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22:47:17

基督教中以蛇為邪惡,代表着原罪;可是在中國大地之上,蛇卻化為我們人文始祖的一部分。如果從文物圖像資料入手找尋,會發現伏羲女娲的形象多為人首蛇身的樣子,這究竟代表着何種含義?此外,這種圖像又集中出現在墓葬中,又暗藏什麼玄機?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1

一、伏羲女娲的圖像學特征

要談女娲,就不得不提到伏羲,如同西方神話中夏娃和亞當不可分離的傳說。另外更巧的是,東西方這兩種人類始祖,均和蛇結下不解之緣。

伏羲:對于伏羲的記載,廣泛見于先秦典籍之中,如《周易》中,正是伏羲始創八卦。

女娲::而女娲的記載,相比伏羲要少得多,可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先秦典籍之中,伏羲是伏羲,女娲是女娲,兩者并沒有在一起。而文獻中首次将兩者結合起來,出自《淮南子·覽冥訓》:

”伏戲女娲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于後世”

至于伏羲女娲以對偶神形象的出現比較晚,在東漢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中提到了二者:“伏羲鱗身,女娲蛇軀”,這是兩者作為對偶神的最早記載。

接下來,兩人以兄妹身份成婚,則在唐末李元的《獨異志》中記載最詳:

“昔宇宙初開之時,隻有娲兄妹二人在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伏羲女娲的關系也很有意思,是兄妹通婚。

說是那時候,世上隻有兄妹倆人,怎麼繁衍後代?但若兄妹結為夫妻,又覺得十分羞恥,所以兩人為了找到在一起的合理性,索性就交給天意:

若煙悉合,則妹就兄,如此才有了世間芸芸衆生!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2

這是山東嘉祥武梁祠的畫像石(上圖),其上便有伏羲女娲之形象,兩人為人首蛇身,穿衣戴冠,分别手持規與矩,其尾部相交纏。同樣的形象,在安徽蕭縣漢畫像石中亦有發現(下圖)。但特殊的是,此圖中的伏羲女娲并未呈現交尾姿态。

所以,伏羲女娲是否交尾(卷和不卷),可能完全是看心情(狗頭)。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3

除了漢代畫像石上出現伏羲女娲,唐代絹帛畫中,不僅大量出現伏羲女娲的圖像,更是與墓葬直接相關。以吐魯番地區出土資料為例,從1959年所發掘的TAM301、302、303号墓發掘情況看,三座墓室的屍骨依次為一具、兩具和三具,正與所發現伏羲女娲絹帛畫的數目相合。

不僅如此,從已發掘的墓葬來看,十之六七的伏羲女娲圖,有的挂在墓室頂部、有的覆蓋在棺木、有的折疊在墓主身邊……基本上是一墓出土一件,可知在當時的吐魯番地區,每一次入葬可能會都會使用伏羲女娲絹帛畫。

這就說明,伏羲女娲圖像與墓葬之間,一定存在着某種特殊聯系。這個我們稍後再說。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4

從吐魯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圖,我們不難找出一些程式化的規律:

1、人物面部形象絕非固定,一般與當時社會風俗有關,所以既有典型唐人,又有西域胡人形象。

2、上身均穿衣相擁,甚至表現為手臂在同一個袖子之中;下身則呈現蛇尾相交,一般多為三重纏繞,花紋則各有差異。

3、伏羲均位于左側,手持矩(代表方);女娲位于右側,手持規(代表圓)。伏羲持矩方向多向内側,而女娲持規方向多向上方。

4、在兩人頭部上方中央,表現一日輪形象;在兩人尾部中央,則表現一月輪形象。

其實總結一下,第1和第2點主要涉及伏羲女娲的身體特征,人面部分因時因地而異,蛇尾部分則幾乎一緻,總的是要解釋人首蛇身的構造問題;

第3和第4點,方位、持物、以及日月,不難看出這些要素與伏羲、女娲之男女特性,存在着某種極為強烈的二元對應關系,此外還牽涉天文旨趣。

了解了以上形象特征以及墓葬情境之後,接下來,我們就嘗試下解決開頭的兩個問題。

二、伏羲女娲的天文學内涵

考古學中有一種方法叫做情境考古,而伏羲女娲圖像,不出現在其他場景,偏偏獨現于墓葬之中,足以說明墓葬這一特殊空間,才是我們認識伏羲女娲形象乃至内涵的認知起點

從漢代洛陽蔔千秋墓中,其實我們已經能夠窺管見豹,彼時的兩位人文初祖伏羲女娲就已經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日中金烏、月中蟾蜍,共同出現在繪制于墓頂的天穹壁畫上,而在漢代人的觀念中,墓頂天穹其實正是一個微縮的宇宙!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5

而之前提到唐代吐魯番的墓葬,這種羲女娲圖像的天文學旨趣則更加明顯:

除了保留中原地區漢代以來的伏羲女娲基本圖式之外,在其四周更是繪滿了許多象征星辰的圓點以及各式星宿,恰好與分居上、下的日和月,形成一幅浩瀚無垠的天象圖!

當然,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便是吐魯番地區之所以用絹帛畫形式的伏羲女娲圖像,來裝飾墓室,其實說到底也是一種無奈之下的變通: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6

這一時期吐魯番地區墓葬的規模多半不大,由于墓室狹小、空間有限,根本無法像中原地區的墓室一樣,以完整的天文圖像來裝飾墓頂,所以采用張挂或釘在墓頂的方式來代替。吐魯番阿斯塔納-哈拉合卓墓群分期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

即從第二期開始,吐魯番地區墓葬中的壁畫逐漸消失,用棺量也逐漸減少,此時卻大量出現了伏羲女娲圖像的絹帛畫。所以,從功能以及用途來看,這些伏羲女娲圖像是星象壁畫的替代品無疑。

OK,所以問題就變成了,天文星象(伏羲女娲作為其一部分)為何與地下墓室相結合?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7

實際上,在漢代死後成仙的信仰之下,漢墓正通過一系列圖像與符号的架設,将墓室完全變成了一個由死而仙的生命轉化空間将死亡的現世與不朽的來世連接起來。這種感覺,倒是和後來道教強調以丹爐凝聚與逆轉時空來燒制金丹的過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道士們通過人工控制火候4320時(即一年)的煉丹過程,來實現自然界要4320年才能完成的自然成丹過程。因此,丹鼎的存在,相當于自然而言,變相地壓縮了巨量時間,時間問題得以解決。

“四千三百二十年丹成......上界一日一夜,為人間五年。且人間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一月三十日,又一日十二時,一月三百六十時,合一年四千三百二十時,象天生自然還丹”——《丹論訣旨心照五篇》

至于空間,那些被漢人認定具有非凡特性的山中石室、以及功能類似的地下墓室,都可以看做是丹家爐鼎的延伸和變形,經過特殊的儀式,便可在其中将死者的生命形态進行轉化,這也不難理解為何《真诰》這種早期道書,将人的墳墓稱為“煉形之宮”。

換句話說,墓室就是爐鼎,時間便是爐火,死者即是丹藥。在宗教學實質上,丹的特殊價值就在于:它可以被按照特定程式、通過與時空結合的爐火,被轉化為丹,即道的化身,得之可以成仙不死!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8

也正因為如此,這一轉化過程對于時空條件具有很高要求。所以,怎麼創造出合适的時空條件?

伏羲女娲、辰宿列張組合成的墓頂天象圖,便是一種漢人重建的時空秩序。在漢代二元五行理論體系下,一切皆有嚴格對應:

陰陽、日月、春秋、東西、男女、生殺、火水、德刑、 規矩

而伏羲與女娲這一對被精心挑選出來的對偶神,正是“一陰一陽謂之道”的集中體現,他們一春一秋,一規一矩、一男一女。為何單獨挑出這三組對應關系?因為這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春一秋是為時間輪轉,一規一矩暗含天圓地方,一男一女寓意生命轉化!

1、春秋

伏羲司春,是史有明文的,《帝王世紀》雲:“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于木,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

有人說了,伏羲主春有明文可證,但是女娲司秋沒有文獻記載,實際上女娲的記載,僅見于《山海經》之《大荒西經》,其文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橫道而處”。

我們知道,大荒經中是以四方對應四時,那麼西方自然就對應着秋季。此外,頭頂太陽、尾含月亮的圖式,一日一月象征着日月運行,所以伏羲女娲可以代表了微縮宇宙的時間性質。

2、規矩

“天圓地方,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定下的是微縮宇宙的空間性質。關于伏羲女娲執規執矩,既有文獻可考,也有圖像可征。

先說文獻,在《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方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漢書·魏相傳》也說:“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規司春”

由此可見,太昊即伏羲,通常是應該執規的。那麼與之相對應的,女娲則應執矩。即應該是這樣對應的:

“規——圓——天——陽——伏羲”

“矩——方——地——陰——女娲”

但是,我們在考古資料中所見,伏羲女娲卻并不是完全按照這個對應來分執規矩,不僅有時候會發生倒置,甚至在同一座墓葬中,伏羲既有持規也有持矩的現象(山東費縣潘家疃畫像石),也有伏羲女娲均持矩的現象(陝西綏德漢畫像石)。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9

這是怎麼了?為何會發生混亂,恐怕這與畫像的直接制造者——工匠有關了!

這些工匠在發揮創造的同時,往往會帶有一定的随意性,有學者統計,漢代所有伏羲女娲分執規矩的圖像中,伏羲執規出現7次,執矩出現了11次;女娲執規出現12次,執矩出現5次。總的來說,女娲執規、伏羲執矩的情況會更多一些,這就和文獻所載,發生了有趣的碰撞。

但不論如何,伏羲女娲手執規矩,其中分立天地的意味不證自明。

3、男女

女娲于人類有兩大功德,一為補天,一為造人,結合之前與伏羲兄妹之間結合的故事,一男一女背後隐喻地自然是生命的繁衍與轉換。

那麼,古人為何會選用蛇類來作為生命形态的宿體?我們從号稱神話淵府的古籍《山海經》中,或許能找到一絲線索。

伏羲的形象在《海内東經》中有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女娲的形象在《大荒西經》中有載:“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10

伏羲龍(蛇)身沒有問題,而“女娲之腸”這種曲曲彎彎的形态,或許也是來自蛇的一種比拟。龍/蛇在此,便成為伏羲女娲形象的特殊載體。不僅如此,蛇類擁有的神奇特性,比如交尾(繁衍)、蛻皮(重生)、冬眠(永生)也是古人崇拜的根由。

至于,為什麼是人首而蛇身,不是蛇首而人身呢?這其實這代表了人的雙面性,同時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一次重要覺醒。還是以《山海經》為例,其中半人半獸之神本身有兩種形态:

人首獸身、人身獸首

那麼,在《山海經》世界中哪種形态又占據主導地位呢?根據統計資料,《山海經》中半人半獸之神86位,人面/人首獸身的占64個,占74%,鳥頭、龍頭、獸頭的5位,隻占7%。

說明什麼?說明在獸的形象中隐藏着人,人占據着人獸組合體的主腦與靈魂。關于這點,黑格爾從美學角度進行分析,認為人首象征着精神,獸身則象征着物質,而半人半獸的寓意,則是要精神突破物質。

伏羲女娲長生之謎(伏羲女娲為何人首蛇身)11

回到伏羲女娲這裡,兩者皆為人首蛇身形象:

人首在上,意味着人的理性層面在上,人首具有智慧、具備理性思考能力;

蛇身在下,意味着人的本能層面在下,蛇身具有動物的本能神性,如前所述。

總結一下:以伏羲、女娲形象為核心的墓内空間,已經完全轉化為一個微縮宇宙,伏羲女娲本身所具備的時間、空間、生命三種秩序的建立,使得逝者得以擺脫凡世的時空約束,在此完成永恒的追求:

“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于帝鄉!”——《莊子·天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