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支教教師去世

支教教師去世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29 13:41:50

支教教師去世(支教女教師遇車禍去世)1

李莎在龍勝小學的開學典禮上演講。

李莎最後的聲音

讓我們淚流滿面

“吾友李莎少年勵志讀書,品學兼優,常懷報國之心。及至其學有所成,乃攜友結伴而行至國家所需之地,傳道授業解惑。”這,是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陳小晶為緬懷好友李莎而寫下的字句。

5月9日,在廣西龍勝縣龍勝小學支教的李莎,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在研究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羅韻娟眼裡,李莎勤學上進,心懷大愛,充滿家國情懷,總是像一縷陽光溫暖着身邊的人,是新時代優秀大學生的典範。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霞虹、程依倫、張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 通訊員華軒

李莎的青春坐标

16歲,以四川達州市通川區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華南理工大學。

大二,加入學校心理學社,參加訓練計劃項目,治愈自己的小小願望,逐漸變成了“想要幫助他人”的大愛,帶領她走向支教的道路。

大四,以優異成績被保研。

2019年,大學畢業後,前往廣西支教。

2020年5月9日,在廣西龍勝縣龍勝小學支教的李莎,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李莎的父親李明凱整理遺物時,第一次看到女兒的人生規劃圖:她的人生願望是要做慈善,成功後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們走出去;終老的時候捐獻器官也是她的規劃之一。

念李莎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5月9日,李莎,永遠地走了。

她走後第二天,就是母親節。家人、老師和同學在整理她的遺物時,意外發現,她提前朗誦錄制了一首散文詩《母親是一種歲月》。在深情的朗誦中,李莎表達着對母親的依戀,也表達着對祖國母親的深情。

這,是李莎生前留下的最後的聲音。

“天上的星星流淚,地上的玫瑰枯萎,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視頻中,講台上的李莎穿着一條紅色連衣裙,給孩子們教唱着《蟲兒飛》;講台下,一臉稚氣的孩子端坐着,跟着她大聲哼着曲調。

然而,這一個片段如今卻隻能存在于長約5分20秒的視頻之中。這是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師生為緬懷李莎而精心制作的視頻。

昨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在取得華南理工大學和李莎家長同意後,首次在媒體上發布了上述音頻和視頻。看到李莎生前的音容笑貌一幕幕在視頻中再現,聽到李莎生前留下的最後的聲音,她的老師和同學都落下了熱淚。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視頻裡,一年前的廣州南站,20歲的李莎穿着紅色團服,站在2019年廣東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廣西服務隊的團隊中,笑容燦爛地喊出這句話。

她說,支教是她心中的“指南針”,這個家境艱難的女孩,帶着自己的光和熱堅定地前往了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她帶着孩子們唱歌、學習,為孩子們拍視頻、記錄他們剛剛萌芽的夢想;她熱愛祖國,在母親節前一日,吟誦着“作為一種歲月,母親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愛的象征”;她也将愛國情懷播撒給孩子們……

李莎總是笑着的,不管是探訪村裡老人的時候,拉着學生走山路的時候,抑或是站在斑駁的教室裡的時候。

就像李莎的校友陳照烽所說:“她臉上總是挂着爽朗的笑容,像陽光一樣溫暖。當她說要參加西部計劃時,我知道會有更多的人感受到這份陽光,說不定會有人因為這份陽光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她的光,甚至一直延伸到了生命的盡頭:李莎的父親李明凱為女兒整理遺物時,才第一次看到女兒的人生規劃圖,“她的人生願望就是要做慈善,成功後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們走出去,終老的時候捐獻器官也是她的一個人生規劃。”

或許照片會褪色,但是生命的底色卻永遠不會消失,她的故事也将會給更多人帶來光亮。

憶李莎

室友:“她的書桌上除了書就是獎狀”

李莎從大巴山深處走來,在南粵大地求學深造,又懷揣着滿腔赤誠将知識和希望播撒在八桂大地的山區。

山裡出生成長的李莎,一直堅信知識改變命運。進入大學校園,李莎對知識更加如饑似渴。同班同學歐婷說,李莎愛好廣泛,課外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對很多事物保有好奇心和熱情,是一個充滿幹勁的好青年。

回憶起大學四年生活,室友馮越說,李莎是一個堅強到“讓我有點兒心疼的女孩子”。她總是出門比其他同學早,回來比其他同學晚。“她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我們宿舍裡,她的書桌上除了圖書館借來的書,就是獎狀。”

物質的清貧,并沒有給李莎的生活帶來陰影。她熱愛看書、攝影,總能用一雙慧眼發現生活的美。在老師和同學們眼裡,李莎是個樂觀開朗的女孩,她的笑容讓人覺得特别“治愈”。

“她永遠笑着,充滿陽光,仿佛無論何時都可以認真地傾聽你的任何話。”馮越說,“她明明是我們宿舍最小的一個,卻比誰都要沉穩大氣,溫柔耐心,非常會照顧别人,就像姐姐一樣讓人忍不住想要依賴。”

大學期間,李莎加入學校心理學社。她曾悄悄告訴過馮越,接觸心理學是因為有一段時間想排解自己心理上遇到的困難,但是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她接觸了一些抑郁症患者,便主動參加了羅韻娟老師的有關抑郁症健康傳播研究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以下簡稱“訓練計劃項目”)。“在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中,治愈自己的小小願望,逐漸變成了 ‘想要幫助他人’的大愛,并帶領她走向支教的道路。”

導師:“甘于奉獻,她的選擇總是利他的”

“除了她的父母,可能我是最希望她能回來的那個人。”距離李莎不幸離世已經快2個月,每次說起這位得意弟子,羅韻娟總是忍不住傷心落淚。這段時間,“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讓她流了太多眼淚。

在采訪前期,羅韻娟尚能控制住情緒。但當李莎的室友馮越走到羅韻娟跟前告訴她:“羅老師,我特别想告訴您,莎莎她以前經常會跟我們提到您,她非常喜歡您。”羅韻娟一下子又忍不住了,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羅韻娟是李莎的研究生導師,也是本科畢業論文的導師。李莎從大二起便跟着羅韻娟做項目。

在羅韻娟眼中,李莎是一個“體形嬌小,但是内心強大,非常能幹、親和力強”的女孩,她對自己要求嚴格,也對他人甘于奉獻。“以前有人批評有些大學生是精緻利己主義者,但是在李莎身上完全看不到這一點,她的選擇總是利他的。她是新時代優秀大學生的典範,總是心懷大愛,無私奉獻。”

前去支教後,李莎也會通過微信、電話與羅韻娟保持密切聯系。有次在電話裡,李莎對羅韻娟說,她關注到很多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容易受到短視頻的影響。她跟導師交流,想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去影響身邊的孩子們。“她就是這樣善于思考,樂于助人。”

李莎去世後,羅韻娟幾次接受媒體采訪。“我真的不太想回憶,每看一次她的新聞和照片,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折磨。”羅韻娟說,“以前不明白,現在懂了,什麼叫‘白發人送黑發人’。作為她的老師,我希望她的事迹能被更多人知道,我為她感到驕傲,但更為她的離開感到痛心、惋惜”。

支教團隊友:“品學兼優,常懷報國之心”

“吾友李莎少年勵志讀書,品學兼優,常懷報國之心。及至其學有所成,乃攜友結伴而行至國家所需之地,傳道授業解惑。雖志願服務年限尚短,然其極盡全力奉獻。其以宣傳為首也,假借鏡頭與網絡,記衆友之經曆,每每創作,所成無不令人歎之。亦熱愛生活,關心友伴,敬老愛幼。曾隻身前往山中家訪,不懼困苦,為貧苦學生謀資助。大愛與勤學兼有之,是吾友亦是吾家人。是日悲痛之事,不甚惋惜。吾友全體今後定當盡力于志願之事,盡吾友李莎之份,以表紀念。”

這段文字,是支教團成員陳小晶為緬懷李莎而作。陳小晶來自華工法學院,因為支教與李莎結緣。她依然記得,去年支教團出發前志願者培訓會上李莎的發言。“當時,她提出,希望結合所學專業知識,把華工研究生支教團和當地孩子的實際情況宣傳出去,好讓孩子們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陳小晶說,當時她就覺得這個女孩很有抱負和計劃。

“正如她所說的,去支教就是要找到心的所屬。”陳小晶說,她後來和李莎熟識後,李莎曾告訴過她,之所以來支教,是和自己的成長經曆有關。“她家條件不是很好,在四川巴中山區,對于山區孩子們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她感同身受,因此很想幫助這些孩子。”陳小晶說。

陳小晶說,剛到龍勝時,支教團成員在東升小學辦的夏令營上,遇到了一個性格有點孤僻的孩子。李莎主動去了孩子家裡了解情況。原來,這個孩子是一個留守兒童,長期與奶奶生活,家境貧寒。此後,李莎花了很多時間開導孩子,最終雖然孩子仍然不大願意與其他人交談,但一見到李莎就會主動親切地叫“莎姐姐”。

“我們也不知道她怎麼做到的,但是她好像就是有種神奇的能力,能夠打開孩子的心扉。”

今年五一前的一周,陳小晶和支教團的部分成員開會,那也是她和李莎最後一次見面。“那是疫情後我們準備恢複正常工作,當時李莎提出了很多想法。”

李莎離世後,陳小晶悲痛之餘寫下了上述的話。她覺得,每個時代都需要“站出來的人”。“我們站出來了,代表着我們有勇氣有毅力去做這件事,那我們就要把這件事堅持做下去。一代一代的志願者接力做這件事,就會影響一個孩子、兩個孩子、三個孩子……慢慢地,它的影響力就會顯示出來。”

畢業視頻裡,那本電子相冊的封面寫着,“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現在,她成為那顆星星。那顆星星降落凡間,在每一條經過的軌迹都發光發熱,溫暖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班長 秦钰雯

她在決定去支教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一直在外出接受培訓,她教了一群可愛的孩子們。某天她很開心地回到宿舍,手裡拿着用彩紙折成的花,上面用稚嫩的筆迹寫着感謝與祝福的話,她說那是孩子們給她的禮物,這朵花被她很珍惜地放在了盒子裡。

——室友 馮越

她開朗健談,待人熱情,和同學、師長相處融洽。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她都能夠微笑面對,周圍的同學也常常被她積極樂觀的态度所感染。她十分樂于助人,善解人意,當班上的同學或朋友遇到煩心事向她傾訴時,她總會耐心開導。

——室友 溫秀妍

她是寝室中年紀最小的一個,但卻處處照顧我們,是寝室中最能幹的人;她很善良,每年都參與獻血,并且勇敢地決定去西部支教,她說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很敬佩她,也很想念她。

——室友 徐婧儀

莎莎給我印象永遠是一張活潑明媚的笑臉。如果用心理學類别劃分人生,那莎莎屬于積極心理學範疇,源源不斷地給團隊輸送正能量。當生命定格,那抹明媚的笑容也永遠定格在我心中。?

——華工心理學社同學 梁珍麗

我曾經問她為什麼選擇支教。我記得她說,支教一定會是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曆,是和以前的人生完全不一樣的選擇,是從前和往後都獨一無二、難以再次獲得的寶貴體驗,所以她必須去嘗試,體驗一種能讓她成長、看到更多的選擇。她無悔于她的選擇,她的樂觀将會一直引領她的學生、她的同事、她的朋友,她的精神将會永遠留在這片她深愛的土地。

——好友 陳悅

還有很多“李莎”在支教路上

七年間華工已有65名同學到廣西支教

“李莎所參加的支教志願服務活動,全稱是‘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華南理工大學團委書記孟勳介紹說,研究生支教團采取自願報名、公開招募、定期輪換的“志願 接力”方式,每年在全國部分重點高校中招募一定數量具備保送研究生資格、有奉獻精神、身心健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到國家中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志願服務,同時開展力所能及的扶貧服務。

孟勳說,從第一批的6名隊員發展至今,華工共派出65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全國第二十一屆研支團華南理工大學服務隊共11名成員于2019年8月份正式上崗,正在廣西龍勝開展為期一年的志願服務工作。李莎就是教育扶貧“接力”的一名成員。

在廣西龍勝,華南理工大學派出的支教隊伍和支教學生是最多的,“支教團在當地開展了許多活動,如 ‘你的購物車,我的小心願’就是幫當地的留守兒童實現他們的心願。”孟勳說,還有“旭日東升·夏令營”“一對一助學”“寶‘杯’計劃”等活動等都在當地形成了品牌效應。

“最早的一批研究生支教團隻選了6人,近兩年相對較多,有12人,每年大概有10餘名優秀學子參加到支教活動中。”孟勳介紹說,這10餘名優秀學子是從全校數百位報名者中“優中選優”遴選出來的,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學習優秀,全部都是保研的研究生。

“他們在當地要克服各種困難和生活上的不舒适,努力去解決各種問題。”他說,有的支教學校距離鎮裡就要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的車程,學校為支教的志願者最多隻能提供一間空房子。有一些支教的學校不開夥食,學校的食堂隻為學生提供愛心午餐,支教的老師則要自己生火做飯。

很快,華工新一屆12名支教隊員即将前往龍勝,踐行李莎投身西部、奉獻支教事業的精神。

來源:廣州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