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和腺肌瘤是一種肌瘤嗎?作者:龍騰飛 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也越來越關注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很多女性朋友通過單位或者自行體檢發現子宮肌瘤或者子宮腺肌瘤,有些症狀明顯,也有很多女性基本無明顯症狀,所以看到體檢結果往往不知所措,非常焦慮本文就兩種疾病進行詳細的介紹,讓大家可以對其病因,症狀及治療有全方面的了解,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子宮肌瘤和腺肌瘤是一種肌瘤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龍騰飛
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也越來越關注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很多女性朋友通過單位或者自行體檢發現子宮肌瘤或者子宮腺肌瘤,有些症狀明顯,也有很多女性基本無明顯症狀,所以看到體檢結果往往不知所措,非常焦慮。本文就兩種疾病進行詳細的介紹,讓大家可以對其病因,症狀及治療有全方面的了解,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
其實,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病,育齡期女性發病率高達30-40%。它是一種激素相關疾病,如雌激素、生長激素、人胎盤催乳素等。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涉及到正常肌層的細胞突變、性激素及局部生長因子間的較為複雜的相互作用,其發生發展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多數患者無症狀,往往體檢發現。其症狀與肌瘤生長部位、速度、有無變性及有無并發症關系密切,而與肌瘤大小、數目多少關系相對較小。症狀主要包括月經改變,白帶增多,腹塊,壓迫症狀,不孕與流産,繼發性貧血等。子宮增大超過3個月妊娠大小或較大宮底部漿膜下肌瘤,可在恥骨聯合上方或下腹部正中扪及包塊,實性,無壓痛,若為多發性子宮肌瘤則腫塊之外形呈不規則狀。婦科醫生做盆腔檢查包括婦科雙合診、三合診檢查會發現子宮呈不同程度增大,欠規則,子宮表面有不規則突起,呈實性,若有變性則質地較軟。盆腔B超檢查為目前最為常用的輔助診斷方法。它可顯示子宮增大,形狀不規則,肌瘤數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勻或液化、囊變等。合并宮腔異常回聲往往需要診斷性刮宮或者宮腔鏡檢查,以除外子宮内膜病變或者粘膜下子宮肌瘤。宮腔鏡檢查往往更加直觀和準确。一般情況下,B查檢查就能發現子宮肌瘤,但有時為了鑒别子宮肌瘤變性和子宮肉瘤,往往還需要磁共振檢查。
子宮肌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如患者無明顯症狀,且無惡變征象,可定期随診觀察。若肌瘤增長速度較快,建議3-6個月複查一次,如果絕經後可延長為1年複查一次。但如果出現症狀可以考慮藥物治療,如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目前臨床上常用的GnRH-a有亮丙瑞林(抑那通)、戈舍瑞林(諾雷德)、曲普瑞林(達必佳)等。GnRH-a不宜長期持續使用,僅用于手術前的預處理,一般用3~6個月,以免引起低雌激素引起的嚴重更年期症狀;也可同時補充小劑量雌激素對抗這種副作用。米非司酮、達那唑、他莫昔芬(三苯氧胺)、雄激素類藥物等。如果在子宮肌瘤患者出血期,若出血量多,還可用子宮收縮劑(如縮宮素、麥角)及止血藥物,可起到一定程度的輔助止血作用。
子宮肌瘤是否需要手術治療取決于患者年齡、有否生育要求、肌瘤大小及生長部位、醫療技術條件等因素。如果年齡較大,沒有生育要求,子宮肌瘤很大造成局部的壓迫如尿頻、尿急,便秘,排便困難,月經量增多甚至貧血這些情況就要考慮手術;如果患者年輕,但是排除其他因素導緻的不孕,子宮肌瘤又比較大,也是可以考慮保守手術的。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包括肌瘤切除術及子宮切除術,可經腹部亦可經陰道進行,也可行内鏡手術(宮腔鏡或腹腔鏡)。選擇是開腹還是腹腔鏡或者宮腔鏡,要看子宮肌瘤生長的位置,子宮肌瘤的大小,并綜合判斷子宮肌瘤的手術難度;一般單發子宮肌瘤,直徑小于10cm,位置較容易暴露的情況,更傾向于腹腔鏡微創手術;如果子宮肌瘤超過10cm,或者多發子宮肌瘤,子宮肌瘤位置在後壁較深的位置比較難暴露,出血甚至副損傷風險較大,則考慮開腹手術;如果是宮腔内的子宮黏膜下肌瘤考慮宮腔鏡手術;
當然,除了手術治療,還有現在比較新的聚焦超聲治療,局部在腫瘤内部将溫度提升到65℃以上導緻腫瘤發生凝固性壞死而起到治療的作用,治療可以使得肌瘤發生萎縮,緩解症狀。治療後無手術瘢痕,術後恢複快是其優點。副反應有皮膚燙傷、臨近腸管損傷、血尿等報道。
而子宮腺肌瘤其實是屬于子宮腺肌病的一種,少數腺肌病病竈呈局限性生長形成結節或者團塊,似子宮肌壁間肌瘤,稱為子宮腺肌瘤。子宮腺肌病病因至今不明。現代醫學認為子宮腺肌病是基底層内膜細胞增生、侵入到肌層問質的結果,主要跟遺傳,損傷,如刮宮和剖宮産,高雌激素血症,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以高雌激素血症與子宮腺肌病的關系引人注目。
主要表現是月經失調(40%~50%)主要表現為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月經前後點滴出血。痛經(25%)特點是繼發性進行性加重的痛經。常在月經來潮前一周開始出現,當經期結束痛經即緩解。部分患者無明顯症狀大約有35%的患者無明顯症狀。婦科檢查子宮常均勻增大呈球形,子宮腺肌瘤可表現為質硬的結節。子宮一般不超過孕12周大小。臨近經期,子宮有觸痛感;經期,子宮增大,質地變軟,壓痛比平時更明顯;經期後,子宮縮小。這種周期性出現的體征改變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之一。子宮常與周圍尤其是後面的直腸粘連而活動較差。15%~40%合并子宮内膜異位症,約半數患者合并子宮肌瘤。經陰道超聲檢查是目前比較準确的檢查方法,可了解腺肌瘤的位置,大小并且與子宮肌瘤相鑒别。一般不需要MRI,除非需鑒别有無變性或者惡變及壓迫周圍組織髒器,部分子宮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這在監測療效上有一定價值。
子宮腺肌病的治療手段較多,臨床決策需結合患者的年齡、症狀及生育要求進行個體化選擇。并且常常結合手術、藥物等綜合性治療方案。對于那些症狀較輕,僅要求緩解痛經症狀,尤其是近絕經期的患者,可以選擇在痛經時予以非甾體抗炎藥、GnRHa注射或者口服避孕藥物或孕激素對症處理。因為異位的子宮内膜在絕經後會逐漸萎縮,所以此類患者在絕經後病痛就會得到解除而不需手術治療。若症狀較重,痛經劇烈影響生活質量或者引起不孕、流産可選擇手術治療,包括根治手術和保守手術。根治手術即為子宮切除術,保守手術包括腺肌病病竈(腺肌瘤)切除術、子宮内膜及肌層切除術、子宮肌層電凝術、子宮動脈阻斷術以及骶前神經切除術和骶骨神經切除術等。近年來,随着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術也可以作為治療子宮腺肌病的方案之一。子宮腺肌病複發率較高,但進行子宮切除及絕經後疾病就可以得到根治。惡變率較低,與子宮腺肌病類似的疾病子宮内膜異位症,其惡變率國内報道為1.5%,國外報道為0.7%~1.0%。相比之下,子宮腺肌病發生惡變更為少見。
綜上所述,其實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瘤既有共同點,如月經改變,壓迫症狀,月經量增多導緻的繼發貧血,體查發現子宮增大,B超檢查發現子宮占位,治療方面均無根治的方法,有同類别的藥物治療且效果類似,兩者均有一定的複發幾率,但絕大多數都是良性,極少惡變;但兩者的區别也是比較明顯,前者一般不會出現痛經,後者可能有周期性的痛經。鑒别診斷兩者的影像學檢查主要是B超:子宮肌瘤診斷時,子宮增大,輪廓變異,瘤體呈圓球形,多呈低回聲,瘤體與肌壁間有界限,瘤周邊有環狀或半環狀血流信号。子宮腺肌症診斷時,子宮呈球形增大,輪廓多無變異,病竈以後壁或前壁為主,肌壁增厚,内膜前移或後移,病竈與肌壁間無界限,内可見血流信号呈星點狀,條狀分布。在治療方面,前者除了手術治療,還有聚焦超聲治療;後者對于年輕貨希望生育的子宮腺肌瘤患者,可試行病竈挖除術,但術後有複發風險;對症狀嚴重、無生育要求或藥物治療無效者,應行全子宮切除術。是否保留卵巢,取決于卵巢有無病變和患者年齡。
總而言之,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病都是常見的婦科疾病,絕大部分為良性,需定期複查。治療方式因人而異,需要醫生根據個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計劃。定期體檢,盡早發現疾病,不要讓子宮肌瘤或者子宮腺肌瘤成為女性難言的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