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廣告投放圈兒,有一個主流的話題——降本增效:互聯網大環境增長乏力,流量又趨于飽和,隻好精打細算過日子。經過我在“計算廣告”知識星球裡的觀察和總結,大家希望降本增效的核心思路,一是用更精簡的素材去覆蓋更多的流量場景,同時拿到更多的量;二是希望投放過程盡量“智能”,減少一些運營的成本,并提升廣告效果的穩定性。
在這些讨論裡,大家最近聊起騰訊廣告的次數很多,主要是因為他們家最近動作相當多:投放平台支持的微信場景越來越多了,公衆号、視頻号推廣目前也能投了;一條廣告就能投到多個版位,跑量更方便了;過往非常依賴人工挖包,現在全靠系統來探索找人了。
有小夥伴問我:仁波切,騰訊廣告整這麼些活兒,你怎麼看?怎麼看,在朋友圈看呗!不過看完了熱鬧,也得來聊聊門道:這些看似不相幹的産品動作,實際上反映了騰訊廣告正在努力解決“降本增效”這個主題下的一系列産品技術問題。
打個比方,就像是下圍棋:隻掌握局部的定式、手筋遠遠不夠,對整個局面的判斷和把控,也就是所謂”大局觀”,才是高手對弈獲勝的關鍵。我們曾經認為,這樣的大局觀隻是人類的專利,可是自從AlphaGo戰勝李世石以來,才形成了算法在全局優化上也能超越人類的認知。而我們看到騰訊廣告的種種産品變化,實際上是根植于這樣“全局一盤棋”的底層能力升級。而這樣的改變對于媒體,特别是對于騰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您聽我慢慢道來。
多年來,客戶對于在騰訊投廣告的主要槽點是:明明我買的是一家的流量,為啥還得在幾個平台才能玩轉?沒有全盤視角,投放數據無法放在一塊分析,活脫像是幾家媒體。
當然,騰訊原本這麼搞也不是沒道理,甚至可以說是“幸福的煩惱”:騰訊的幾條産品線流量都巨大,早期的商業化氛圍又各有不同,從大幹快上的互聯網精神來看,分别搞投放平台也是正常的選擇,于是,就形成了多中心的結構。
當然,随着商業化體系日漸成熟,這種諸侯割據的流量結構,效率上就滿足不了要求了。因此,從2018年930開始,騰訊在流量統合方面痛下決心,随着一輪輪從部門到産品上的整合,直到2020年,騰訊廣告投放平台開始支持投放微信流量,這事兒在流量層面才基本塵埃落定,開始進入底層技術的深水區。
了解了這樣的曆史,您就能理解騰訊廣告投放平台在整合上面臨的挑戰:流量平台各自發展,從表到裡的投放邏輯都是紮根在不同的土壤上,要想把他們捏到一起,關鍵是背後的産品、技術與運營體系的整合;表面上需要流量的聚合和版位的統一,底層則離不開系統的持續升級和智能化。
而這樣的目标如果得以實現,将會把騰訊系的流量全部彙聚起來,使它們不再各自“孤立”,這樣不僅實現了降本增效的根本目的,也讓各行業各品類的海量投放數據得以聚合,推動營銷系統的智能優化升級。就像數字時代的圍棋之道一樣,正因為海量數據的整合運算,AIphago這樣的選手才可以更輕易看清全局追求子力運用最高效率,達到全盤運籌帷幄的效果。
那麼,在表面的産品動作之下,應該如何理解騰訊廣告都發生了什麼,未來還會發生什麼?我們從這個視角出發,為大家解讀一下。
首先,流量場景大統合,提升投放人效,無疑是最容易被感知的。
從廣告主的普遍反饋來看,騰訊系流量場景在投放視角的統合,騰訊版圖的最後幾塊正在慢慢拼上。随着2022年公衆号推廣和視頻号推廣的上線,目前投放平台能支持騰訊生态内所有的推廣目标,通過一站式運營操作,充分釋放人力成本。
不僅如此,過往的投放數據成分散狀态,容易産生對不同産品的差異化價值認識混亂,導緻優化效率低,投放效果提升困難。如今,流量的整合,也預示着投放數據的整合,從策略層面來看,商家也能夠更好的基于全盤視角搭建廣告投放計劃并分配預算,讓騰訊生态内不同資源間能夠形成合力,讓客戶一站式在騰訊系做增長。做到在一個平台,順利觸達所有的流量、完成所有的策略規劃。
接下來,是通過廣告樣式和版位的歸一化來減少投放門檻。
騰訊系的産品多,廣告位也是五花八門。多年以來,優化師苦此事久矣:好不容易搞了一版素材,還得适配各種位置尺寸,每個位置要求的文案等信息還各不相同。這事在圈子裡還有個專門術語叫“批發”。于是,暴脾氣的客戶就掀桌子了:沒工夫搞那麼多,就找個流量大的位置投,别的就由他去吧!
本次通投能力升級後,這個問題應該說得到了實質性的好轉:創意的形式大大統一了,繁瑣重複的素材工作也少多了。看看下圖,隻需要簡單勾一下,就可以把一條廣告同時投到朋友圈、公衆号、小程序、内容媒體和優量彙等版位,比原來可省事多了。
除了實現創意标準的統一,也大大降低了對廣告文案的要求,過去的要求是五花八門:有的最多12個字,有的最多30個字,還有的要填好幾行,投個廣告跟馬季在《多層飯店》裡填的表一樣麻煩,大家也是叫苦不叠。現在,廣告主隻要準備一條文案,就能統統搞定,這确實是方便多了。
在星球裡的幾位星友反映,現在投騰訊廣告的運營負擔确實低了不少:再也不用在兩個平台分别上一遍廣告,也不用留那麼多人力搞“批發”。基本上原來需要三個人支持的預算優化,現在最多兩個人就夠用了。
另外,還想特别說說的是,在這些優化師們能夠感受到的整合下,背後支撐的底層架構發生了什麼變化,我把它總結為“系統智能化”,即能夠更智能地處理多種場景、多種數據的廣告引擎。拿我們上面提到的行為興趣定向下線來說,關鍵是算法自動拓展的人群得靠譜才行啊!要不然,客戶還不罵着街退票去!
實際上如前文提到,這背後騰訊廣告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完成了整個廣告引擎的一次脫胎換骨式的大升級。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變化:廣告系統由輔助人類經驗為主,變成算法智能決策為主。顯然,在這樣的思路下,目标人群的選擇本來就是數據建模挖掘的結果,不應該再囿于人類的經驗。
于是,系統升級給客戶最直觀的感受,是行為興趣定向的下線,将定向這件事完全變成“客戶提供種子 算法自動拓展”的方法。當然,這也正是多數優化師疑惑的地方:不讓挖包了,算法能比我們的經驗靠譜麼?
關于這點,我給大家舉個實際的例子:星友裡有位朋友,推廣的産品是一款充氣墊,按照常理,他認為充氣墊的受衆應該是旅遊、運動人群,于是就一直圈選這批标簽進行投放,但是起量效果不好,成本也偏高。後來他放開定向,不再圈選人群,讓系統基于過往的轉化數據去學習和探索,結果居然流量大漲,而且成本很理想。他抱着疑惑的心情,看了看數據實驗室裡的人群分析,發現自己的産品都被有車一族買走了。雖然機器學習的邏輯一直是個黑盒,但可以明确的是,把探索交給算法以後,不但不比原來的經驗差,還給客戶帶來了更多認知以外的巨大商機。底層廣告系統升級也在不斷驗證,以系統化的方式将決策更多地交給算法和數據是靠譜的。
正如尤瓦爾在《未來簡史》中所言,由人文主義轉向數據主義,這是面向未來的主基調;而具體到一體化投放平台的建設這個問題,除了整合,對數據主義的信仰和擁抱,才能帶來效率的質變。
騰訊廣告起步于多場景、多平台的商業化,然而在今天,客戶對于一體化的産品需求越來越迫切,而這也是釋放商業潛力的重要一步。從近來諸多産品運營動作可以看出,騰訊廣告正在邁出投放一體化的重要一步,而其背後的智能化系統,也正在經曆涅槃式的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