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往往把王孟同視為山水詩的代表人物,二者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差别。王維的心相當甯靜,見到雪總是純結的,見到水總是碧綠的,見到天總是蔚藍的。即使偶遇狂風暴雨,也總是在睡夢中,完全不受影響;孟浩然卻能感覺到,模模糊糊地感覺到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一言概之,王維眼中的世界總是美好的,孟浩然卻覺得美中還有不足。這一首詩也是如此。
【原文】
北山白雲裡,隐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随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譯文】
北山籠罩在缭繞的白雲裡,隐士自得其樂地生活。
為了與你相望才登上了蘭山,心情随着飛雁到了遠方。
哀愁由于暮色引起,興緻卻因為清秋而激發。
随時看見村裡人歸來,有的在沙灘走,有的在渡口歇着。
放眼望去,天邊的樹木像荠菜一樣,江邊的小舟像一彎新月。
你何時帶着酒來?與我一起暢飲共度重陽節。
【賞析四】
初讀此詩,立刻就喜歡上了“天邊樹若荠,江畔洲如月”這兩句。有譯雲:那天邊的樹看去細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黃昏的朦胧中卻清晰可見,似乎蒙上了一層月色。總覺得的後一句與我想象的不一樣。因為我腦海裡看到了一個彎月形狀的小洲被大江所擁抱。詩人登高望遠,原本平地感覺高大的或是廣大的事物在登高的那一刻忽然變小了。所以我怎麼也不能想象江畔洲如月是沙洲蒙上了一層月色。我甯願想是白色的沙洲仿佛變成一一彎月亮的形狀。
當我們走在沙洲上時,何曾看清它的形狀。當我們平視眼前遠處的樹,何曾感覺它們渺小如荠菜。洲自是你腳下的沙土地,樹隻是你眼前的一叢樹而已。我們身在其中時,未曾真正窺見其全貌,也未曾知道站到高處觀望,我們眼中的景物會呈現出另一番的景象,别樣的美麗。登高望遠,如詩如畫的景觀給予我們視覺上的沖擊,它的美更帶給心靈的震撼、愉悅與理性的升華。
當孟浩然登上蘭山,心中懷人之時,起初的“隐者自始怡和心随雁飛滅”的消極情緒也許已經被“天邊樹若荠,江畔洲如月”美好的景色蕩滌幹淨,代之的是“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的豁達和豪放了。
人隻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才能覺察到人在自然與社會面前的渺小與自己的無知。一切小恩小怨,小愁小悲在神秘的自然和紛繁蕪雜的社會面前又何足挂齒呢?
【賞析二】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于沙灘,有的坐歇于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閑。再放眼向遠處望去,一直看到“天邊”,那天邊的樹看去細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黃昏的朦胧中卻清晰可見,似乎蒙上了一層月色。
這四句詩是全篇精華所在。在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畫人物的動作,也未着力描寫景物的色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地寫來,是那樣平淡,那樣自然。既能顯示出農村的靜谧氣氛,又能表現出自然界的優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謂:“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涵涵然有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潛評孟詩為“語淡而味終不薄”,這實為孟詩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這四句詩裡,作者創造出一個高遠清幽的境界,這同“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詩的意境,是頗為近似的。正所謂“每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這代表了孟詩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