确如此。”巴黎郊區居民Jean微笑着說:“我在電視上看到的時候,也不太能理解;但來到現場,就會覺得實在妙不可言。”
▲圖為施工人員在凱旋門内作業。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但也有不同意見。
53歲的Isabelle對這件作品的評價是“令人驚愕、醜陋、恥辱”,她深感不解:“為何允許在(凱旋門下)無名烈士墓長明火上這麼做?”作為資深的藝術愛好者的她更表示,要去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Musée Jacquemart-André)看波提切利展覽“洗眼睛”。
為何當代藝術總是充滿争議?
法國《世界報》指出,在巴黎街頭引發争議的當代藝術作品不勝枚舉:比如2019年葡萄牙當代女藝術家瓦斯康絲勒(Joana Vasconcelos)的巴黎之心(Cœur de Paris),或是美國藝術家昆斯(Jeff Koons)為悼念2015年11月13日巴黎恐襲遇難者的金屬巨型郁金香雕塑等,更别提2014年旺多姆廣場展出的“充氣聖誕樹”,由于形似成人玩具引起一片嘩然,其作者美國藝術家Paul McCarthy甚至因此遭到人身攻擊。
▲ 葡萄牙當代女藝術家瓦斯康絲勒的作品“巴黎之心”。(巴黎市府圖)
▲ 美國藝術家昆斯贈送給巴黎的禮物——巨型郁金香雕塑。這一雕塑的到來曾引發抗議。(巴黎市府圖)
▲ 美國藝術家Paul McCarthy的作品“樹”。因其極具争議的造型,這一作品曾遭抗議者破壞。(巴黎市府圖)
為何街頭當代藝術品總會引發激烈讨論?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員、藝術社會學者Nathalie Heinich指出,這是因為當代藝術是通過公衆的反響(無論好壞)而存在,作品的特征就是“違背常識”。因此,關鍵問題并不在于公衆喜歡與否,而是作品是否以可接受的方式被呈現。 不過,Nathalie Heinich承認,藝術品突然“入侵”公共場所,的确涉及民主問題:将作品呈現在大衆目光之下是否正當?
藝術史學者、策展人Paul Ardenne也指出,對街頭藝術展的接受問題,實際上是人們對公共場所所有權的認知問題:“人們不想承認國家對公共場所的占有權,他們希望公共場所‘屬于’公衆。” 巴黎八大社會學教授Alain Quemin表示,傑夫·昆斯的郁金香之所以遭到抵制,正是因為作品的制作和呈現方式不被法國人接受。當年反對人士的理由之一是,昆斯作為藝術工業的典型代表,極具戲劇性且投機。其工作坊和顧客都是奢侈品跨國公司。賦予其能見度和認可,有間接打廣告的嫌疑。“必須要考慮公衆的接受能力。”Alain Quemin強調:“法國(展覽藝術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形式,(對公衆來說)難免會顯得粗暴和笨拙。”(原标題:耗資1400萬歐,凱旋門“打包”完成!“絕美”還是“醜爆”,法國人已吵起來)
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台),關注全球華僑華人,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
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