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擁有兩種解決問題的本能工具:一是理智,二是情緒反應。不論是否受過教育,是否有宗教信仰,正常人都具備這兩種本能工具。
然而,沙門文化思想卻視這兩種本能工具為煩惱。他們認為理智是分别識知,情緒則憂喜苦樂、起伏不定,二者通歸為分别造作,有分别業力,必須藉由修禅定使其不起分别造作。
但是,從正法來看,理智與情緒皆為中性,它們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好比我們到外地旅行,入住在某間旅館,半夜兩點突然警鈴聲大響,必然是在睡眠中猛然驚醒。請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情緒,或是理智?試想:我們聽到高頻震響的警鈴聲,聞到濃煙的味道,必猜測很可能失火了。此時,我們是慌張極了,想趕快逃生。身處這般危急時刻,讓我們能夠迅速反應的本能正是情緒。
人類遭逢不明确、不清楚、突發性的危險事件時,腎上腺素立即噴發,全身肌肉會産生到高強度的伸張力,精神反應加快,也會有緊繃、焦慮和害怕等情緒,促使當事者快速做出緊急的應對處理,讓自己盡快脫離危險。
面臨生命危急之際,理智往往無法快速的計算得失,并做出平衡各方面的抉擇。因為理智需要有事實的根據,需要知道來龍去脈,依據邏輯性的理解,推演出解決的方法。但是,這些作法需要時間,隻能慢慢來。然而,當危機突然發生,必須快速地做出反應,以應對、解決突發的危機時,藉由腎上腺素的激發,使生理具備快速與高強運作能力,并促成有助于緊急抉擇的焦慮、緊張、害怕等情緒,以有效幫助當事者盡速遠離危險現況。
當人面臨突發性、不明确的事況時,焦慮便會發生,接着緊張、彷徨、害怕,直接反應是逃離。此時,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刺激體力和肌肉快速增強、強壯,以便盡速逃離突發狀況,這整個過程完全是由情緒在推動。接下來,是慢慢思索發生什麼事?
一旦逃離了危險、緊急、不确定的現場,危急警報暫時解除之後,理智便接管了。逃離現場是優先解決了生存問題,但實際的問題還未解決。因此,一旦離開險境,理智認知便開始運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凡是問題沒有急迫性、突發性、危險,容許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緩沖時,是不會啟用情緒處理,而是運用理智思考處理。當我們已逃離危險,遠遠站在旅館外面,隔着一條街,生命已安全時,理智會開始思索問題。足見理智思考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根本性地了解問題、解決問題,而不重在緊急時刻作出反應與抉擇。
人類擁有這兩種能力——理智與情感,解決問題是用理智,緊急性的脫逃及解決生存問題則多用情緒。
若人沒有情緒便會有生命危險!例如:社會普遍認為:女人的情緒較大,男人的情緒較緩;男人的理智強,女人的理智弱。然而,之所以會如此,其實是生物演化下的影響。因為女人需要生育、照顧嬰孩,幼小的嬰孩對環境的耐受度通常較低,女人負責自己與嬰孩的安全,所以生存便是女人的首要原則。快速反應是避開危難的生存手段,可以快速、直接的反應便是情緒。如此長久的演化下,女人因而傾向于情緒多、易敏感,行事常憑直覺,不大重視邏輯思考。
女性負責照護、養育弱小生命,極度需要安全感,針對危險的反應必須快速,即使反應有所不當也無所謂。因為甯可錯九次,也不能沒對一次,而造成自己與弱小生命遭受危險。由于女人的生存機制是如此,她們得快速地避開危險,所以女性是情緒第一,理智是弱項。
男人需要負責争戰、狩獵,争戰、狩獵是主動接近危險,既然是主動接近危險,在直接面對危險之前,可以慢慢地研究該如何行動。因此,男人擅長理智思考,時間和空間足夠讓他們審慎地了解:什麼處境?什麼狀況?怎麼發生?如何解決?待一切都想清楚之後,男性才付諸行動。由于面對危險之前,已經做足準備,沒有不确定性的危險,所以男人擅長理性的邏輯分析、思考、判斷,對事況的情緒、恐懼、焦慮、緊張等反應比較鈍,不像女人那般敏感。
男性長于思考,弱于情緒紛雜;女人擅于情緒,理智反應較慢。由于職司不同,這兩種本能工具,男人和女人的運用各有所重。
理智和情緒都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但也可能成為做惡的手段。如同手術刀,手術刀是中性的,使用它來利益衆生、有利于自他,它便是行于正道的工具。反之,若是用到偏的方面,手術刀變成行惡道的利器。
理智和情緒都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它們不是染污、煩惱。有情生命運用理智、情緒,目的是解決自、他的困難及種種問題,如此便是在施行正道的慈悲。反之,運用理智、情緒追求自身的利益,排擠不喜歡、對立的人,便是行惡道。如同刀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持刀的人不等同殺人犯,持槍者不全是搶劫犯。
解決問題必先自我糾錯感情的本質需要養份,它的養分就是要有共鳴。感情的本質,需要感情的共鳴,否則會帶來情傷。
人可以深情與專情,但千萬不要癡情。
發現幸福的基本條件,就是真誠、專注、認真、用心。這樣的人,對人、對事,他也會深情與專情;但如果缺乏智慧的輔助,則易變成癡情。是故,一個人要懂得跟自己相處、觀察自己、審視自己,自己本身要能夠自我糾錯。自己便不會因對人的深情、專情,卻因為缺乏智慧而變成癡情,造成一輩子活在情傷中,自己難過,讓旁邊的人也難過。
人的一生從青春到老死,父母及愛的人,或追求的人,關心愛惜她的好友,看着不停地追尋夢幻的愛而孤寂一生,内心也很難過。錯過了身邊的人,也讓身邊的人錯過了。這樣不計一切的癡情,不僅為自己帶來痛苦,也為身邊的人帶來辛苦。
我們可以專情、深情,卻不可以癡情。癡情是不會帶來幸福,但專情、深情可以帶來幸福。
許多學佛人錯誤地認為:學佛人是要遠離感情、沒有感情。其實,任何人都有感情,隻要是正常人都有感情,學佛人也是有感情,而且還很專一。真正的問題,不在感情,而是感情的模式與品質。
有些人喪失正常、正念、正向的在乎其他生命的能力,不說這類人是對或錯,但可确知此人的心理人格有問題,或說此人有身心困難。這類人的一生,終究是寂寞與流浪。為什麼?因為這類人無法拆除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高牆,那道由自己築起來的牆。因此,自己走不進世界,而世界也接近不了自己。這般的人肯定是孤寂者!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人格障礙。
有一則新聞評論提到:緬甸人沒有妥協文化,隻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模式,這種模式是不能輸,隻能赢。若我們與這類人做朋友便很痛苦,做他們的親人也會很痛苦,對方也痛苦。如同有些人和自己心儀的對象,已經結婚、生活,但自己絕不會先說對不起,無論如何,一定要對方先說對不起,逼對方承認錯誤。不論男、女,不乏這類案例。
彼此是因相愛而結婚,卻有着認錯便是輸得不正常心理。如此,生活會幸福嗎?
處世待人能夠依據實際狀況,坦蕩承認自己有不妥善的人,是相當良好的人格跟胸襟。這類人值得我們接近,也值得我們敬重與珍惜。人們不會覺得不承認有失當,便是較為了不起,反而隻會突顯自身人格的偏狹、扭曲。如同某些人面對旁人的提醒、指正,不是反思事實如何,何是先為自身找理由,堅持不承認自身造成的不當。最後,單純的以事論事的糾錯,卻變成勝負的尊嚴維護。如此,自己忙着找一大堆理由為自己辯駁,也忙着用各種借口來逃避、推诿責任。
務實實際的人,是認真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容易成功的模式,是面臨問題、不妥善,可以承認、面對,不論問題的責任,是否全在自己,可以坦然面對、承認,并盡速檢讨與改進。這類模式的心态,不認為承認不妥善、不當,是代表沒尊嚴、輸,甚至變得焦慮。
處世的重點不在對、錯,而在解決問題!容易失敗的模式,是先找理由否定問題、推脫責任,不認真找方法解決問題。具有這類行為模式的人,當面對問題時,随即找各種理由,辯解自己與問題無關。某些人一直在講理由,始終不解決問題。
某些人的模式是:我承認有問題,便輸了。若有這種心态,很難解決問題,隻會陷在問題。許多的夫妻,或兄弟朋友,彼此關系的惡化,原因也是如此。若我們不會自我糾錯,碰到事情便繞開問題,尋找各種理由推脫,不承認有問題。大多的發展結果,是類似的問題、困難、煩惱,數十年也改不了。真正的原因是何?因為自覺得承認問題便輸了,局陷于輸赢的不正常心理。
願意面對、願意承認、願意糾錯的人,他的人生與人品,如同世俗所謂的一騎絕塵。别人連他的後尾燈也未看到,他已經超前跑很遠了。反之,逃避問題、怕輸的人,如同烏龜前行,進展有限。
因此,我們千萬樣避免承認問題便是輸的錯覺、毛病。人生的重點是解決問題,隻有解決問題,才是務實實際的學佛人、正常人,而人生也才能光明、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