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統一,随戰争轟鳴而來,在俾斯麥的帶領下,用三次王朝戰争實現的。
第二次的統一,随國際博弈而來,在昂納克的落幕後,用大筆金錢和土地實現。
這兩次統一都很有德國風範。
第一次鐵血,第二次務實。
鐵血和務實都是德國人的标簽,也是德國人的民族秉性。
(歡樂德國人)
那麼第二次的統一,德國經曆了什麼?
迎來的東德成色如何?
後續的發展又如何?
這篇文章讀完,希望讀者們能有所得!1990年夏天在無數人激烈讨論後,東德地區正式引入了西德的馬克作為貨币單位。
所有的統一,最開始都是以經濟為主的,唯有相同的貨币共同的市場,才有統一的可能,這點上,第一次統一德國的普魯士,就用德意志關稅同盟,給後續的德國打過樣了。
要是沒有統一前弄的關稅同盟,哪來的德國統一?
從這個角度看,所有政治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問題,這也跟德國統一息息相關。
(曾經的普魯士)
10月3日,全德人民在一起歡慶了德國重新統一。
在慶祝現場,時任聯邦德國總統馮·魏茨澤克說了這麼一番話:我們能在沒有政府合約協定,沒有憲法約束及議會決議的情況下,溫馨完成統一大業,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它如實體現了良好的國民素質。
這段話的重點是,沒有協定、憲法和決議,就能溫馨地實現統一,至于最後的落腳點,則是德國人良好的國民素質。
這話有道理嗎?有的,隻不過沒說完!
因為讓德國完成統一的根源,除了這之外嗎,還有德國巨額的付出。
這付出有多少?也有數據為證!
為了能讓東德順利回歸,德國向蘇聯支付了120多億馬克的無償援助(不用還的)還有90億馬克的低息貸款。
這210億馬克值多少錢?答案是相當于當時的130億美元,這筆錢按照通貨膨脹率算,則是今日的3000億美元還有多。
除了這一大筆錢之外,德國還承諾了再也不再訴求普魯士的龍興之地,科尼斯堡的領土主權。(今日加裡甯格勒)
這又是送錢,又是放棄領土的做派,才是德國能獲得統一的關鍵,他們用錢和土地讓蘇聯人松口,換來了德國的統一。
(科爾和戈爾巴喬夫)
那麼剛剛并入德國的東德成色如何?
在當時看來,東德人對統一後的最大訴求就是提高生活水平,迅速拉近跟西德人的差距,他們狂熱地認為,隻要兩德統一了,如果一切順利,東德就能在十年後成為西德。
這狂熱,是除了民族感情之外,德國統一的最大動力。
這點也有數據可以佐證!
統一前的西德,面積24.8萬平方公裡,人口6325.4萬,人均GDP2.23萬美元
統一前的東德,面積10.8萬平方公裡,人口1662.9萬,人均GDP1.18萬美元
差距可謂非常明顯!
這一切成因,都和西德成立之後,經濟快速發展有關!
(兩德)
70年代的西德經濟奇迹,讓聯邦德國一舉成為了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妥妥的經濟強國。
反觀東德,就差了不止一點,兩點!
不過人均這玩意,雖然體現了生活水平,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東德人的日子,過得真不錯。
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典範國家,東德人均收入一直穩居華約國家第一。
1980年代初的人均産值甚至高于英國,那個時候每一千個東德人中,就有148輛小轎車,408台電視機,425台冰箱,按照三口之家的分布,幾乎是一半的家庭都有車,每家都有電視冰箱。
這硬件條件和生活水平,妥妥的不輸一線發達國家。
(柏林牆)
可這樣的東德經濟,看似發達,其實隐憂不少,而且各個緻命。影響東德經濟最主要的三個要素如下。
第一個:源自德國當年厚實的工業基礎,高素質的德國人,還有優秀的教育資源。
第二個:源自東德跟西邊兄弟國家的良好互動,同一民族的感情因素,讓東德在對外技術和資金交流上非常順暢,就連西德對于東德竊取技術情報,也是睜隻眼閉隻眼。這一切都助力了東德工業品在“互助會”市場的走俏。
除此之外,西德在統一前的準備期,還會每年給東德20億美元改善民生。
第三個:源自蘇聯的援助。
那價格低廉的石油和天然氣,那為了打造标杆而送出來的“互助會”消費品市場,都是東德繁榮的因由。
(蘇德友好)
這三大要素,第一個是底蘊深厚,第二個是民族紐帶,第三個是老大給力。這一切共同促成了東德的相對發達。
這其中最重要,最讓統一後的東德不舍的,除了互助會的市場,就是蘇聯的援助!
按數據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東德弄五年計劃時,蘇聯大方無比,一口氣提供了32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9500萬噸的石油,1600萬噸的鋼材,850萬噸的鐵礦和無數其他資源,至于收的費用,骨折價。
如果今日德國,看見這麼大方的俄羅斯,估計要笑開花。
這麼多優越的援助和開放的條件,促進了東德經濟的發展,但是也讓問題潛伏。
在長期慣性驅使下,東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不少。
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不按市場需求配置社會資源,弄得行事古闆僵硬,以至于工業門類重複且畸形。
東德工業門類中,最強的是化工行業,其次是冶金和機械,最後才是事關居民生活水平的輕工業,這點上跟蘇聯很像。
雖然不至于如蘇聯那麼偏科,可對于生活水平的影響也是肉眼可見的。
數據上的東德,GDP高達1.18萬美元,可實際上的生活質量,卻不如經互會小弟匈牙利。
(柏林)
因為匈牙利的經濟政策,相較于其他華約國家靈活的多。按照去東歐考察團的說法就是,匈牙利擁有東歐世界罕見的衆多商品和琳琅滿目的消費品,市場上貨源充足,肉蛋奶等食品類供應也不輸同期西方,甚至超過。
反觀東德,商品單調,質量不咋地,供應也稀缺。
工廠裡的設備也嚴重老化,都是用了15到20年的設備,污染特别嚴重。
這也是德國剛統一後,西德企業嫌棄東德企業的因由。
東德的企業,浪費嚴重,污染太高,費效比低下,8000多家大型企業一半都在虧損,隻有三分之一盈利,而且還負債累累,欠了3500億東德馬克。
(德國區劃)
這就是兩德統一時,東德企業現狀。等到兩德統一後,這個問題沒有好轉反而更嚴重的。
因為東德經濟發展的最大助力,蘇聯的廉價資源,還有互助會的廣闊市場沒了啊!
失去廉價資源,東德企業競争力下降了。
失去互助會市場,東德商品輸出地沒了。
這效應疊加之後,讓本就競争力不強的東德産品,在西方市場備受歧視。
曾經的東德之光,“衛星牌”小汽車面對德國的BBA毫無競争力。
于是,統一後的東德人,沒有迎來想象中的好日子,反而迎來了下崗潮。
失去競争力的企業,紛紛無以為繼,近半勞動力失去崗位,必須另謀出路。
按數據顯示,1990年7月,東德工業産值就下滑了40%,到了1991年開春,工業産值又下滑了40%,截止1992年,東德總體工業産值,隻有西德産值的8.3%,這種程度的産業跌落,放在世界範圍内,都是罕見的。
(互助)
一看東德地區經曆了如此陣痛,西德當然要想辦法啊!從1991年開始,西德就緻力于給東德輸血,截止1994年,一共提供了5000億馬克的“聯邦補貼”,這不惜代價的輸血,還有不計回報的投入,讓原本福利良好的西德人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但效果也是明顯的。
在西德地區的幫助下,東德實現了産業私有化和市場自由化,企業也在脫胎換骨之後,緩慢提高了競争力,工人工資也從統一前的收入占西部30%上升到了70%,平均一年增加20%的工資,讓東德人荷包漸漸暖和起來,随工資增加的,還有商店裡面充足供應的商品、工作和娛樂活動的增加。
這也有數據為證!
1990年,東德1600多萬人口隻有兩萬家商店,人均商店服務人數是800多人。
1994年,東德1600多萬人口擁有15萬家商店,人均商店服務人數是106人左右。
生活水平的飛速提升,讓東德人高興了,但東德人依舊有不順氣的事。
這不順氣的事,就是來自西德人的輕視。
截止2000年時,依舊有不少西德人不願意踏上東德地區,東德人也因為這态度,心裡憋屈得很。
(人口)
至于這一切的根源,依舊和經濟有關!最開始,西德人對于東德同胞的回歸,是非常開心的,他們心甘情願用自己的收入補貼同胞。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同胞情感,在東德地區落後的經濟,低下的人均生産率面前出了問題。
東德經濟落後是必定的,人均生産率也隻有西德的一半,可工資卻長期保持在西德的80%甚至90%水平。
引發這一切的,就是德國一種特殊的稅種“團結稅”,每一個有工作的西德人,每個月都要從工資中扣除大概50多歐元的“團結稅”補貼東德。
可以這麼說,經過四十多年分裂後又統一的德國,在統一之後過得很有點擰巴。
這擰巴的根源,就是經濟不平衡和西部地區的付出。
要緩解這一切,估計還要等待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抹平曾經的不平衡。
時間,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