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良知,再和大家一起回憶一下陽明先生與強盜良知的小故事,在“傳習錄第一篇其三:初心與格物”與“傳習錄第二篇其三:佛道儒”中我們對良知也作了相關講解,這裡再次作一個歸納。
一、良知每人都有
王陽明在做縣令的時候抓到一個強盜。王陽明對強盜說:“你知道自己錯了嗎?”強盜過辯稱不要和我談什麼良知、仁義道德,我心裡從沒有這些。那時候,正是夏天,王陽明便道:“天氣太熱,不如我們将外衣脫了審案。”強盜不以為意,即和王陽明一樣脫去外衣。王陽明又說,将内衣也除去吧,強盜也依言。
王陽明又說那你索性将内褲脫掉,涼快自在一點,強盜面紅耳赤說,這怎麼使得?王陽明正色道,為什麼使不得,足見你内心還是有羞恥之感的。這羞恥心就是你的良知!
陽明先生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區别就是有人被私欲遮蔽了很多,比如這個強盜,有人良知大都能夠展現,但是良知是先天的,恰如烏雲永遠無法遮蔽太陽,良知可以被遮蔽但是不會消失,這也是心學的基礎理論。
【原文】
來信雲:“良知亦有起處,”雲雲。
此或聽之未審。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譯文】
來信寫道:“良知也有開端的地方……”
也許你沒有仔細聽講。良知是心的本體,也就是前面說到的恒照。心的本體,無所謂有否開端。即使妄念産生了,良知依然存在。然而,人若不知存養,有時就會放失了。就是人糊塗閉塞到極點,良知仍舊光明。但是,人不知體察,有時就會被蒙蔽。即使有時放失了,良知的本體并未消失,此時隻要存養它就夠了。即使有時被蒙蔽,良知的本體仍舊光明,此時隻要體察也就夠了。如果說良知也有開端的地方,那麼,良知就有時不會存在,如此,良知就不為心之本體了。
二、良知隻有一個
陽明先生的學生經常提問,提各種欲望克己等,陽明先生說良知就是本心,隻有一個,純淨通透的叫做道心,沾染色欲的叫做色心,有私欲的叫做私心,但是其本質上都是那顆心,不過被私欲遮蔽了而已,通過不斷的去除私欲,終究能恢複本心,緻良知。這裡想到詭辯論,白馬、黃馬皆出自馬。
在這段傳習錄中,陽明先生将道家的精氣神柔和一起解釋,非常形象,良知隻有一個,妙用為神,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啥意思,H2O是水,是蒸汽,是冰,可以理解吧。
【原文】
來書雲:“元神、元氣、元精,必各有寄藏發生之處。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氣,”雲雲。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言謂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陰根陽,陽根陰,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說明,即凡若此類,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則如來書所雲三關、七返、九還之屬,尚有無窮可疑者也。
【譯文】
來信寫道:“元神、元氣、元精,各自一定有隐藏寄生之處。又有所謂的真陰之精,真陽之氣……”
良知唯有一個。就它的妙用而言為神,就它的流行而言為氣,就它的凝聚而言為精。能否從形象、方位、場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陰之精,亦即真陰之氣的母體。真陽之氣,亦即真陰之精的父體。陰生于陽,陽生于陰,陰陽不可分割為二。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主張,那麼,隻要是與此類似的,都可以不言自明。否則,如同你來信所述的三關、七返、九還之類,還會有無窮無盡的可疑處。
三、緻良知是大學問
先生的學生和我們有同樣的感受,心不得甯靜,在甯靜的環境中還好,一旦遇到事情,就慌亂起來,在前面的“人在事上磨”章節中我們有詳細的談到。世間萬物,變幻莫測、生生不息。我們要抓住本質,看到甯靜,希望甯靜,不能去一味地追求甯靜。慌亂的是我們的妄心,想要獲得甯靜,不是學習道家的鑽進大山中,也不是佛家的不理不顧,而是追求良知的知行合一。
【原文】
來書雲:“下手工夫,覺此心無時甯靜,妄心固動也,照心亦動也。心既恒動,則無刻暫停也。”
是有意于求甯靜,是以愈不甯靜耳。夫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恒照則恒動恒靜,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息。”有刻暫停,則息矣,非至誠無息之學矣。
【譯文】
來信寫道:“着手做工夫時,感覺到心沒有一刻甯靜。妄心固然在動,照心也在動。既然心無時不動,那麼,也就沒有片刻停息了。”
這是刻意尋求甯靜,所以就愈加不能甯靜,妄心是動的,照心不動。恒照就能恒動恒靜,這正是天地永恒運動的原因所在。
照心固然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息”,隻要有片刻的停息,就會死亡,也就不是至誠無息的學問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