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地名有時候隐藏一個有趣的故事

地名有時候隐藏一個有趣的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9 15:26:51

地名有時候隐藏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地名曾讓我當場出醜)1

文|許志傑

從亳州坐火車回濟南,一路想着這個從前令我陌生的城市,竟然是那樣的有史、有樣、有看頭。想着這個讓很多人無從下口的“亳”字,很為自己選擇亳州作為2019年第一次出行目的地而自喜。

雖然隻有短短的一個晚上及大半個白天,我卻走馬燈似的逛了魏武廣場、亳州老城、花戲樓、曹操公園、文廟、亳州博物館,印象深刻。尤其是花戲樓,真的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在此一飽眼福,感歎怎一個“亳”字了得。

說起來,本人對亳州這個地方開始是有些偏見和抵觸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了這個亳州的“亳”。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數年過去,想起來依舊有些不堪回首。

在一次與曹操有關的學術交流座談會上,會議主辦單位發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材料,誤将“亳州”印成了“毫州”。那時候電腦的使用還非常少,估計是寫完之後請人打印的,校對時習慣性地犯了錯。我也缺少糾錯的思想準備,照本宣科,居然将錯就錯,順着“毫州”而去。在場的不少人認為我是在開玩笑,“毫州”一出,他們便發出一陣善意的笑聲。遺憾的是這笑聲未能警醒我,接下來又一個“毫州”,終于露出了破綻。那時并不是不知道“亳”與“毫”之分,而是對于亳州過于生分,加之“亳”與“毫”那麼相似,稍不注意就被帶到溝裡去了。

就在我回想這件尴尬之事時,鄰座一位剛從亳州上車的女士,電話中竟一連吐出幾個“毫州”,全然不顧剛剛從亳州上車這個事實。看了幾眼,這位女士戴着一副眼鏡,顯得文質彬彬,又見她一臉嚴肅,不像是開玩笑的口吻。大概這位女士是犯了如我數年前一樣的錯誤,不是不認識,而是不熟悉,被更加熟悉的“毫”字迷住了雙眼。

地名有時候隐藏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地名曾讓我當場出醜)2

由此想到,中國的很多地名的确是值得認真去解的字謎。

上世紀90年代初,我曾經在盛産東阿阿膠的東阿縣挂職服務。有一天來了一位很有派頭的人物,參觀、視察,最後是講話。畢竟是見多識廣的大人物,講起話來頭頭是道、滴水不漏,我聽得還挺入神。唯一不足的是他把挂在嘴上的東阿縣的阿(ē)字念成“ā”。吃飯時上了一道阿膠湯,味道十分可口,得到了這位大人物的稱贊。還是很可惜,在他噴着阿膠香氣的嘴裡,說出來的還是阿(ā)膠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怎麼會不知道東阿和阿膠呢?前面說過,估計還是太陌生。當時一斤上好的阿膠不過百元,現在已經到了幾千元一斤,廣告更是鋪天蓋地,估計已經不會再有死角了。

東阿是個老縣城,漢魏時期曹操的兒子曹植曾經做過東阿王,留下“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的千古名句,死後就埋在了東阿。至于為什麼阿字在此讀“ē”,說法也有幾個。一個是大的山陵、大的土山的意思;另有水邊的解釋。東阿有魚山,其實就是一個土山。因此,将東阿解釋為東邊的土山是能說得過去的。

亳州、東阿之外,還有盛産小龍蝦的江蘇省盱眙(xuyi)縣,也常被人們念為“yutai”,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資。

言歸亳州。那麼,這個“亳”字是如何形成的?其字義如何呢?在亳州博物館,我看到了關于“亳”的多種寫法以及字形字義的來曆和解釋。亳,讀音bo,專用于地名。亳字最早見于甲骨蔔辭,其曆史還可上溯到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亳作為帝喾和成湯的都城,其含義是什麼呢?許慎《說文解字》說亳,“京兆,杜(社)陵亭也”。從字形可以看出,京和乇是亳字的組成部分,上部是“京”,下部是“乇”。京、杜(社)陵亭意味着國家祭祀的社廟;乇是一種有垂穗的原始植物,代表泛指的五谷。亳是商建立國家的标志,是商成湯王的都城,殷人祭拜宗廟的所在,代表殷商的社稷,含義高深。從亳字可以了解漢字悠遠的曆史和文化,怎一個“亳”字了得?

地名有時候隐藏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地名曾讓我當場出醜)3

亳州人可能知道會有很多人因“亳”鬧出笑話,便千方百計地用各種辦法普及亳州的曆史文化,特别是在“亳”字後面跟上漢語拼音,這樣讀音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據說亳州曾有改名的動議和想法,比如叫做谯城。谯城是比亳州更早的一個古城,現亳州市下設有谯城區。可是問題來了,這個谯城的谯(qiao)字也不是一個通俗易讀的字,恐怕很多人同樣會遇到難題。于是乎,亳州依舊。

可以看出,在亳州的“亳”這個事上,亳州人是下足了功夫的。我買了一副以亳字為畫面的撲克牌,盒子的外殼上寫着:千古一亳,為亳州曆史文化代言。五十四張撲克上寫着不同字體的亳字,有楷、草、行、篆、隸以及陶文、魏碑、石鼓文。而且很多“亳”字都是采用著名書法家的字,其中有郭沫若、俞樾、啟功、金農等人書寫的“亳”。以這種形式寓教于樂,估計會避免不少人不識此字的尴尬了。

類似“亳”這樣的生僻字難住了不少人,繼而要給容易讀錯的字改音的說法也是不絕于耳,有關部門說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至少說明将來會有審議。這個信息告訴大家,改讀音的方案是在制定中,一旦制定完畢,通過審議,有些易讀錯的字就要改音。

雖然此次改讀音,主要是指古詩詞中容易讀錯的字音,卻同是需要萬分謹慎的事。漢字從構成到讀音,都不是哪個人拍腦袋想出來的,是經過了多少代人、多少年,千錘百煉,才穩定下來、得到共識的,是先人的智慧結晶。經曆風浪沖擊,好不容易傳到我們這裡,萬不可輕率決定。對我們而言,隻有捍衛的責任、傳承的義務。

不得不說,此前的簡化漢字已經對漢字、漢文化的傳播帶來相當大的負面作用。現在包括我們的台灣、香港、澳門和華人聚集區,以及其他一些與漢文化同宗同源的國家、地區,仍然使用的是繁體字。而我們的書寫形式和書籍印刷都是簡體字,給互相之間的交流帶來不暢。日本和韓國很多四五十歲以上的人都能寫一手好漢字,繁體字,字迹潔淨,結構工整。雖然他們多數人隻會寫不會讀音,卻給交流帶來了方便,雙方把要表達的意思寫在紙上,你來我往,相當順暢。遺憾的是,我們的很多簡化字,他們不認識;而很多繁體字,咱們的人又不認識,更不會書寫,這就成為交流的“梗阻”。

漢字之所以博大,就在于漢字的深、奧,如同高山之所以為人仰望就在于山的高聳。削高山為平川,還有看頭嗎?依我看來,保持既有,維護傳統,像亳州那樣在普及傳播上下足功夫,哪會有不認的字、讀錯的音?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古人對此有着很精到的注解,對今人也是影響深遠。如果沒有這次在寒風中走馬觀花遊亳州,可能就不會對這個古老的城市有這麼新、這麼深的認識與理解,從而聯想到與之相關的那些因地名多音引起的誤解和有趣的故事。此行不虛也。

(壹點号 讀點)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