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許黛如】提到日本,不少人都能想到民衆的彬彬有禮、待人接物種種貼心溫暖的細節,但也有人認為日本社會等級森嚴,人與人之間疏離冷漠,缺少人情味。日本的冷與熱,都是客觀存在,作為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外國人,筆者感觸很多。
日本人在電車上不會打手機,以免打擾别人
情侶約會需要預約
初到日本時,不少事情都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例如詢問别人年齡、工資、家庭等都是不禮貌的行為;同事、同學之間大多通過發郵件聯系,除非是極其要好的朋友才會加社交軟件好友;參加活動時,聊得很火熱,但很少有人願意交換聯系方式;不少年輕人上大學後極少與家人聯系;絕大部分日本父母不會為子女照顧孩子,而子女也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日本人不願意與别人肢體接觸,所以男生勾肩搭背、女性友人手牽手或挽着胳膊并不常見。
日本一個女生在某社交媒體上傳的一段視頻,讓不少網友震驚。該女生表示,不少日本情侶一個月才約會一次,并且需要預約,平時連電話都很少打,更不存在中國情侶煲電話粥、每天互說早安晚安那樣的情況。我曾咨詢日本的女同學:“你會要求男朋友秒回消息嗎?”她很詫異:“為什麼要求這個?在日本如果對方秒回,女生會覺得對方很閑,沒有自己的生活。男朋友一天後回複我消息,都感覺很正常啊。”所以再看到情侶間的花銷要AA,我也見怪不怪了。
日本關西大學教授坂本治也在《日本人其實很讨厭互相幫助》中說:“把各國人進行對比會發現,日本人是缺乏互相幫助精神的,甚至可以說對需要幫助的人,日本人是極其冷淡的。”在發生地震、台風等大規模災害時能看到日本人互幫互助,其他時候是排斥相互幫助的。英國一家社會團體2018在全球144個國家,就是否願意做志願者或參加捐款等國際互助活動做調查,結果,日本位列第128名。日本内閣2018年也進行過一次13歲至29歲的年輕人是否對參與志願活動感興趣的調查,結果日本年輕人是渴望參與度最低的。此外,坂本治也在2018年2月對18歲至79歲的日本人進行調查,發現對于“互幫互助”這一理念,日本人整體處于消極或盡量避免的狀态。作者認為,比起“互幫互助”,日本人更傾向于“自助”或完成“自我責任”。
“不麻煩别人”文化
生活在日本,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不想給别人帶來麻煩。”“麻煩”這個詞出現頻率之高令人咋舌。筆者剛開始接觸日語時,日本外教就表示:“在日本,最忌諱的就是給别人添麻煩。”日本的孩子從小就受“不要給别人添麻煩”的教育,雖然法律中并沒有明确要求,但這卻是日本人共同的價值觀。在日本網站搜索時,筆者甚至發現不少網友提問:“怎樣死去不給别人添麻煩?”更讓人震驚的是網友認真地回答:“千萬不要卧軌或上吊,這樣會給别人帶來麻煩。建議到一個人迹罕至之處,服用大量的安眠藥靜靜地死去。”什麼樣的情況被稱為“麻煩”呢?如地鐵上孩子突然的哭鬧聲、手機的鈴聲、突如其來無法克制的咳嗽聲等,均被歸入“麻煩”之列。即使是細微且無法避免的事情,當事人還是覺得“給别人帶來了麻煩”,所以向周圍的人道歉。筆者曾多次在地鐵上看到兩三歲的孩子哭鬧,家長立刻嚴肅制止。甚至有網友曾看到因為孩子哭鬧不止,家長喂食安眠藥讓其入睡的情況。也許因此才有人認為日本人太有距離感、過于冷淡。
在日本,五花八門的規則很多。例如:要對上級和長輩說敬語,地鐵或公交車上不能打電話或大聲講話,一旦禮儀不夠正确必須立刻道歉等,這樣固然煩瑣,但日本人因為從小接受此類教育,守規則的意識融于血液,遵守起來倒也不難。不過,遵守這麼多的規則,日本人難免給人以刻闆認真、不願變通、缺乏人情味的印象。
極緻細節中的人情味
在日本能讓人感受到體貼溫暖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日本人的彬彬有禮、講秩序守規矩有口皆碑,國民素質也得到廣泛認可。不少外國遊客都反映在日本問路或咨詢事情時,大多能得到熱情而友好的回答;乘坐電梯時,日本人禮貌地讓别人先通過;當你遇到困難時,日本人會耐心細緻地幫忙,聽不懂外語也能做到面帶微笑認真地服務,遊客丢了手機或錢包,通常也能找回來。筆者有一次到伊豆的鄉村去遊玩,當時天色漸晚,找不到去酒店的路,焦急之際,一位當地的爺爺好心将我送到酒店,且不願收錢。他說:“你們外國人願意來日本遊玩,我很感激。”
日本人在細節上追求極緻,力求完美,事無巨細,常常讓人體會到體貼入微。日本因老齡化程度全球第一,所以早已推行建立“無障礙社會”,從随處可見的盲道、盲文、音樂式信号燈,到殘疾人可以無障礙乘坐地鐵、公交車、逛商場,都能讓人感受到體貼和周到。口香糖的瓶子裡備好了專門包裹吃過的口香糖的紙張,全國各地的公共場所都設有專門的母嬰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