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晶
金秋十月,天空散發出柔和的光芒,秋風給田野披上輕盈的金紗,雪菊綻開可愛的笑臉,麥子彎下沉甸甸的“腰”,遠遠望去,田野間點綴着豐收和喜悅。10月9日,在西甯市湟中區傑達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田地間,一望無際的蠶豆在微風中搖擺,沉甸甸的豆莢像搖晃的鈴铛,發出“沙沙”的細微聲音。
“轟隆隆……轟隆隆……”上午10時許,蠶豆聯合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排排蠶豆植株被整齊割倒喂入脫粒倉。“收割的時候注意不要有破損……”傑達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納玉傑一邊查看已分裝好的蠶豆,一邊叮囑到。
一上午,近1公頃的蠶豆收割完畢。當幹幹淨淨、完好無損的蠶豆籽粒從收割機出倉口傾瀉而出時,納玉傑黝黑的臉龐露出笑容,他說:“以前,一輛拖拉機後面要跟幾十個人撿拾果實,現在蠶豆生産全程機械化,一台聯合收割機就都搞定了。等明年開春後,我再利用無人駕駛‘覆膜精量蠶豆點播機’種植蠶豆,不僅節省人力還能提高5%的土地利用率哩。”
今年52歲的納玉傑,個子不高,身材壯實,常年在地裡勞作的他,臉上雖淺露“風霜”,卻也散發着對日子滿足的容光。納玉傑是村裡的種植大戶,也是村裡的緻富帶頭人,從2009年起,他就開始搞種植,2011年他成立了湟中傑達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從此“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是納玉傑的工作常态。為觀察技術效果,他經常頂着烈日在田野裡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皮膚曬得黝黑。農戶們和他開玩笑說:“你天天踩田坎,曬得黑黢黢的,倒像個農民樣。”納玉傑笑着回答:“我是農民的兒子,骨子裡就是搞生産的,曬得越黑,技術越到家,心裡才越有底。”
知識就是力量,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納玉傑深知這個道理。從2014年開始,通過“高素質農牧民培訓”,納玉傑掌握了田間管理、疫病防治等種植方面的最新技術,又在2019年走出青海來到山東省壽光市,實地觀摩學習那裡的先進種植經驗。通過不斷學習,他掌握的本領越來越多,成了村上的“土專家”,此外,他還把學到的種植技術、病蟲害等田間管理技術教給村民們,帶動納家村、甘家村等6個自然村的馬鈴薯種植。
“以前我們缺少科學種植技術,無法預防病蟲害,收入也比較低,大家的種植積極性不高。”50多歲的納家村村民李成桂說,今年是她在合作社務工的第6個年頭,在這裡,她學到的不僅僅是科學的種植技術,更多的是激發了她對種植的熱情。“在合作社打工的這幾年,我親眼看見新技術帶來的高産量,現在的農業生産不再是以前的老傳統。在合作社的影響下,我也報名參加了各種農牧民培訓班,學到了很多新技術,産量上去了,收入就跟着上去了。這不,9月底,合作社還給我們将近50個村民開展了一場農機安全知識講座呢。”就這樣,合作社對農戶在耕、種、收等環節提供優良品種推介、高産栽培技術指導和農機具服務等,指導農戶3000多人次,讓農戶們增加種植品種,提高種植積極性。
十年時間,納玉傑将馬鈴薯雙色膜覆蓋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蠶豆機械精量覆膜技術等諸多農業技術,率先示範應用并在全區範圍内進行推廣,增産增收成效顯著。2021年,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達173公頃,主要種植馬鈴薯、蠶豆、小麥等糧食作物,年糧食總産量達446萬公斤,口糧品種種植比例占85%,商品率達100%。“我們的農産品除了供應西甯,還銷往雲南、廣西等多個省區,去年經營收入545多萬元。”納玉傑自豪地說。
十幾年辛勤耕耘,從春天冰雪消融,到秋天麥浪飄香,納玉傑總是躬身田間地頭。“我熱愛家鄉的土地,希望在家鄉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将農作物新品種和農業新技術繼續推廣下去。發展糧食生産,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納玉傑信心滿滿。身後,一棵棵碧綠的秧苗茁壯生長,葳蕤蔥茏。
聲明:以上内容除注明來源稿件外,均為青海日報原創稿件,未經書面許可嚴禁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