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印邊界逐漸降溫的當下,印度也開啟了調查北方邊境的行動,初步預計将調查與登記實際控制線沿線土地。
那麼,究竟實際控制線是什麼?印度此舉是否有助于宣示領土主權?
這些答案,都将會影響未來雙方邊境關系的發展。
壹印度的北方邊境調查行動
中國與印度于2020年5月于拉達克(Ladekh)發生對峙與沖突後,更在6月15日發生45年來首次的流血沖突,後續雙方不斷處于僵持狀态,惡劣影響甚至延伸至外交、軍事、經濟等方面。
雙方于2021年2月上旬達成共識,并撤離雙方位在班公湖周邊的軍隊,其餘接觸點則仍繼續尋求共識,相較于之前的互不相讓,該次事件曆經近一年算是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喜馬拉雅山脈沿青藏高原的南緣畫了一個巨型的弧線,這條弧線東西長2400公裡,南北寬200—350公裡
有趣的是,後續印度陸軍傳出正在進行一名為“ARMEX-21”的調查行動,該調查行動将從拉達克至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的李普勒克隘口(Lipulekh Pass)一帶,沿着中印雙方的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LAC)進行調查與标記,并在後續正式載入印度所謂的官方地圖中。該調查行動是曆時80到90天的大規模雪地探查,涵蓋的距離約1500公裡,跨越拉達克、喜馬偕爾邦(Himachal)、加沃(Garhwal)和庫馬翁(Kumaon)等雙方實際控制線沿線地區。
印度陸軍還計劃與印度登山基金會和其他登山機構合作,在未來進行更多類似上述的調查活動。
由于在有主權争議的領土上調查、研究與登記,有宣示主權的意味,所以印度高級軍官認為這樣的行動很重要。
印度認為,無論是在實際控制線或國際邊界的領土主張,都必須促使學者對這些領土主張進行研究且在印度及國際期刊發表,以宣傳印度對這些地區的領土主張,這将涉及文件紀錄、标記地理位置與創建擁有主權的證據。
貳實控線未明确,或許隻是徒勞
印度軍方的這一舉動或許宣示主權意味大于事情的實質意義,畢竟雙方對于實際控制線的定義始終沒有最終的結論。
雙方邊界的争議淵遠流長,整體來看大緻可以分為兩個緣由,第一個是在英國殖民印度時期,統治當時中國的清朝政府并未有明确的領土概念,在邊疆地帶很多地方對于領土的主權宣示力度薄弱,緻使當外國勢力在此插旗圈地時,并沒有遭到強力有的反抗,随着時間過去,也就成為了一筆糊塗帳。
第二個緣由是英國殖民印度時,曾以優勢武力強占或者與周邊小國簽署協約、秘密換文的方式劃定邊界,但在清朝統治者的觀念裡,這些小國都屬于天朝的藩屬國,所以英國占領的這些土地是竊據,因此在印度獨立并繼承這些領土後,雙方始終存有争議。
而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争過後,雖然中國聲稱已退回至1959年的控制線之後,但印度認為中國撤退回去的距離實際上是“進兩步,退一步”的侵占,更是讓整個邊境狀況更為複雜。
雙方雖然在1993年簽訂了《關于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甯的協定》,規範雙方針對實際控制線建立信任措施與約束雙方行為,但到底何處為“實際控制線”,則無載明。而在後續的幾十年裡,雙方雖然好像有所默契,但當沖突升高時,這些不明确的地點都會成為沖突的熱點。
所以,雖然印度軍方希望藉由勘查行動來将印度領土明确化,但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将會是重點因素,如若承認,或許将有助于實際控制線某些部分得以明确化,為蹒跚前進的邊界談判增添助力,假若不認,所謂的調查結果或許也隻能自娛娛人。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不能承認,也不會承認。
叁争端降溫可确定,雙方關系何去何從?
而随着印中雙方邊境争端的平息,印度也在近日傳出消息或将重新開放來自中國的投資,另外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的對峙也有暫時停歇的迹象,無論這些訊息是否為印度與中國将握手言和的征兆,邊境的紛紛擾擾能告一段落是肯定的。
中印邊界上的三哥哨所,條件還是蠻不錯的
而未來印中關系将會導向何方,或許可以從3月12日登場,也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來的第一次“四國安全對話”領導人層級峰會中一窺端倪,雖然四方對話應是會對近來緬甸軍政府慘無人道的行徑會有較多著墨,但也可看看印度是否有對于邊境事端再進行論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