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安斌 東西兒童教育
《自相矛盾》這則寓言,竟然是為了擠兌孔子音頻:00:0008:42
大家好,我是安斌~
咱們今天來讀一則寓言。
諸子百家裡有很多精彩的寓言,這些寓言大多不是真事,而是虛構的小故事,目的是為了講一個道理。
比如寓言“揠苗助長”出自《孟子》,闡明的道理是“欲速則不達”。
而如果要問諸子百家裡誰最會編寓言,大概非韓非子莫屬了!
▲ 韓非子像
很多我們熟知的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買椟還珠、濫竽充數、老馬識途,都出自《韓非子》。
咱們今天要聊的“自相矛盾”,就出自《韓非子·難一》。
你可能很熟悉這個故事,但你可能不知道,韓非子編這則寓言是為了擠兌孔子。
▲ 孔子像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先秦諸子百家裡影響力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其中,法家跟另外三家都是死對頭......
孔子是儒家的旗幟,而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
儒家認為,應該用道德教化治理天下,聖人通過自己的道德感化他人,可以使天下的風俗歸于淳厚。
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則認為,道德教化沒有用,應該用賞罰治理天下。
所以,韓非子不擠兌孔子擠兌誰呢?
那韓非子是怎麼擠兌孔子的呢?他說得有道理嗎?
今天咱們就來重讀這篇寓言,我們先來看看韓非子講這個故事的背景~
在儒家學者中流傳着一個故事:
上古的堯、舜是有名的聖君,堯當天子的時候,舜還是一個庶民。
傳說曆山這個地方的農民相互侵占田地,舜到那裡去耕作,過了一年,各自的田界都恢複了正常。
在黃河邊打魚的漁民争搶水中的高地,舜到那裡去打魚,過了一年,大家都把水中的高地讓給年長的人。
東方部落中制陶器的人制出的陶器粗制濫造,舜到那裡去制陶器,過了一年,大家制造的陶器都很堅固。
于是孔子感歎道:“耕田、打魚和制陶,并不是舜的職責,舜到那裡做這些事,是為了糾正被敗壞的風氣。所以說,聖人的道德能夠感化人啊!”
儒家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
▲ 電影《孔子》劇照
為了反駁上面這個故事,韓非子說:
你們儒家不是說堯和舜都是聖人嗎?
如果聖人的道德教化有用,身為天子的堯就已經把天下治理好了,怎麼還會有風氣敗壞的事兒呢?
既然沒有風氣敗壞的事兒,也就不需要舜再去教化。
如果說舜用道德教化去糾正了敗壞的風氣,就說明堯并沒有治理好天下,所以堯不是聖人。
總之,如果堯是聖人,舜就不是聖人;如果舜是聖人,堯就不是聖人。
緊接着,韓非子就講了這個“自相矛盾”的故事。
他說,堯和舜不可能同時都是聖人,就像不能被刺穿的盾與什麼東西都能刺穿的矛不能同時存在一樣。
大家有沒有覺得韓非子很犀利?
沒錯,諸子百家裡,韓非子就是以邏輯嚴密、論述細緻、條理清晰著稱的!
不過,雖然韓非子是一個邏輯高手,但是他這裡的邏輯中卻有一個小漏洞......
韓非子說:如果天下還有敗壞的風氣需要舜去教化,就說明堯沒有用道德教化治理好天下,所以堯不是聖人。
這就像說,隻有考100分才是好學生,99分就不是好學生了一樣。
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
問題是,孔子自己也沒有給聖人提出這麼高的标準啊!
我們用常識判斷也能知道,不管是誰治理天下,天下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奸詐邪惡。
韓非子的想法實在太極端了!
現在,大家應該對“自相矛盾”的背景有所了解了~
下面我們一起來讀這篇寓言:
原文:
楚人有鬻①盾與矛者,譽②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③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⑤能應⑥也。夫⑦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⑧。
注釋:
① 鬻:賣,出售。
② 譽:贊美。
③ 陷:穿透。
④ 或:有人。
⑤ 弗:不。
⑥ 應:回答。
⑦ 夫:文言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将發議論。
⑧ 立:存在。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楚國有一個賣盾牌與長矛的人。
這裡的“鬻”是“賣,出售”的意思。
比如有一個成語叫“賣官鬻爵”,就是指收受賄賂,出賣官爵,以聚斂财物。
“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街上賣東西的人會叫賣,古代也是這樣。
這個賣矛和盾的人也在叫賣。
盾是用來防守的武器,所以他贊美自己的盾說:“我賣的盾非常堅固,什麼樣的東西都刺不穿它。”
這裡“譽”是“贊美”的意思,“陷”是“穿透”的意思。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矛是用來進攻的武器,所以他又贊美自己的矛說:“我賣的矛特别鋒利,無論什麼樣的東西都能被它刺穿。”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這時候,旁邊有一個人發現了他邏輯中的漏洞,就問這個楚國人:“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呢?”
“或”就是“有人”的意思,“或曰”就是“有人說”。
“其人弗能應也。”
這個楚國人無言以對。
“弗”表示“否定”,“應”是“回答”。
于是韓非子總結,“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不能被刺穿的盾與什麼東西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
今天,“矛盾”成了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表示在邏輯上不能同時存在的事物。
“自相矛盾”也是一個常用成語,形容人的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
EASTWEST
“自相矛盾”這個寓言是有關邏輯的。
關于邏輯,我最後還想講一個《韓非子·喻老》裡的故事:
有人向楚王獻長生不老之藥,守門的官員把藥送進王宮,一個衛士一把搶過來吃了。楚王大怒,要殺掉這個衛士。衛士說,客人獻的是不死之藥,吃不死之藥的人卻被楚王殺掉了,這不就成了“送死之藥”了嗎?所以如果要殺我,我的罪就不成立,如果我的罪成立,就不能殺我。
看起來,邏輯有時候也會推出荒謬的結論哦~
好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我們就讀到這裡。
一則大家熟知的寓言,竟能牽引出這麼多有趣的知識!
中華文化果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文章圖片: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