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以愛家愛鄉土聞名于世,其中最能體現這一情感的莫過于閩南人對于在家鄉蓋房子的執着了。閩南人把在家蓋房子視為“建江山”,并稱為“起厝”。厝這個字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用語,還有落、埕、間張等,今天就細說下這些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名稱。
厝,閩南語把房屋稱厝。其實“厝”在古漢語并沒有房屋的意思,應該是取義于和“措”諧音,安置的意思。因為閩南人最早是從中原遷徙而來,輾轉流離,随地安置,就把自己的住所名為厝。
主要的房屋稱之為“大厝”,厝的左右兩邊而建的房屋叫“護厝”,類似于古籍中記載的“東西廂房”。
有時候會在房屋邊或田邊搭建一些用來放農具柴草或飼養家畜的小屋子叫“寮”,如養雞的叫“雞寮”、養豬的叫“豬寮”。在閩台和潮汕地區,寮也經常被用來取作地名,如火燒寮等,這個可能和古時候遷徙過程中臨時搭建小屋子聊以寄身的曆史有關。
埕,閩南語把圍内的空地叫埕,大門口的空地常常叫“埕圍”。這個字應該是古語中的庭,古文中常常庭院聯稱。大厝、護厝、寮、埕、厝圍(院子圍牆),這些組合起來,是完整的一處宅子,閩南語叫“厝宅”。
落,是指屋子縱深進入的間數,這個出自“院落”的意思,古文中把房屋建成叫“落成”。一般“大厝”是三進(也稱“三落”)組成,從前面進去的叫“前落”也稱“頂落”,最往裡的一落叫“後落”。每一進之後,會有一個“廳”,也就是古文中的“堂”,有“前廳”“正廳”之分。
深井,房屋兩落之中,一般有個天井,閩南語叫“深井”。因為這個地,上面不蓋屋頂,擡頭見天。雨水落下,有蓄水缸和排水溝等設施,好似水井。所以叫天井或深井。
間張,是閩南很常見的傳統建築名稱,一般分為“三間張”和“五間張”。張,就是張開的意思,間張,就是由門張開的間數。三間張、五間張,簡單來說,就是從正面看正門加房屋有幾間。
庑架腳,是閩南一個很有意思的傳統建築特色名稱,意思是指房屋下的走廊。“庑”( wǔ),最早指圍起來的屋子,在古文中也指房屋中沒有隔牆的部分。架的古文本意就是指用木頭支撐,在閩南語這裡是指柱子上的橫梁拱木。腳,是閩南語用于取名的常見字,即下的意思。
綜上,從正門橫向有幾“間張”,進門後看縱向有幾“落”,有“廳”、“深井”和“庑架腳”,這就構成了閩南的一座傳統大厝的正屋。
在建築日益往高樓大廈化發展的今天,閩南人仍然喜愛和研究傳統建築,将它們實踐應用于宗祠祖宅、修舊如舊及園林古建等方面上,并由此建設出了一道道美麗的文化風景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