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農民職稱評審現場。 資料圖
來到湖北省宜都市潘家灣村,一片具有土家特色的建築群格外亮眼,這是高級農藝師胡安明的宜紅茶生産基地。“2015年,得知農民可以評職稱後,我毫不猶豫報名,第二年就取得中級職稱,去年又評上高級農藝師。”胡安明說。
如今,在宜都有越來越多人像胡安明一樣,可以參加農民職稱評定。自2015年開展農民職稱評定以來,宜都市放活評審對象、标準、方法和過程,不唯學曆、資曆、論文,強調“論文寫在大地上”,激發出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
找痛點,确定參評範圍
早些年,在宜都市的積極培育下,農民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湧現出大批“田秀才”“土專家”,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5036人。
“但是這些‘田秀才’‘土專家’的技術水平沒有得到相應的認可和評定,影響了他們帶動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創造性。”時任宜都市分管農業農村的副市長陳紅林說。為了破解農民職稱評定問題,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後半篇”文章,2015年,宜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市農廣校)組建了農民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積極組織高素質農民參加職稱評定。
“開啟職稱評價,宜都十分注重農民專業素質,評選範圍定為農業骨幹人群,瞄準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骨幹和村技術員。”陳紅林說。
色澤烏黑油潤,香氣甜純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湯色紅豔明亮的宜紅茶是全國地理标志農産品,也是宜都的一張名片。胡安明長期緻力于宜紅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擁有有機茶示範基地500畝,年加工茶葉2100噸,發明實用專利16項。從茶葉做起,胡安明一路升級闖關,如今已成為高級農藝師。
農民職稱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别,即助理農藝師、農藝師、高級農藝師。七年來,全市有2000多人報名參評,累計有157人通過評審,其中初級職稱79人、中級72人、高級農藝師6人。
重實績,創新評定标準
走在高壩洲鎮的柑橘果園裡,能看見一位面容黝黑的農家大叔。他叫吳輝青,是當地有名的“土專家”,他長期推廣新技術,幫助農戶嫁接改良,傳授嫁接技術,培養了一支62人的嫁接隊,每年創收200多萬元。服務的109個農戶柑橘優果率88%以上,售價提升10%。在2016年的農民職稱評審中,初中學曆的吳輝青因出色的農業技術、市場開拓和綜合經營能力,評上了中級職稱。
“我們鼓勵農民把論文寫在果園裡、茶園裡、菜園裡和田野上。”宜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施春燕介紹,在評價标準上,注重水平、能力和業績,将參評者工作實績、技術水平、帶動效應和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雞頭山村的袁亮亭,在答辯時講不出高深的理論知識,但他娴熟的高接換種技術和先進的綠色防控方法,得到了評委認可。熟練的操作技能和豐富的實戰經驗也是重要标準,能夠熟練運用技術,解決生産難題,就是加分項。
還要看貢獻,帶動周邊農戶緻富,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就是實力。架鍋山村風景秀美、鄉韻濃郁。農民技術員曾勇讓架鍋山小水果名聲大噪,帶領村民走上緻富路。他引進桃李品種30多個,優選出7個适合本地又對市場“胃口”的良種。2021年銷售桃李苗1.8萬株,收入超過16萬元,該村年收入300多萬元。突出的貢獻讓他在評審中全票通過。
“不必要的表格不填,不必要的程序不走。”施春燕說。為了給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評審過程還最大限度簡化程序。評定時間,選擇農閑繞開農忙;評定地點,離參評對象最近。同時,将農民職稱評定與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結合,作為其中一個環節,相關費用納入農業農村部門專項列支,減輕參評負擔。
提待遇,突出政策激勵
“有職稱更要有待遇,在高素質農民培育中,農民最關心的是評職稱後有啥好處。”宜都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局長張鴻說,為鼓勵農民取得職稱,宜都出台了多項扶持政策。
——政策傾斜。有職稱的農民,由宜都市農業農村局建檔,專項納入鄉土人才管理,優先土地流轉、技術推廣和項目立項;優先科研開發、技術引進和成果轉化;優先創辦領辦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優良種苗繁育基地、實用技術培訓基地;并在資金投入上實行政策傾斜。
——資金獎勵。獲得中國馳名商标一次性獎30萬元;獲得中國名牌農産品、中華老字号,一次性獎10萬元;獲得省級名牌産品、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保護産品等獎5萬元;銷售本地主導産品分類别獎勵1至5萬元;建設精品果園高效茶園安全菜園,驗收後每個補貼5萬元;流轉經營土地200畝以上且流轉期5年以上,重點安排農田水利、農業開發等項目;在省級以上畜牧良種場新引進種公豬、波爾種山羊每頭每隻補助2000元。宜都市每年兌現涉農獎勵資金500萬元以上,高素質農民受益面70%以上,有農民職稱的受益面100%。
——榮譽激勵。農民取得職稱後可直接被評為科技示範戶,補助高于其他示範戶,并被納入農村實用人才評選和農技推廣員選聘範圍。每年評選10名優秀高素質農民、“十佳”示範家庭農場主、10個農民創業典型,每人獎勵1萬元,有職稱者優先參評。
——跟進幫扶。挑選優秀農技員和村鎮幹部,開展“一對一”生産指導,跟進幫扶。
有實效,提升産業發展
有了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結合資源、生态優勢,農民更願創辦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評上職稱的農民引領宜都農業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形成具有宜都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有了職稱,農民更愛學與産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更關注國家農業政策,成為國家政策的宣傳員、現代農業技術的先行者,更利于産業發展和提檔升級。
這些評上職稱的農民,創建柑橘精品果園18個、高效茶園8個、标準化生産示範基地18個,助推宜都成為中國柑橘之鄉、全國柑橘标準化生産示範縣、全國重點産茶縣、中國茶葉加工轉型示範縣,引領宜都農業産業發展。創建了宜都蜜柑、宜都宜紅茶、天然富鋅茶和土老憨等品牌,推動宜都打造“精品工程”。引進并推廣各類新品種43個。其中,農作物21個,柑橘4個,茶葉5個,畜牧7個,魚類6個。推廣各類實用新技術26項,各類新器具1260台套,新肥料新農藥25個,并輻射周邊農戶,讓良種良法直接到田、實用技術直接到戶、關鍵要領直接到人。宜都農業實用技術入戶率100%,到田率90%以上。
“土地向有職稱的農民集中,更少的農民種了更多的地,他們流轉土地3萬多畝,1.64%的人種了全市12.53%的耕地,為‘誰來種地’找到了答案。”施春燕說。
作者:易青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浩
本文來自【農民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