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是人類擁有靈敏聽覺的秘訣所在。
研究證明,
人類中耳是從魚類的噴水孔演化而來。
但噴水孔又從何而來?
最近,這一困擾學術界上百年的問題,
在中國化石中找到新線索。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的蓋志琨研究員
聯合中、英、瑞(瑞典)三國院士,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态和演化前沿》上發表了有關脊椎動物噴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
人類的中耳曾經是魚類用來呼吸的鰓。
“近20年來,我們的研究團隊先後在浙江長興、雲南曲靖分别找到4億多年的曙魚和第一鰓囊中完整保存鰓絲印痕的寬甲魚化石,為脊椎動物噴水孔起源于魚鰓提供了确切的解剖和化石證據。”蓋志琨說。
這是發現于浙江長興4.38億年前的曙魚腦顱化石。圖片由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蓋志琨提供
2017年,研究團隊在曲靖面店水庫附近采集到了第一個在眼睛後第一鰓囊中完整保存鰓絲印痕的寬甲魚的新材料,從而進一步證明了盔甲魚眼睛後的第一鰓囊是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鰓,而非退化的噴水孔,為脊椎動物噴水孔的起源提供了最為确切的解剖證據和化石證據。
在雲南曲靖早泥盆世寬甲魚化石中首次發現鰓絲印痕,揭示我們的中耳曾經是魚類用來呼吸的鰓。蓋志琨 攝
從魚類的鰓到人類的中耳,
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的?
種種證據表明,早期硬骨魚類有能力從噴水孔中呼吸空氣,作為一種新的呼吸方式,這很可能是魚類離開水域,登上陸地呼吸空氣的一種預适應特征,從而為魚類登上陸地呼吸空氣提供了先決條件。
随着内鼻孔在肉鳍魚類的起源(如肯氏魚),成功打通了鼻腔與口腔的通道,鼻孔又成了主要的呼吸器官,從而為魚類登上陸地用肺呼吸,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而登上陸地的四足動物,面臨着一個全新的環境,不得不發展新的感官,以便在空氣中更好地生存。
這樣,已經失去呼吸功能的噴水孔,經過修飾,逐漸演化成人類的中耳腔——鼓膜室,而舌颌骨及與其關節的方骨和關節骨也逐漸退化變小,最終進入到人類的中耳,演化為中耳的三塊聽小骨,并被重新命名為镫骨、錘骨和砧骨,負責将聲音傳遞給大腦,人類最終擁有了靈敏的聽覺。
蓋志琨說,最新發現解釋了為何人類耳朵和口腔是相通的,連接它們的正是4億多年前,魚類噴水孔經過口腔通向鰓的呼吸通道。“這是古魚類遺留給人類的演化殘迹,現在我們叫它咽鼓管。”換句話說,我們的魚祖先曾經用我們的耳朵來呼吸。
網友:
記性不好的原因找到了,
是遠古的本能在攻擊我
但為什麼耳朵進水還會得中耳炎呢?
是魚鰓沒進化好嗎?
生命真的很奇妙,
從魚到人,
經曆了幾億年的漫長演化,
形态迥異的不同物種,
卻在蛛絲馬迹中有着共通之處。
自然界的秘密,
還有多少是我們尚未發現的?
敬畏自然
敬畏生命
來源:央視網綜合人民日報、澎湃新聞、中科院古脊椎所
來源: 央視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