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前做紡織品時,從未考慮過雙股線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是從實用角度去研發技術。但是,DNA 雙螺旋的結構在紡織上使用了幾千年,人類到現在還是廣泛使用它,可能将來也不會改變它,而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它在紡織領域的映射。”将紡織雙股線和 DNA 雙螺旋結構“結合”在一起,是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胡金蓮的近期新發現。
圖 | 胡金蓮(來源:胡金蓮)
近日,該團隊在 Advanced Materials 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用于表皮脈沖監測的具有類似 DNA 的雙螺旋線的超快速反應/恢複柔性壓阻式傳感器》(Ultrafast-Response/Recovery Flexible Piezoresistive Sensors with DNA-Like Double Helix Yarns for Epidermal Pulse Monitoring)。
圖 | 相關論文(來源:Advanced Materials)
在紡織上,雙股線十分常見,同時也是基本結構之一。在研究過程中,胡金蓮發現雙股線的結構非常好用。後來他們聯想到,該結構跟 DNA 是一樣的。研究中,他們主要達成了如下兩個目标:其一,解決了紡織材料應用于壓力傳感器的恢複滞後性;其二,開發了在中醫号脈等場景下所需要的壓力傳感器。
(來源:Advanced Materials)
一個“說來話長”的研究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張元亭是胡金蓮的同事,也是做血壓測定和心血管方面的專家。更早之前,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工作,雙方有時會一起參會。
現在,張元亭在香港科技園有很大的一個中心,政府撥款了幾個億,專門開發與心血管有關的實時監控設備。對方拉上胡金蓮一起合作,期間後者派出一名學生去了解張元亭課題組希望解決的問題。獲知他們需要測量血壓的壓力傳感器,胡金蓮和學生做出幾個版本,其中有一個版本的相關論文,在幾年前就已發表。
由于是學習紡織出身,因此她主要通過設計織物結構,來實現傳感器的性能。後來,她找到一種紗線,測試了單根、雙根、四股等不同的構型,結果發現兩股交織的性能最好,于是就用它來做壓力傳感器。
這種傳感器主要有兩個優勢:首先,在号脈時脈搏是上下不斷跳動的,而且它的跳動的次數很頻繁,這導緻材料會經曆變形-恢複-變形的循環,利用雙股線制備的傳感器幾乎沒有滞後性,這說明它的恢複能力非常強。另外,由于号脈的力度不是很大,因此必須把傳感器的響應控制在力的範圍内,這樣它的效果才會比較明顯,否則傳感器的性能和滞後性都會發生變化。總之,這種傳感器在測量脈搏時是準确的,沒有滞後性、并且可重複性較為突出。
(來源:Advanced Materials)
學生正在孵化相關公司
胡金蓮表示,本次應用主要和身體有關,将來也有望用在機器人上。可穿戴設備最大的要求,是要和皮膚貼合或者符合人的生理結構。首先,它要容易變形,因為身體都是不規則的。其次,它需要特别柔軟。要知道,我們皮膚上有很多的傳感器,稍微不匹配就容易讓人感覺不舒服。
以前,人們可能會用一個硬的光電器件放在皮膚上,然後收集數據進行處理,這肯定是不符合身體需求的。後來出現了柔性設備,它基本上是可以彎曲的。但這仍然不夠,于是又出現了可伸縮材料。而紡織品可以适應多種形變,包括拉伸、彎曲、剪切,因此是研發可穿戴設備理想型材料。
(來源:Advanced Materials)
在後續計劃上,目前香港城市大學已經成立了一個基金,胡金蓮的學生也在成立公司。不過,他們隻是做了一個傳感器,如果要做真正可應用的器件,還需要更加全面的研究。比如,需要添加可靠的電極,把信号抽取出來進行處理,做以參數化之後再進行顯現。由于該項目是香港城市大學 HK300 的創新項目,不允許老師做主要負責人,所以胡金蓮隻是作為顧問和股東,具體是學生去操作。
“一條龍”地做研究
據悉,胡金蓮是湖北人,28 年前來到香港。在内地讀完碩士之後也進入社會工作過,之後獲得中英合作技術獎學金,被公派到英國去留學。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她回到國内工作,先是在香港理工大學工作,後來到香港城市大學。目前團隊大概 30 人。
學生時代學習紡織,并非源于常人想象的“女孩子可能更熱愛紡織”的常見理由。相反她說在讀本科時,對紡織實在是沒有什麼感覺,而是更喜歡科學。讀大學時,适逢“十年動亂”剛過去沒多久,條件也比較欠缺。學習紡織工程時,很多機器結構她都沒見過。而在聽課時,她覺得這些東西都是人規定的,因為那時主要學習怎麼織布、學習機器的結構,以及設計原理和功能制造,所以她認為有點兒浪費時間。
後來讀碩士時,她選擇了紡織材料學,因為紡織材料學和科學更加接近。彼時,紡織材料學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專業,而來到東華大學讀碩士時(當時叫中國紡織大學),剛好有這個專業。在紡織專業中,她沒學過工程類的知識,所以很難理解和推導。
但是對于紡織材料學,她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書,去了解其中的内涵。學了一個定理就可以推出其它東西,而不需要研究那些機器。後來因為胡金蓮是外校考進去的,學校就把她調劑到紡織産品,這是紡織工程和紡織材料結合的一個專業。之後,她到英國去留學,也延續了這方面的研究。畢業後入職香港理工大學,一開始教授紡織工程的課程,但是她做的科研幾乎全部都是材料方面的。
從纖維、到布、到服裝,後來她又進一步往材料方向轉,後又開始做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此外,香港理工大學有紡織系,因此從紡織材料、到服裝、再到銷售都是她的教學科研範疇。她說:“從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再到紡織成品的性能,我都是‘一條龍地’地做,這種經曆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是沒有的。”
同時,這也和香港的商業環境有關,當時她想做功能性智慧織物,這種材料在香港很有市場,相關公司也有很多。收到公司資助之後,她就可以去香港政府申請大項目,這種項目往往是從材料設計、到合成加工、再做成紡織品。做了幾輪大項目,也讓她和公司合作得特别得心應手,公司也特别喜歡她。
胡金蓮表示:“我沒有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女性教授,或者有什麼劣勢和優勢,我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基本上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卑不亢的。最重要的是,我對研究背景的上下遊都很了解,并且可以把它們從頭到尾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要開發一個産品,首先得了解産品的要求。這時,胡金蓮會實事求是地去找出問題,進而尋找解決方法。她說:“這些解決方法并不受紡織或高分子材料的限制,隻要是我認為能解決問題的學問,包括納米科技和生物醫學最前沿的東西,我都願意去學。”
目前,她有 50 個專利授權、30 多個在申請專利。在香港,她是較早去申請專利的老師。1994 年,當時香港的科研活動并不多。作為來得比較早的一批學者,她很活躍并做了一些開拓性工作。比如,當時在大學裡并沒有老師去申請專利,相關的配套服務也沒有。後來在她的努力下,學校開始建立知識産權辦公室,甚至有副校長專門負責。她說:“我見證了這一過程,也是最早參與的,同時還推動了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在專利方面的發展。”
不久之後有望收到商業回報
目前,胡金蓮在香港城大擁有一個可穿戴醫療健康材料中心,研究方向包括服裝材料和紡織材料等。具體來說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中醫和能量療法,包括針灸和刮痧,電磁光等;第二個方向是蜘蛛絲仿生及其應用,第三個方向是稚嫩材料特别是服裝及生物材料。
“材料是我們的強項,”她說,“在做能量和中醫療法時,也會從材料出發。例如,刮痧闆到底是用牛角好?還是用陶瓷好?借此我們也能研究材料和生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産業孵化上,她表示:“我來香港城市大學有兩年了,組裡學生拿到了三個商業化的項目包括一個天使基金,除了香港城市大學的資助之外,我們也拿到了香港科技園資助的兩個項目。此外,我在香港理工大學也有一個項目,這些項目都在孵化中,可能馬上會有一定的效果和商業回報。”
-End-
支持:大義
參考:
1、Chen, J., Zhang, J., Hu, J., Luo, N., Sun, F., Venkatesan, H., ... & Zhang, Y. (2022). Ultrafast‐Response/Recovery Flexible Piezoresistive Sensors with DNA‐Like Double Helix Yarns for Epidermal Pulse Monitoring. Advanced Materials, 34(2), 210431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