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自”部漢字,“自”部包括兩個漢字:“自、[邊無辵]”,其中“自”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邊無辵]”是生僻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自”。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自。讀zì。《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自,鼻也。象鼻形。”象形字。本義是鼻,呼吸和嗅覺器官。
看一下字形演變:
(自的字形演變)
“自”的甲骨文就是鼻子的象形,鼻梁、鼻翅、皺紋一應俱全。為什麼先人為什麼會選擇鼻子這個象形來代表“自”這個意義呢。因為先人們發現,人們在說到自我時,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後來,“自”成了“自己”的“自”,于是,又另造了一個形聲字“鼻”表示鼻子,很顯然,“自”、“鼻”為古今字。
(指着自己的鼻子的孩童)
“自”的本義鼻子在現代漢語已基本不用,但本義之外,“自”還有很多用法:
(1)始;開頭。前面我們的課程中《說文解字·王部》:“皇,大也。從自、王。自,始也。”用的就是“自”的這個意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自之通訓當為始。”《韓非子·心度》:“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所以,法令是稱王天下的根本,刑罰是愛護民衆的開始。
(2)代詞。表示第一人稱,相當于“自己”、“本身”。如:自愛;自給自足;自以為是。《集韻·至韻》:“自,己也。”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詩意圖)
(3)用。《廣韻·玉韻》:“自,用也。”《書·康诰》:“凡民自得罪。”凡是人因用(有)罪。《詩·大雅·緜》:“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周人最早得發祥,用的是沮水漆水旁邊的土地。
(4)副詞。用法有四:
[1]本是;本來。《樂府詩集·焦仲卿妻》:“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
[2]另自。《詞铨》卷六:“自,今言’另自’、‘别自’。”《漢書·張湯傳附張安世》:“上曰:‘吾自為掖庭令,非為将軍也。’安世乃止,不敢複言。”皇上說:“我本來是賞給掖庭令的,不是給将軍的。”安世這才停止,不敢再說什麼。
[3]自然地,不借助外物。《老子》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百姓自然就會走上正道。
(提倡道法自然的老子)
[4]仍舊;依然。唐王勃《滕王閣》:“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5)介詞。表示時間或方位的由始。相當于“從”、“由”。《玉篇·自部》:“自,由也。”《廣韻·至韻》:“自,從也。”《紅樓夢》第二回:“我自革職以來,這兩年遍遊各省。”
(6)連詞。用法有四:
[1]表示原因,相當于“因為”。《史記·孝文本紀》:“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這兩種過錯,都是因為我缺少道德,不能使德澤流布遠方。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若”。多與表示否定的詞“非”、“不”連用。《左傳·成公十六年》:“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如果不是聖人,外部安定,内部必然還有憂患。
[3]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雖”、“即使”。《史記·平準書》:“自天子不能具鈞驷,而将相或乘牛車。”即使也備不齊一輛四匹同樣顔色的馬駕車,大将丞相有的乘坐牛車。
[4]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卻”、“可是”。蘇轼《江城子·記夢》:“不思量,自難忘。”強忍不去思念,可是終究難以忘懷。
(不思量,自難忘)
自的小篆寫法如圖:
(自的小篆寫法)
2、[邊無辵](GB字庫無此字,隻能描述字形)。讀miá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宮不見也。阙。”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宀宀不見也。”當依段注。許慎沒有确認它的造字法,即形和音都“阙”。本義是細密不見。
謝彥華《說文聞載》:“[邊無辵]即籩之古文,象籩形,籩行而[邊無辵]廢。最初象形文,遂成不知。蓋阙。”也就是說,[邊無辵]最初是象形字。後來成了籩,而本字[邊無辵]不用了,于是不知道造字之法了。此說可信。可以看一下籩的樣子,如圖:
(籩的樣子)
看,裝在裡面的東西當然因為籩的細密,根本看不見。因此,[邊無辵]的本義就是細密不見,或者簡單地說,就是不見。《玉篇·自部》:“[邊無辵],不見也。”
此外,[邊無辵]還指看遠處的樣子。《廣韻·仙韻》:“[邊無辵],視遠之貌。”
再有,當[邊無辵]用同“籩”時,讀biān音。《字彙補·自部》:“[邊無辵],籀文籩字。”
[邊無辵]的小篆寫法如圖:
([邊無辵]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674,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