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簡述組織和引導課程讨論的策略

簡述組織和引導課程讨論的策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20:16:57

#頭條創作挑戰賽#

簡述組織和引導課程讨論的策略(教員常用的三個策略)1

蘑菇戰術

日本的經濟将在曠日持久而昂貴的對華占領的重擔下出現裂痕,在無數非決定性的戰鬥的沖擊下,日軍的士氣将發生崩潰。

問題:為什麼非決定,卻造成了崩潰?

這是“蘑菇”戰術的一種,這仍然是把“肥的拖瘦 ,瘦的拖死”,隻不過是在更長的時間裡。表現的現象是量變到質變。那麼是什麼引發了量變到質變呢?什麼情況下,量變到質變才成立?

1)因為産生了“走向”,“走向”才會感覺是發生了量變到質變。如果沒産生“走向”,一萬年的量變也不會引起質變。

2)敵人是随着我方的節奏走,被我方的節奏所支配。

3)如果敵人有自己的獨立節奏,則量變引發不起質變。

4)如果敵人困于得失之間,則容易造出從量變到質變。

量變到質變的本質

在一個事物中包含多對相生相成的關系,在一個關系的走向過程中,裡面包含的一些小關系的走向,比如由失敗走向勝利這個大關系裡,就發生了

1)敵人士氣的由高走向低,我方士氣的由低走向高,假設我方士氣也是由高走向低,那就不能勝。

2)敵人意志的由堅決走向動搖,敵人信心的由高走向低,敵人理智的由高走向低,敵人注意力的由集中走向分散……這一系列的走向,終于導緻了士氣由高走向低直至總崩潰。

3)敵人兵力的由集中到分散,我方兵力的由分散到集中等等。

為什麼量變到質變總是困難的?因為需要大關系裡面較多的小關系都發生走向。

要不要“走向”完全走到另一端、另一個方面呢?不需要的,隻要不斷地引發這種“走向”,對方就要不得不脫離接觸,擺脫這種“走向”的發生。當然“走向”完全走到另一端,那就更好了。

應向指戰員和人民群衆說明,我軍此種辦法是最後戰勝敵人必經之路。如不使敵十分疲勞和完全餓飯,是不能最後獲勝的。這種辦法叫“蘑菇”戰術,将敵磨得精疲力竭,然後消滅之。

“蘑菇”戰術,本質是促使一系列“走向”發生的過程。沒有“走向”,就沒有勝利可言。面對蘑菇戰術,應該先棄後取,你棄我不取,要做到動則有功,如果動則無功,則要減少動的動作,此所謂不可勝,此時就要使自己先處于不敗之地才可。

蘑菇戰術的本質

1)是用一堆問題、層出不窮的問題、生生不息的問題淹沒敵人,隻有用大量的問題、持續不斷的問題,才能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2)非正面消耗戰,通過開辟第二戰線戰場(比如後勤、補給),以第二戰線戰場的優勢和效率,在第二戰線戰場的擊敗,帶動第一戰線戰場(正面交鋒、作戰)的勝利。

問題:

1)如何對美國執行“蘑菇”戰術,是用一堆什麼問題、層出不窮的問題、生生不息的問題來淹沒美國,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我方又應該如何“走”的厲害,以待時機?

2)如何開辟出對美國的第二戰線戰場?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這是以牙還牙的策略,該策略的前提,是有共同敵人,如果沒有共同敵人,那就隻是針鋒相對。有共同敵人,才能以戰促和,否則那始終還是隻戰不和。

要先塑造、突出共同的敵人,才能通過以牙還牙的策略促使雙方合作。

比如

1)在1927年到1936年的五次反圍剿和長征時期,都是以戰對戰,然後促和了嗎?不能,隻是繼續戰鬥。

2)解放戰争的四平保衛戰,立意是以戰促和,

東北方面是一方面堅決作戰,四平街保衛戰支持的時間愈長愈有利,另方面是我對外談判人員應強調停戰與争取停戰。

但因為沒有共同的敵人,這個目标就不能實現。但假如日軍此時還在侵華,那就是正确的,是能以戰促和的。沒有共同敵人,以戰對戰,就是生死戰、長期戰、消耗戰,就不可能促和。

同盟軍策略

沒有同盟軍的軍隊是打不勝敵人的。

這個打不勝敵人,不是一場兩場的勝利,而是指獲取最終的勝利。

假如有ABCDEF,F為敵人,A為我方,此時必須拉攏B、C、D來對付F,如果自己隻身而出,從最壞的可能性做準備,那麼在其後的時間裡,B、C、D、E都有可能轉化成敵人。從最壞的可能性出發,這種情況我方必敗。

反之如果先拉攏了B、C、D一起而出,那麼在其後的時間裡,就隻有E有可能轉化成敵人,而B、C、D想轉化成自己的敵人,則是困難的,因為他們很難違背一開始自己的立場直接轉向相反的立場,從正到反必須是一個走向的過程,否則其内部就會容易發生崩潰。

比如,

1)迫使簽訂《天津條約》的英法聯軍,共計5600餘人,其中法軍才1000人,英軍4600餘人。英國出不起那1000人嗎?不是的,這樣做,就阻止了法軍相幫清軍與英國争利的可能。

2)八國聯軍侵華,日本20300人,俄國12400人,英國1萬人,法國美國各3100人,德國300人,奧兇100人,意大利5人,難道單一的一個國家拿不出這麼多人嗎?不是的,這樣做,就阻止了其他國家與己為敵的可能,這是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則, 這是從最壞可能性做準備的原則。

……

從最壞的可能性做準備,就直接得出了必須和盟友共同行動的結論,也就是說如果盟友不跟進,則必須放棄此行動,以待更好的時機。

所以,對個人,不要獨立去處理、解決問題、不要獨立和人對立,要和人一起去處理、解決問題、和人敵對。這樣更有利,風險則更小。

孤身而出,往往意味着時機的不成熟,意味着孤立、走向孤立,意味着違背了“從最壞的可能性做準備”的原則。

所以,“統一戰線”是我黨三大法寶之一,這是“從最壞的可能性做準備”的表現和要求。“武裝鬥争”,打仗,也是“從最壞的可能性做準備”的表現和要求。“黨的建設”也必然是為“最壞的可能性做準備”。可見這三大法寶,都是“從最壞的可能性做準備”的表現和要求。

私以為要嘛使敵人的最大收益最小,要嘛就是讓自己的最小收益最大,這就是同盟軍的作用,沒有同盟軍,則這兩個目标都将難以實現(因為那些本應該成為同盟軍的會破壞掉目标),結果有可能使自己走向孤立。

同盟軍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矛盾?

這裡行一個策略,叫“欲戰勝敵人,先征服盟友”,連盟友都征服不了,還談什麼戰勝敵人呢?這正合了一句話,

基辛格:“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而做美國的盟友則是緻命的。”

美國GDP世界第一應該在1895-1910年間,而在兩次世界大戰1945年後,才開始接過霸權。或許我們應該需要忍讓更久,并且制造時機、等待時機。

隻有自己有了充足的力量,在不需要同盟軍的力量的情況下,才去找同盟軍、才去攻擊敵人。當自己力量不夠的時候,去找同盟軍,那才是違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也違背對付敵人的有把握原則,該走則走。

有些時候,看着是以牙還牙,但在雙方沒有共同敵人的情況下,那隻是把對方推向我方敵人的懷抱,使其成為敵人的工具。切不可把以牙還牙弄成了針鋒相對。隻有鬥争,沒有聯合,是不對的,隻有聯合,沒有鬥争,也是不對的,我們是既鬥争又聯合,是在聯合的基礎上的鬥争。

有理、有利、有節,忽視有利原則,就變成了懲罰主義了,既懲罰敵人,同時也是懲罰自己。先棄後取,以謀出路,決戰的時機還沒有到來,決戰要分多次來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