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19:19:44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1

什麼是語文?什麼是數學?為什麼要把課程分門别類?剛剛踏入學校的孩子們多多少少會有這樣的疑問。現行的分科教育自上世紀初從西方引進以來,通過百年的時間,已成為絕大多數學校的标準課程形态,很少有人會去質疑分科的合理性。

近年來,随着“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概念的大火,不少教育創新者開始探索“超學科課程”的可能性。在大多數這類實踐中,“項目式學習”隻是做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和其他學科課程共同存在,并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分科的課程形态。

而在大理貓貓果兒教育社區,超學科的“綜合課”是孩子們最主要的課程,從探究主題的選擇到成果呈現,老師們完全尊重孩子們的興趣和需求。如何通過主題探究給孩子創造自由快樂的學習環境?本期創新課帶你走進貓貓果兒的綜合課堂。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2

說說理念

課程隻是在校教育的衆多維度中的一員。常規、環境創設、身教等等都構成了教育的一部分。課程和其他維度一起都為服務學生的成長需求為目的。

如何去确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成長需求?各種大樣本的歸納和心理學理論已經為我們大緻建立了小學階段的發展線。

在此基礎上,貓貓果兒的老師們通過大量的觀察建立起比較粗曠的心智發展模型,從身、心、腦三條線去描述不同階段學生的成長特點和需求。橫向之間——智力發展從好奇心到興趣。身體發展從混沌統一到有計劃。心理發展從自我中心到依附于社會道德的自律。縱向之間相互解釋。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3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4

在這個模型下每個年齡段的老師基于對本班具體學生的了解,大緻提出各個年級的成長的關鍵詞。

以四年級學生為例,他們的成長需求大緻可以描述為:

自我中心的逐漸脫離帶來的外部評價需求(社會道德)和合作的需求、

抽象能力的發展帶來的對于諸如“公平”“曆史”等抽象概念的認知需求、

身體的快速發育帶來的對于基于身體能力和團隊合作競技體育的需求。

這些成長需求确定了課程的底層。在這之上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去定義和描述四年級學生的核心的素養,而課程的主題則可以從這三個維度去思考。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5

在确定課程主題之前,我們會回顧上學期課程評估的結果,以确保各學期的主題之間既能有機銜接又可以循序漸進。

學生的興趣也是我們選擇主題的重要标準。老師們認為學生會感興趣的主題免不了和學生們自主表達的興趣有偏差。為了盡量尊重孩子們的興趣點,老師們常常把自己已做好的課程設計推翻重來,和同學們一起來場“頭腦風暴”。

課程主題的選擇也會融入對學科知識的考量,以便最大限度滿足特定年齡段學生對于學科成長的要求。

說說課程模型

以超學科的主題探究形式開展的綜合課,是貓貓果兒學生最主要的課程。學校在常規課程設計上,不會單獨設置語文、數學、科學、社會等學科課程。

我們認為,适合小學生的學習方式必然是在真實情景下展開的探究式的學習,因此學校課程也必然是超學科的。而體育和藝術是在綜合課之外單獨開設的課程,有時也會随時結合到綜合課當中。

為了配合以主題探究為主的課程設計,貓貓果兒小學把每學年分為四個學期,每個學期的周期大概為8—11周,正好能完成一個主題探究課程。

綜合課究竟是如何展開的?我們把課程的中心确定為探究内容和探究方法,而課程模型就是圍繞者兩者的發展呈現出來的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學生和社會的互動模式。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6

課程往往會将老師或者學生創設的情景或者活動做為導入。在活動之後,老師引導學生分享各自的經驗和感受,對這些經驗進行歸納、定義,并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值得去探究的問題。

明确了探究主題之後,學生利用各種路徑(網絡、采訪、新的活動)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對問題形成自己的理解并進行分享(或者對于理解的概念進行不同場景的遷移)。學生在分享的過程又形成新的質疑或者問題,從而形成新的探究問題,以此循環。

而學科知識(四大學科)、技能(溝通、合作、自我管理等)會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模型的各個環節。

重要的一點是,不管是學科知識還是技能,甚至是課程的主題,都需要考慮對上一環節的評估反饋。

說說具體課程

貓貓果兒的孩子們都開展了哪些主題的探究學習?比如,上學期四年級的課程是——我的姓氏。在姓氏的探究中,同學們從“曆史”的角度探究了姓氏的來源、意義等等。

從上學期的評估來看,學生對于“曆史”的概念是有強烈的認知欲望的(成長需求)。另外,在姓氏的探究中,家庭是主要的探究主題。因此本學期依舊在這個維度做課程探究,并且希望從家庭的範圍擴展到社區(進階)。

在本學期的第一周,在分享假期作業的過程中同學們聊到了各地的食物(興趣),最後同學們一起決定:将飲食作為本學期的探究方向。

在學科知識的要求方面,老師們總結出來各學科的的關鍵知識點,比如數學是:平均數、運算規律、兩位數除法;語文是:修辭(拟人)、段落寫作、議論文的嘗試。

最後,在具體的課程主題時,老師們也需要考慮:課程主題是否能結合這些知識點?學科知識是否能支持探究的進行?

最終确定的主題為——大理飲食文化和環境的關系。在這個主題之下,大家又設計了三個重要的概念作為可能的研究問題:

1、探究飲食的角度有哪些?

2、對于飲食文化的理解。

3、是什麼因素造就的這種文化?

有了大緻的框架,我們的主題探究就可以展開了

  • 1.總結出飲食探究的若幹個維度。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7

四年級的同學在展示關于美食分享的ppt ,圖片來源:貓貓果兒

同學們根據自己對于食物的經驗,各自制作關于美食分享的ppt。課堂分享展示之後,大家以分享内容為基礎展開課堂讨論,歸納總結出飲食研究的維度,例如味道、食材、制作工藝、相關曆史、器具等。

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們會适時引入相關學科知識,比如同學們在描述自己關于食物的體時,老師會引導學生用“修辭”這一語文學科的工具描寫味道。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8

四年級學生“味道描寫”練習,圖片來源:貓貓果兒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9

四年級學生“味道描寫”練習拓展 ,圖片來源:貓貓果兒
  • 2.針對大理的獨特飲食進行不同的維度的數據收集和分析。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10

同學們關于食物探究維度的“頭腦風暴” ,圖片來源:貓貓果兒

每個人會選擇一種自己想要去研究的大理的獨特的飲食,如餌塊、米線、黃焖雞等。根據上一階段總結的飲食研究維度,同學們要從不同的路徑去收集相關的信息——如吃、外出采訪、網絡搜索等,還有同學選擇了親自去體驗食物的制作過程。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11

同學們體驗餌塊的制作 ,圖片來源:貓貓果兒

在整理呈現收集到的信息時,同學們也練習了歸納和分段寫作。分享過程中,老師鼓勵同學們對分享内容進行批判性思考,并相互提問。通過“群策群力”,大家一起對信息進行補充和解釋,對信息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12

同學們對食物理解的文本呈現,圖片來源:貓貓果兒

老師在幫助同學們理解信息的時候,會借助相關的“學科工具”。這樣既加深了大家對信息的理解,也“順便”學習了學科知識。比如,為了讓大家能對餌塊的營養價值有更形象的感受,老師引入了計算餌塊營養成分的練習。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13

“從數學角度理解營養”練習 ,圖片來源:貓貓果兒

  • 3.形成對于大理獨特飲食文化産生的原因的理解。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14

同學們在分組總結大理飲食文化的關鍵詞 ,圖片來源:貓貓果兒

在同學們對于大理獨特的飲食文化形成了各自的理解之後,老師會引導大家提煉出能夠總結和定義大理飲食文化的關鍵詞。

之後老師會引入一些飲食文化資料,比如《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和知乎上關于地理環境和飲食文化聯系的讨論,帶着同學們進行文本閱讀和簡單的分析,鼓勵大家自己尋找環境和飲食文化之間的邏輯聯系。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15

關于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讨論 ,圖片來源:貓貓果兒

除了文本資料的閱讀和分析,老師還會利用社區資源,邀請家長做關于大理獨特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分析(如平均數去解釋降雨量和氣候等數據),并通過每周的外出課讓同學們去實際感受大理的地理環境。

在大家初步形成自己關于大理的環境和飲食文化之間的邏輯聯系之後,老師會鼓勵同學們通過分享和相互質疑去完善自己的邏輯關系,最終以腦圖的形式做呈現。

低年級課堂教學創新模式(超學科的主題探究)16

社區家長在分享地理知識 ,圖片來源:貓貓果兒

  • 4.自定義研究主題,完成自己的關于某個區域(家鄉)的飲食的研究,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現。

在完成以上的研究之後,老師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探究理解的整個路徑,并利用這個路徑去完成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任意區域飲食文化的研究(最好以家鄉的飲食為主,四年級學生都是大理新移民),選擇自己的呈現方式,并在全社區做分享。

再說說機構介紹

大理貓貓果兒教育社區是由大理外來移民家庭發起創辦的實驗教育機構,成立于2012年。目前有幼兒園和小學部,由130個2—11歲的孩子,100個家庭,30位老師組成。

學校以社區形态構建教學和育人體系,緻力于培養勤學好問、知識淵博、富有愛心的學生,鼓勵孩子們成長為既積極進取又富有同情心的終身學習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更成為具有健全人格追求幸福人生的未來主人翁。(本門課程由貓貓果兒教育社區林冬老師設計并實施)

本文轉自微信公衆号“LIFE教育創新”。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