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畫家莫迪裡阿尼油畫

畫家莫迪裡阿尼油畫

情感 更新时间:2024-12-21 23:46:22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侯恕人

“10.84億元第一次!”

“10.84億元第二次!”

“10.84億元第三次!恭喜您!這幅偉大的作品屬于您了!”

在佳士得2015年的拍賣會上,伴随着拍賣槌落下的一生脆響,一幅尺寸并不是很大的油畫作品《側卧的裸女》以高達10.84億元人民币的價格,被上海藏家劉益謙拍得,而這一次拍賣也成就了這位藝術家拍賣的最高記錄 ,同時也成為當時全球藝術品拍賣記錄中第二昂貴的作品。這次拍賣,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了這位法國藝術黃金時代的“浪子”——阿曼迪奧·莫迪裡阿尼。

就在最近,“百年無極——西方現當代藝術大師作品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開展,我得到展訊,第一時間去了解有關信息,赫然看到展覽海報上那幅在意大利國家現代美術館收藏的莫迪裡阿尼作品《漢卡·紮布羅夫斯卡肖像》。因為,在羅馬留學數年的我,曾經在意大利國家現代美術館作為中文解說員,引領華人觀衆參觀館内藏品,這幅莫迪裡阿尼的作品我不知解說過多少次了,所以,看到海報的一瞬間,竟有一些恍惚感,仿佛夢回羅馬。2012年,我如願考入了意大利羅馬美術學院,小心翼翼地踏入了歐洲文藝複興的故鄉。在我出國所帶僅有的幾本書中,就有着一本《莫迪裡阿尼傳》。莫迪裡阿尼是我之前很喜歡但讀不懂的幾位西方藝術家之一,這本書講述了莫迪裡阿尼那些瑰麗迷人而又出奇沉靜的作品,是如何誕生在他那放蕩不羁、躁動不安的一生裡的。我懷揣着對莫迪的好奇,也感動于他與畫中愛人的情感糾葛,開始在意大利慢慢追尋他的腳步,并嘗試慢慢讀懂他。

畫家莫迪裡阿尼油畫(莫迪裡阿尼的藝術與情感)1

正在世紀壇舉辦的“百年無極”藝術展海報

莫迪裡阿尼,一個土生土長的意大利猶太人。1884年,他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塔什肯尼地區的一個偏遠小鎮。那裡陽光燦爛,而在意大利繪畫藝術史上,塔什肯尼那裡誕生過許多優秀的畫家,并形成著名的“塔什肯尼畫派”,此畫派就像當地的陽光一樣,以色彩明亮而著稱。莫迪裡阿尼家境還算優越,父親出身富有的銀行世家,母親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的後裔。父母對于莫迪的教育可謂是用心至極,然而,莫迪小時候患有胸膜炎和斑疹傷寒,導緻他不能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莫迪很小的時候便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14歲開始學習繪畫,先後就讀于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和威尼斯美術學院。直到1906年的冬天,他離開威尼斯,前往巴黎,那一年他21歲。在他動身往巴黎前,母親送給他一本王爾德的書《瑞丁監獄之歌》,書裡有這樣一句話:“經由藝術,也唯有經由藝術,我們才能免于玷污真實存在的污穢。”這樣的一種藝術信條,強烈地吸引着莫迪裡阿尼,也在精神上鼓勵着他藐視庸碌的生活,同時他也無視自己的健康。而詩歌中的一句“所有人皆弑己所愛”這一思想,悲劇性地暗示了他和一個女人的命運和愛情。

初到巴黎的莫迪,談吐優雅,處處顯露着良好的家教,他雖身材不高,但一條燈芯絨的長褲,一件格子襯衫,常常系着紅色的圍巾……這個目光炯炯有神的意大利帥哥很快吸引了很多朋友。然而好景不長,伴随着那時候法國巴黎的“躁動”(當時的巴黎是“前衛”的代名詞),藝術黃金時代到來了——未來派、立體派、野獸派、抽象派、表現主義等等藝術風潮撲面而來,本來是溫文爾雅的莫迪,也開始入鄉随俗。他的個性、穿着、舉止開始徹底改變,從一個優雅的意大利人,變成了衣衫褴褛的法國人。這時他發現:産生創造力的唯一途徑是對社會規範和生活混亂的蔑視。他感覺到,必須抛開資産階級的安逸和傳統的價值觀,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他後來對他的好友薩爾蒙自嘲似地說:“以前我可是個布爾喬亞……”從此,莫迪開始了他漫長的苦難與美麗的堕落。雖然行為舉止有了變化,但意大利血統的浪漫天性卻一直沒有被磨滅,這種混合了意式的奔放和法式的浪漫讓無數女人神魂颠倒,但莫迪的人生摯愛隻有一位,就是小他十幾歲的讓娜·艾布特納。

畫家莫迪裡阿尼油畫(莫迪裡阿尼的藝術與情感)2

讓娜·艾布特納

與人們腦海中風流藝術家的形象相契合,莫迪裡阿尼身邊的女孩子來來去去,這些女性豐富了他的生活,也給他帶來無數的創作靈感和激情。英國女詩人畢特麗斯是他第一次認真談情的女人。聰明熱情的畢特麗斯愛上的是他英俊的外表,他們一起辯論,一起喝酒,一起在毒品中醉生夢死。可是,性格相差甚遠導緻二人最後選擇了分開。1917年4月,19歲的藝術學院學生讓娜·艾布特納,闖進了莫迪裡阿尼的世界。甜蜜溫順的讓娜與前任女友畢特麗斯比起來,個性有着天壤之别,莫迪裡阿尼深深受到吸引。而讓娜在這段感情中更加無私激進,如飛蛾撲火般不計回報地付出。讓娜與莫迪裡阿尼相愛不久,便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搬進了他的小屋,一直陪莫迪度過了生命中最安定的一段時光。在和讓娜一起的日子裡,莫迪裡阿尼畫出了一生中數量最多也是最傑出的作品,他的藝術造詣此時已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而且有了一定的名望。1918年11月,他們的女兒降生了,莫迪将他和妻子的名字結合在了一起,給女兒取名讓娜·莫迪裡阿尼。

畫家莫迪裡阿尼油畫(莫迪裡阿尼的藝術與情感)3

《戴寬沿帽的讓娜》

莫迪為讓娜畫過多幅肖像作品,《戴寬帽沿的讓娜》是莫迪裡阿尼“寫在畫布上的情書”,詩意地展現出天鵝般端莊的女子:禮帽寬廣、臉龐橢圓、脖頸修長、流線眉、曲線鼻,完美颠覆了讓娜略顯硬朗的“哥特式”臉龐。愛情迸射而出,卻又輕輕緩緩地流淌,那隻不經意提起的手臂幾乎穿越了時光。作為最親密的伴侶,莫迪裡阿尼更願意把妻子頗具煙火氣息的聖母光環舒展開來,呵護她敏感脆弱的神經。其實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捕捉到,莫迪畫中的讓娜幾乎無一例外地沒有瞳孔,讓娜曾經問過莫迪,為什麼不願意畫出她的瞳孔,莫迪告訴讓娜:“當我有一天我能真正了解你的靈魂,才能畫出它們。”我想,莫迪對于讓娜的愛是内斂的,因為珍惜才内斂,讓娜在莫迪的心中有着缪斯女神般的地位。其實他又是個“瘋癫”的藝術家,注定要與世界對抗,所以當他的愛情真正到來之時,他顯得那麼手足無措,也沒有做好畫出愛人瞳孔的準備。然而後世的我們,還是看到了有着瞳孔的讓娜。在很多讓娜的肖像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帶有瞳孔的讓娜,她是那麼美,那麼溫柔,那麼讓人不自覺地揚起微笑的嘴角,讓我們感同身受般地理解了莫迪,也感受到了莫迪畫出瞳孔的堅定意志。而正是這美麗的瞳孔,使讓娜愛得如此癡迷與決絕。1920年1月24日,莫迪裡阿尼舊病複發,他像流浪漢一樣躺在巴黎街頭的診所裡唱起家鄉的詩歌,呢喃着叫着讓娜的名字,直到與世長辭,年僅36歲。莫迪離世31個小時後,悲痛欲絕的妻子讓娜從母親家中的五樓窗口一躍而下,顱骨摔碎在他們一同散步的路上,那時她還懷着另一個未出生的孩子。某一天,我追尋着莫迪的足迹,帶上一朵玫瑰來到了位于法國巴黎市郊的拉雪茲公墓。莫迪的墓碑刻着莫迪的母語意大利文:阿莫迪奧·莫迪裡阿尼——并不幸運的畫家在榮耀即将降臨之際被死神召去; 讓娜·艾布特納——忠貞不渝的妻子把一切獻給了伴侶,直至燭滅燈熄。

畫家莫迪裡阿尼油畫(莫迪裡阿尼的藝術與情感)4

《讓娜·艾布特納肖像》

莫迪畫作中的女性有着镂空的杏仁兒形的眼睛和獨特的櫻桃小嘴,搭配上與臉龐輪廓保持一緻的長而細的鼻子——莫迪裡阿尼令人驚歎地重新定義了女性的魅力。在我看來,在他的世界裡常常有着一種強烈的隔絕感而把人們拒之門外。我也不敢說已經走進他筆下的人物,隻能透過那一雙雙空洞的眼眶抵達人物冰冷且幹涸的内心。我試着在這裡尋找可能存在的溫柔,但反饋給我的卻是永遠無法讀懂的沉默,或者說是被允許直視,但卻永遠無法對視的空洞。莫迪說當自己足夠了解一個人的靈魂時,才會為她畫上瞳孔。而我想追問的是,這些被畫下來的少女,畫家自身都無法了解的靈魂,觀賞者又怎麼能通過作品而走進她那個内心世界中去呢?我想這就是荒誕感,一種人與人之間難以打破隔閡的荒誕感。莫迪裡阿尼不可能感受不到,甚至我要說,正是是由于他敏感的生命神經,一而再地感知到了這種隔閡,以及不被理解也得不到關心的絕望,才讓他的生活最終走向極端的絕境。他成日酗酒,已然成瘾,有時像瘋子一樣,隻能在酒精和毒品不斷麻醉與刺激中才能繼續去妄想,恣意地揮霍。而這又成為莫迪愛情火焰的助燃劑。莫迪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内在強烈的燃燒中,畫下了這一張張冷靜的面孔。

畫家莫迪裡阿尼油畫(莫迪裡阿尼的藝術與情感)5

《漢卡·紮布羅夫斯卡肖像》

藝術是一意孤行的思想行為,誰也别想真正走進藝術家孤獨的靈魂。莫迪裡阿尼也一樣,他住在自己的世界裡,其實也是在斑斓的世界裡,獨自享受着孤獨。當然,孤獨并不是孤獨者想要的,沒有誰天生喜歡孤獨,隻是莫迪知道,唯有孤獨的靈魂才配得上與真理對話。如果他選擇與衆人狂歡,其代價必然是庸俗,幸運的是愛不會被辜負,莫迪與讓娜的愛情,謹慎而濃烈,從莫迪臨終前的呢喃,到讓娜的決絕一躍,注定了他們生命雖然短暫,但愛卻精彩絕倫、無怨無悔。

我在一本雜志上讀到過對莫迪裡阿尼的一段評論,其中有幾句話,大意是:他來自意大利,在人間短暫地走了一趟,畫了很多女人,畫得像雕像,沒有眼睛,充滿了欲望,就像五分熟的牛肉,食欲、性欲都在畫裡。他用畫筆寫着一封封的情書。(責編:孫小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