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11.11”促銷節,
你的購物車現存有270元的商品。一天,你打開淘寶,得到一張滿300減30的消費券。這時候你會怎麼做?是按照原定的270元商品結算,還是再挑選一件大于30元的商品參與促銷活動?
如果你恰好挑選了一本30元的書,成功參與滿減活動,實際付款270元,獲得了原270元商品 30元的書。此時總成本是270元,總收益是300元,邊際成本為0元 挑選新物品時間,邊際收益為30元的書籍。
邊際成本:最後一個單位增量成本;邊際收益:最後一個單位增量收益。
當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時,理性人會采取行動。
“狼來了”的故事大家都聽過。村民們每一次行動的成本是時間,收益是牧羊孩童的生命。僅僅從邊際成本與收益考量,第三次牧童高喊“狼來了”時,村民們應該既往不咎,再次展開營救行為才是符合理性人。但我們知道村民們最後沒有采取行動。這是為什麼?
經濟學中另一個概念,博弈。在單次博弈中,人們會選擇不誠信,而在多次博弈中人們反而會選擇誠信。
無論是“狼來了”還是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牧童與村民,周幽王與各路諸侯,雙方處于合作的多次博弈中,欺騙會讓對方選擇違背邊際量理性選擇。
生活中常見的另一種違背邊際量理性選擇的現象,偏見。
“我都為XXXXXX付出了XXXXXX,所以我不能放棄。”當我們對自己說句話時,一般都是面臨新的取舍抉擇時,将已沒成本與邊際成本混淆。當事實不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自己明顯已經犯錯時,糾正自己的偏見,從新選擇才是關鍵,而不是抱着固有的選擇不停地為自己找各種理由。
已沒成本:已經發生過的不可挽回的損失,如時間。
理性角度來說,應該每一次都采取收益大于成本的行動。
但是人生是長跑,起點高一點,初速度大一點,重要歸重要,更為關鍵的是,要長時間跑下去。
若想讓以後的生活越來越好,就需要區分清楚,在多次博弈中誠信相待,如若對方違背誠信,采取“以直報怨”加以懲罰。并且時刻警惕自己是否陷入“偏見”的思維模式,發現自己存在偏見時,重新審視原有選擇并再次理性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