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章太炎認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是“唐人五絕第一”。
這首詩用詞淺明,并且還富含人生哲學,因此很早便被收錄入基礎語文教育課本,成為了必背的千古名篇。如今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人不會背誦它。
一、《登鹳雀樓》賞析《登鹳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人們通常認為,這首詩開篇是以寫風景入手,借景抒情。作者先是通過對如畫江山,廣闊天地的描繪,激發出讀者内心的壯志豪情,順便引出後面一句提到的人生哲學。
傍晚,紅日落到了青山的背後。黃河之水滾滾東逝,最終消失在了遠方的入海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想要像神話中的“千裡眼”一樣,看到遠方的景色,那麼就唯有“更上一層樓”。
近代有學者指出,對《登鹳雀樓》的這種解讀,很有可能是錯誤的。首先引發争議的則是“白日”一詞,然後有争議的是,如今的鹳雀樓是新建的,站在唐代鹳雀樓上,根本見不到黃河。
下面,我們先說“白日”和“黃河入海”的普遍解讀方式。因為詩的第一句寫“白日”時,提到它當時正“依山盡”。所以我們通常認為,這裡寫的是一幅夕陽西下的圖景。
至于“黃河入海”的景象,則是想象出來的。盡管作者當時所處的位置,根本就不可能看到黃河入海,但是詩歌原本就允許誇張和想象。
不過,有的學者感覺到有點好奇,因為通常古人在寫夕陽時,習慣用到“紅日”。為什麼王之渙在這首詩裡,偏偏要寫“白日”呢?
對于這個問題,有的學者回答道:作者大概是見到,夕陽的光線照到黃河水面上,折射出來的粼粼白光。
又有學者翻閱讀了大量的古代詩詞作品後,發現在唐代以前的古詩中,“白日”是一個單獨的意象。它特指日光存在的時間短暫,很快就消失了。
從戰國的宋玉,到晉魏六朝的陸機、阮籍,衆多古代著名詩人,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白日”意象,來描寫光陰的短暫,表達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例如宋玉在《九辯》中寫道,“去白日之昭昭兮,襲長夜之悠悠”;而曹植則在《箜篌引》中說:“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
所以《登鹳雀樓》第二句“黃河入海”的意象,對應的則是《論語》裡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同樣也是感歎時光的匆匆易逝。
與王之渙差不多同時代的詩人,已經習慣把“白日”意象,與“江河入海”的意象放在一起,表達對歲月流逝的傷感之情。
稍晚于王之渙的李白,就曾在《古風》中寫道,“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可待”。可見在唐代,“白日”與“江河入海”的意象經常同時出現,已成一個固定搭配。
所以《登鹳雀樓》的第一聯,講的是:白天是短暫的,剛剛才見到了太陽,轉瞬之間,它就隐沒在青山的背後了。而時間則像滾滾的黃河之水,日夜東流不息。
人生短促,光陰易逝。如果不想荒廢人生,想要看到遠處的風景,那麼就應該勇于攀登,爬上更高的樓層。像這樣來解讀《登鹳雀樓》,我們會發現它的開篇就成了典型的抒情句式。
以“黃河入海流”的亘古不變,來反襯“白日依山盡”的轉瞬即逝。這樣的解釋,比僅僅從字面上的理解,把開篇解釋為一幅畫,顯得更有抒情性。
于是詩的前兩句“言情”,後兩句言志,情志交融,曉情動理,更加符合《文心雕龍》裡面提及的詩歌審美标準。也隻有像這樣解釋,才能理解章太炎為何會說它是“唐人五絕第一”。
二、《登鹳雀樓》帶給我們的啟示前面解讀完了這首五絕的内容,下面我們來聊一下,《登鹳雀樓》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示。
光陰易逝,人生短暫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它并非唐朝王之渙的新發現。那麼,當古代人發現這個真相後,他們會怎麼樣呢?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在《生年不滿百》中說:“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意思是既然白天那麼短暫,我們就應該在夜晚,點着燈“及時行樂”。
漢樂府《青青園中葵》的作者,面對同樣的情況卻說,那可不行,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代的阮籍在《詠懷》中也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
看上去大家并不想,像《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建議的那樣,頹廢地度過餘生,人們還是想努力去做點什麼。但是這些作者,并沒有給讀者指明一個努力的方向。
王之渙卻在自己的《登鹳雀樓》裡面說明白了,越是生命短暫,時光寶貴,我們越是想趁有限的時間增廣見聞,提升自己的見識。
“千裡目”,是指看到千裡、萬裡以外的地方。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千裡眼”和“順風耳”兩個神仙。前者的眼睛相當于現代的雷達,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
普通人想要擁有這種特異功能,當然是不行的。但是想要增廣見識,并且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倒也有辦法。那就是勤學苦練,勇于攀登,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的詩,利用“登樓”給我們打了一個比方。我們平時在外觀看風景時,站得高,自然就看得遠。
在學習與工作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平時多讀好書,多結交良師益友;閑時努力讀書,努力提升自己的認知層面。
就這樣,總有一天你會看得比普通人更遠,想得比普通人更深。于是,也就不浪費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也不枉來這人世間走一遭了。
結語在民間流傳很廣的詩歌,往往就是用語通俗,說理明白曉暢的,就像這首《登鹳雀樓》。短短二十個字,裡面不帶生僻的字詞,也沒有冷僻的典故,寫得言簡意赅、“情志交融”。
詩歌的最後兩句,以“登樓”作比喻,激勵世人珍惜時光,勇攀高峰、更上層樓,努力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登鹳雀樓》因此成為了一首,充滿正能量的勵志詩歌。自從它問世千年以來,一直被人反複引用 ,深受讀者喜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