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4:20:36

“庸”在先秦是對某些地位較低的勞動者的一種稱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義。所以現代來說“庸”多為貶義詞,而中庸之道大部人認為是處事之道,不好不差正正好,有一點厚黑學;有一點躺平;有一點不求上進、六十分及格萬歲。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之道)1

這是現代對中庸之道的誤解,其實古代中庸之道含義博大精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準,為曆代儒客遵循與推崇之道德标準。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之道)2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于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将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産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内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之道)3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之道)4

上篇《大學》是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教導如何做人、如何形成格物?而《中庸》則是至誠盡性、率性而為,教導我們如何做事?

中庸之道就是做事要以道德為标準,帶着一顆虔誠的心,做到合度适中,有原則有底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正正好,像現在常說的一句話“拿捏得恰到好處”。

中庸之道看似簡單,其實複雜深奧,不是一個輕易可以做到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我們心中最理想的結果。

中庸之道是遙不可及的、是深邃深奧的,讓我們帶着虔誠的心去學習中庸之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