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京都不遠的群山環抱之間,有座以“桃花源”聞名的美術館,這就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美秀美術館。這座博物館收藏着衆多精美的東方藝術品,而其将建築與自然、現代科技與傳統美學巧妙結合的建築設計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從美秀美術館前行不遠,就是以信樂燒聞名的信樂町。海拔300米的信樂町位于滋賀縣最南端的甲賀市,與三重縣和京都府相鄰,自古是連接關西和關東的交通要道。浮世繪名家廣重在傑作《東海道五十三次》裡面就描繪了兩幅甲賀地區的風景。
一幅是土山:春雨。
土山在去往京都的最後難關、有八百八谷之稱的鈴鹿峰上。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大名行列淋着淅淅瀝瀝的春雨前行。河水暴漲,給整個畫面帶來生動感。
另外一幅就是水口:名物幹瓢。
這幅畫描述的是一個靜谧的小村莊的景色。人們在忙着制作當地的特産幹瓢,溫暖的畫面表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種人與自然的共生,也造就了陶都信樂的輝煌,NHK的晨間劇《绯紅》就是以此為舞台而展開的。信樂町為四面環山的丘陵地帶,盛産紅松,有着豐富的燃料。并且在1300度的高溫燒制過程中,這些木材的灰與陶土發生反應,成為天然釉。因為柴灰厚薄不均,在燒物表面會留下不同濃淡的焦痕。這裡盛産粘性強、富含鐵的黏土,燒物多為绯紅色。陶土中含有長石顆粒,燒成後器物表面有白色斑點,被稱為雹眼。
信樂燒的器型古拙質樸,在近1300年的燒制曆史中,主要制品為植木缽、火缽和砂鍋等。雖然有說法是信樂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中葉的天平年間,聖武天皇在信樂町修建行宮紫香樂宮時,工匠就地取材,在當地燒制瓦片。不過現在遺存的燒物多為鐮倉時代之後,據考證這才是信樂燒的确切起源,是由常滑燒的技術發展而來。從鐮倉時代至室町時代的古窯址要遠遠少于濑戶窯和常滑窯。室町時代時,信樂燒的主要制品是壺。
在茶道興起後,天然質樸的信樂茶壺和信樂茶碗成為追求侘寂之美的茶人,如村田珠光及千利休最鐘愛的茶具,有“茶陶信樂”之稱,著名的則有紹鷗信樂燒和宗易信樂燒等。近代民藝倡導者柳宗悅就曾提到他偶然間以極低的價格購入一個信樂茶壺,興沖沖地跟友人河井寬次郎分享這種喜悅。“這隻中型茶壺高一尺多,壺頸處潑了漆一樣的黑釉。而這潑釉方法之精湛純熟,與紋樣之清新雅緻,着實令人稱奇。是直線與波浪相間,形色均十分清麗,整體相當完美,我從沒見過這般精彩的潑釉壺。”(摘自 柳宗悅 《收藏物語》)
進入近代之後,信樂燒也在不斷地适應社會,進行創新。誕生于明治時代的狸貓擺飾,因為其發音有“超過他人”之意,而作為生意興隆、家業昌盛的吉祥物而受到歡迎。1951年,昭和天皇行幸信樂町,看到沿途都有狸貓在舉着國旗歡迎他。他想起自己從孩童之時就喜歡收集狸貓飾物,就做了一首和歌「をさなき日あつめしからになつかしも信楽焼の狸をみれば」,使之名揚天下。不過,現在信樂燒的制品除了傳統的佛用品、茶道具、食器和狸貓外,也燒制瓷磚、燈罩等建材。
當代信樂燒作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将時尚的要素融入燒物,創作更适合當代生活的燒物。如山田晃一郎的系列作品就是将土與火的淬感加入時尚因素,在每天的餐桌上尋找舒适和惬意。 “文五郎窯”更是在信樂燒中成為首屈一指的存在,很多人專程到信樂去探訪此座于1862年開窯的窯元。五代家主奧田文悟主要燒制大型器物,而弟弟奧田章則是将造型簡練、時尚雅緻的設計風格用于餐具設計,色調以黑色和白色為主,适合各種風格的房間和餐具,受到女性顧客的廣泛好評。而已經有400多年曆史的明山窯則是在長時間的摸索中,對陶土、窯火和匠人工藝都精益求精,生産餐具、生活用品和裝潢材料以及節慶擺飾等多種制品。
跟着白洲正子《舊時之美》,造訪信樂小鎮,看山間冒着白煙的陶窯,進入其間,欣賞那獨特的韻味,品味器物之美,也不失為一件賞心樂事。
文字:昭靜
編輯:菊子
...THE END...
莳繪之路沒有終點,也做不到極緻,但我卻想不斷靠近。
——矶田達也(京都漆器手藝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