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中心思想是,老子叮囑統治者修得“玄同”境界之後,要超越原有的“親疏、利害、貴賤”的行為依據去面對天下人,才能“為天下貴”。
其中的難點有,①最關鍵的是要把握準“故不可得而……”的語意,文中我作了個比拟,明白了再看全章,就豁然開朗了。②如何理解“玄同”?難在不明其本質真義,難在無意間滑向玄乎神秘。文中我舉了一個實際生活裡的例子,以便理解。③修道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用于指導自身的生活和實踐嗎?但是,部分流行翻譯卻硬生生地把修道說成“獲得拒人千裡之外的金剛罩以保護自己”!這樣,簡單的問題就變成難點了。
【原文】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2、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意譯】
1、真正知“道”的人,是不多話的;多話的人,并不真正知“道”。(一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首先是)堵塞自身欲望的入口,關閉錯誤認知的門戶。(進而是)挫掉人我的尖銳對立,(超越親疏好惡以對待他人);解開人我的矛盾紛亂,(超越利害考量以處理人際關系)。(最後是)讓自己融合在萬物的光亮中,讓自己混同在萬物的塵埃裡,(收斂自己,讓自己與他人同頻地生活在沒有貴賤之别的塵世之中)。(就達到了完全與“道”同一的神妙境界,)這叫做“玄同”。
2、所以,(作為統治者,)不能在修得“玄同”的境界之後,還以親疏的好惡對待天下人、以利害的考量與天下人互動、以貴賤的眼光看待天下人。(這樣以正治國的統治者,)會得到天下人的尊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說的就是:真正知“道”的人,是不多話的;多話的人,并不真正知“道”。
1、知,就是“知道”的意思。知者,就是知道“道”的人。不言,直譯是“不說話”;但是說“知‘道’的人不說話”,怪怪的,不要這樣譯;其實,不言的知者,就是悟道者、得道者,凡事真心誠意(信)以對,自然可以不言、希言,是“玄同”的一種表現。相反,不知“道”的言者,少了“道”的根基,沒了真誠的心意,自然需要多言争辯,謊言遮掩。
所以,言與不言,看“信”;知與不知,看“道”。而道中有精,精中有信。
2、不少人把“知”通假為“智”,然後翻譯為“明智的人(聰明的人)不誇誇其談,誇誇其談的人不明智(聰明)。”這是典型的自我世俗知見的代入,根本原因是對老子的概念範疇模糊不清,更嚴重的是對老子的思想要義也是懵懂的。
①在《道德經》裡,“知”出現了六十次左右,除了作為動詞“知道”之外,還作為名詞,也叫“知道”。其中,老子正面肯定的“知”,是沒有摻雜絲毫主觀意念和想法的對事物的全然了解!是經過“損之又損”而來的,運用于“無為”之中,最後從“無不為”中得到驗證的。所以,老子才問“明白四達,能無為乎?”能給予肯定回答的人,就有“明白四達”的“知”,是最高階的合道認知!
②另外,老子說“以智治國,國之賊”,又說“絕聖去智,民利百倍”,是對“智”的批評和否定,原因是“智”比純粹的“知”多了主觀判斷和摻雜了自私的想法,本質上是一種悖道的認知和作為。可見,“智”是“常名”之一,以智(來自“智”、不知)治國,會導緻“民之難治”;而相對應的“非常名”是“知”,以正(來自“知”)治國,得“至治之極”。
③要明白!作者老子在自圓其說的具體語境中,有其自設的概念和論述邏輯!我們要尊重、遵從!這是最基本的學術素養。而很多人卻對此不以為然,借着聖人經典說出一些自以為是的話,就自我陶醉了,是不對的。所以,千萬不要以俗解老,也不要以莊解老、以儒解老、以佛解老,隻能老老實實地以老解老,才是正道。
本細讀系列就是少有的以老解老之一,或者應了“反者道之動”的道理吧,一直比較冷清。如果你經由本系列,能從流行的“知通智”的自作聰明式的細微操作,洞察出其中的大謬誤,你就能耐下性子細讀“本細讀系列”,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和踏實的收獲的。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我把它翻譯為:(一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首先是)堵塞自身欲望的入口,關閉錯誤認知的門戶。(進而是)挫掉人我的尖銳對立,(超越親疏好惡以對待他人);解開人我的矛盾紛亂,(超越利害考量以處理人際關系)。(最後是)讓自己融合在萬物的光亮中,讓自己混同在萬物的塵埃裡,(收斂自己,讓自己與他人同頻地生活在沒有貴賤之别的塵世之中)。(就達到了完全與“道”同一的神妙境界,)這叫做“玄同”。
1、大家注意,我特地把括号留着,其中的内容,有的讓語意完整連貫;有的讓邏輯清晰、前後互證。這是“本細讀系列”的特色、價值,是值得關注收藏轉發的。
2、“塞其兌,閉其門。”對應于第三章說的“無知無欲”,就是要對治自身欲望和錯誤認知,是修道者首先要做到的。
3、怎麼理解“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①這四個短句,在第四章曾經出現過。第四章從“道的作用力”的角度說,“道”簡直就是一台全能的“攪拌機”!能把萬物身上悖道的東西通通磨掉,再加以抛光、洗煉,來個全新的塑造,使之重歸于道。這相當于“道的功能說明書”:誰一身污垢進去,保準變成原裝的“赤子”出來。而本章是從“修道者”的角度來說的,修道者走出“塞其兌、閉其門”的第一步之後,要相繼解決好“人我尖銳對立、人我紛亂争競、自我彰顯、另類不群”等等問題,并獲得升華之後,終于達到“玄同”的境界。這相當于說:修道者主動跳進了道的攪拌機,最後赤條條出來的時候,老子貼上了“玄同”的标簽,以示成功。
所以,不是老子啰嗦,也不是誰打瞌睡把這些句子多抄了一遍。
②為什麼在直譯之外,還要加上括号裡的内容?原因就在最後的長句裡,第一,其打頭是“故不可得而……”,意思是,後面的結論是由這裡的内容推論出來的。第二,細看之下,結論是深了一層的,點明了具體的内涵。那麼,翻譯理解時,要把前面的概括性内容細化,提前點出與後面對應的具體内涵。“銳”,是指人我的尖銳對立,對應後文的“親疏”。“紛”,是指人我的矛盾紛亂,對應後文的“利害”。“光、塵”,是指世俗人間,對應後文的“貴賤”。這樣,原來有所跳躍的前後文,就不突兀了。這是解讀《道德經》時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也是很多譯者做不到的。
4、“是謂玄同”。老子把修道所達到的完全與“道”同一的神妙境界,叫做“玄同”。
①要特别注意:“玄同”境界的獲得,是修來的!體味不出“修道”的論述角度,于前會混同于第四章,于後不能明了“故不可得而……”的語意。
②“玄同”,其實不玄。老子多次用到“玄”字,相關的詞句有“玄德、玄同、玄之又玄”等,是說它們是深遠奧秘的東西,而且境界極高,比較難以理解。但是,老子在這一章說,隻要去親疏之銳、解利害之紛、超越貴賤以調頻率,就可以修得“玄同”的境界,這說明老子還是以擾攘的塵世為道場啊!所以,不能因為用“玄”而說老子“談玄說妙”。後面我會用一個現實生活的例子加強理解。
而真正“談玄說妙”的,是長這個樣子的:“‘玄’是最深刻的宇宙萬法的内在聯系。宇宙萬法因為‘玄’而同,這就是‘玄同’”。 網上類似這樣解讀的有一些。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我的翻譯是:所以,(作為統治者,)不能在修得“玄同”的境界之後,還以親疏的好惡對待天下人、以利害的考量與天下人互動、以貴賤的眼光看待天下人。(這樣以正治國的統治者,)會得到天下人的尊貴。
1、首先要明白:“不可得而……”是什麼意思?①先做個比拟,老子告訴了你一個賺錢的方法,然後說“你因此賺得了錢,可别亂花喔。”明白了這個意思,就好辦了。②“得”,就是前面提到的“玄同境界之修得”!③大家去看流行的翻譯,很多都把“得”弄沒了!後面譯出的東西,就不知所雲了。
2、要明白“修道的主體”這裡是指“統治者”,不是泛指所有人。怎麼看出來的?看最後一句“故為天下貴”,就是依據;也就是說,如果文末來一句“故為鄉裡貴”,那麼,老子就是拿“鄉長”說事了。流行翻譯的弊病之一,就是主體不詳或者遊移不定,相應地,譯文中所說之事是不清晰的,所論之理是不明确的。
3、“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是統治者在“挫其銳”修道之後,在治國理政中的具體運用。人我之對立,在“常道”裡,其主要原因就來自親疏的感受。現在,得道的統治者面對每一個人,不因“親”而和善,不因“疏”而對立,而是上升到“道”的層面待之。聖人之“道”是什麼?前面多次說過,就是“慈、信、不争、善待”等等機制在“自然”。天下人不論親疏、信或不信、善與不善,聖人都以道心相待。另外,有人或許會埋怨聖人不仁、天道無親。這時,老子說這是他不依道而行導緻的;隻要他增強依道而行的能力,就能感受到聖人和天道的“親”了。這是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本意。
4、“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是統治者在“解其紛”修道之後,在治國理政中的具體運用。人我之互動,在“常道”裡,其主要動因就來自利害的考量。現在,得道的統治者面對每一個人,在相關的事情中,首先考慮的不是“利”他還是“害”他,而是按事情之道(性質)為唯一依據而作為。一個富者,可能被聖人“損有馀”了,生氣怨恨了;一個窮人,可能被聖人“補不足”了,得到了救助,心生感激。但是,在聖人那裡,本就超越了利害的考量,一切唯道是從而已。
5、“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是統治者在“和其光,同其塵”修道之後,在治國理政中的具體運用。在“常道”裡,人們就是喜歡自我标榜,尊崇高貴,鄙夷低賤。現在,“光而不耀”的統治者面對每一個人,超越了貴賤之分與之同頻地生活在一起,得到的反饋是,“民不畏威,而大威至”、“親而譽之”,甚至是“不知有之”。
“和其光,同其塵”是一種修行,很多人覺得很抽象不好理解。我結合“貴賤”的角度講一個真實的例子。
陳女士,五十多歲,閑聊中她說經常莫名地心慌,伴有虛汗淋漓,好像身體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但體檢了幾次,醫生都說沒事。閑着就多聽了一些情況,原來,婚後不久,老公稍有事就經常吼她;再往前,原來是自己覺得人家是沒文化的大老粗,卻經不起人家的百般呵護和追求,而嫁給了人家……她一再感歎說,“我幾次都病得快死了,他就隻會端來濃濃的大補之湯,醫生說吃了會死人的。”……
從長長的苦訴中,我聽清楚了。等她情緒有些平複後,我和緩地對她說,原來婚前婚後,你都是光鮮亮麗、高高在上的公主(貴),而老公一直被你視作普通的大老粗(賤),一個被實質否定的大男人能不借機以吼反擊嗎?你貶老公多厲害!老公就吼你多厲害!你的痛苦就多厲害!“大補之湯”能治病,是老公的認知,更是他的真愛!你說兩人不同頻,那是你從來沒有彎下你高貴的頭去接納另一半而不同頻的。當你從那“濃濃的補湯”感受到濃濃的真愛,你們就同頻了!多了解、多關心那個癡心不改的人吧,檢視自己哪裡該做沒做、不該做而做的(夫妻之道)?真心忏悔改過(和其光,同其塵)之後,會改善的。過一段時間後,她說基本上好了。
看出來了嗎?這就是能不能“和光同塵”的例子。塵世中,總有太多的身外因素,讓人覺得與外境不同頻、不同調。其實,“人我之光和塵”都是“道”的體現,各方外在的因素也不是非要去掉不可,于己以“知貴守賤”式全然接納自我及具足完整性的自己去為人處事,于人才能以“超越的貴賤”去全然接納并為之付出;付出什麼?付出愛(不自生)。這樣的修道,就讓自己升華到“不自生”的生命根本點上,歸依于道,就與所有“光塵”同頻同調了。這是“和光同塵”的真義。上面事例中,女主原來是生“病”的公主,“病”好以後,她仍然是公主,是快樂幸福的公主。
6、“故為天下貴”。
①我是這樣翻譯的:“這樣以正治國的統治者,會得到天下人的尊貴。”為什麼要加上“以正治國”?因為上面所談的就是“以正治國”的若幹表現。大家看下一章的第一句話,就是“以正治國”。可見,有些章節之間,語意是緊密相連的。
②大家再看第六十六章的一段話,“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其語意大緻與本章相同,即人民的良好感受,來自得道之統治者的作為(幾處不可得而……),再反饋回去,就是統治者“故為天下貴”了。
7、看一下流行的翻譯,一類是“所以對這種人,不可能與他親近,也不可能與他疏遠;既不可能使他獲利,也不可能傷害他;既不能使他尊貴,也不能使他下賤。所以,這樣的人才被天下人尊重。”這樣的譯法,簡直是硬生生把修道說成“獲得拒人千裡之外的金剛罩以保護自己”!如此神邏輯,颠倒了修道的目的,真的讓人啼笑皆非!另一類是“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這樣大緻沒錯。不過,由于沒有展開,“親疏、利害、貴賤”的主客體分别是誰?是語焉不詳了,所傳達之理就不明顯了。
【細讀《道德經》系列,做嚴謹踏實、邏輯自洽的解讀,歡迎點贊、收藏加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