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比喻和比喻論證的相同點

比喻和比喻論證的相同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7 07:57:35

前情回顧:說比喻之二:比喻的三個維度

有哪些構造比喻的方式呢?考察衆多的比喻實例,發現至少存在四種不同的建立方式:

一、物喻

萬條垂下綠絲縧(唐·賀知章)

荷盡已無擎雨蓋(宋·蘇轼)

芙蓉如面柳如眉(唐·白居易)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白居易)

那濺着的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朱自清)

以上所舉幾例,都是以物喻物。暫且不去談論它們是否貼切自然,是否生動有趣,僅從建立方式看,物喻的特征是:隻要在物與物之間找到相似點,就可以寫出或說出一個比喻。這是比喻的基本方式。

當然也可以人喻人,或以人喻物,以物喻人,等等,道理是相同的:

一男子長得極像鐘馗,家中魚塘無人敢偷。

這哪裡是個人,分明是朕的禦貓一般。(來自清代小說《三俠五義》 ,皇帝如此評價展昭。)

僅有物之間的比喻,其表達的範圍是狹窄的。把本體和喻體的範圍拓展開,就會産生更加豐富複雜的比喻方式。

二、事喻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志)

直觀看來,劉備把自己比作魚,把孔明比作水,這是以物喻人;但體會整句話的意思,真正的本體其實是“孤有孔明”這件事,而喻體是“魚有水”這件事。這類比喻,我們可以看作是一種以事喻事的形式。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古詩十九首)

兔絲即菟絲子,一種攀附植物(女蘿也即兔絲),這句話用攀繞的植物來比喻兩人結為夫婦這件事,顯然并不是直接的物、物相比,而是事件之間的比喻。

下邊這句寫兩位武将比試高低,也是用的事喻:

這二人打在一處,就好比上山虎遇到下山虎,雲中龍遇到霧中龍。

比喻還可以描繪更微妙的感受和知覺,既不是直接的物喻,也有别于顯性的事喻,而是着眼于事物的狀态、風格、情緻、精神内涵等側面,不妨稱之為“态喻”。

三、态喻(狀态、情緻、風格……)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唐·李白)

把瀑布比作銀河,這是以物喻物,但深究下去,發現這裡的比喻并不是簡單地把瀑布比作銀河,而是把瀑布飛流下瀉的狀态,用“銀河落九天”的氣勢來比拟。可見,這個喻更是一種基于情态和狀态的比喻,與直截了當的物喻物有所不同。

二月春風似剪刀(唐·賀知章)

形式上看這是物喻,但春風和剪刀之間的相似點到底在哪裡呢?顯然,這裡的相似點是詩人憑借自己豐富的聯想“生造”出來的:不是取兩物之間的形似,而是取其神似。

他把頭搖得像個撥浪鼓。

這個比喻形式上是事喻,但搖頭和遙撥浪鼓之間并沒有很恰當的相似點,看起來是一個生硬的比喻。再仔細推敲,發現這是一個雙重的修辭,既有比喻,也有誇張。在誇張效果的加持下,搖頭和遙撥浪鼓之間的相似之處就明确了:其特點都是快速——也是一種基于狀态而建立的比喻。下一句詩,道理是類似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宋·蘇轼)

四、理喻

還有一種比喻,具有很強的思考性,帶有抽象意味,是建立在道理基礎上的比喻。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宋·秦觀)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五代·李煜)

相比“芙蓉如面”中的“面”,“愁”顯然不可見也不可觸,根本就是人的一種情緒,而作者用海和春水等具體的形象來比喻愁這類抽象的事物,取得就是二者在抽象層面上的共同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

“逝者”到底是指河水,還是指别的什麼,意義已經有些模糊了。通常人們會把這句話當作一種隐喻,有人從中找到了“時間”作為本體,但也有人會産生其他的聯想。通過道理建立起來的比喻,往往也要通過對道理的思考才能把握其意義。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

這裡對河海的描述,顯然在喻指更深刻的道理。理解這樣的比喻,必須完整了解上下文,并加以對事理的判斷和思考。(這句子本身已經屬于類比的範疇,在後續文章中再加以讨論。)

以上所舉的幾種情形,彼此間并沒有截然分割的界線。事、物、态、理……之間,根據不同的觀察角度,也許是可以互換的。之所以進行這一番區分,目标是幫助我們獲得多樣化的視野,以便能從多種角度入手去分析一個比喻。這種分析,無論對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有益的。

比喻和比喻論證的相同點(構造比喻的方式)1

女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