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則成至味。”
早在公元前239年,《呂氏春秋·本味篇》就記載了江西南昌沿襲了兩千多年的一道民間養生小吃——瓦罐煨湯。
時至今日,對許多南昌人來說,品上一缽熱騰騰的瓦罐湯的早晨,才是一天美好生活的開始。
寒冷的冬天,醬色的小罐煨湯端上餐桌,氤氲的熱氣撲面而來。
舀一勺濃湯,吹上一吹,送入口中,滾燙的熱湯湧入喉嚨,喚醒了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就着爽滑的米粉,再一飲而盡,既得暖心暖胃,又得營養滋補。
瓦罐湯原汁原味,油厚不膩,口味濃重,鹹鮮兼辣,将贛味的特點诠釋得淋漓盡緻。
唐朝《煨湯記》中記載:“瓦罐香沸,四方飄逸;一罐煨湯,天下奇鮮。”
這是對瓦罐湯最大的贊譽。
作為民間風味的瓦罐湯,至今也已有了千年的故事。
相傳在北宋嘉佑年間的洪都,有一才子與友人郊遊,命仆人就地煮雞烹魚燒肉。
臨走時,仆人将剩餘的雞魚肉及佐料和着清泉放入瓦罐,塞進未熄的灰爐中,用土封存,僅留一孔通氣。
次日,仆人将掩埋的瓦罐搬出,才開瓦蓋,已是香飄四溢,再入口細品,味道絕佳。
後來一掌櫃引至飯莊如法炮制,一方脍炙人口的民間瓦罐煨湯,自此成為贛菜一絕。
一碗湯,一座城。
相比其他地方的蒸湯炖湯,唯有用慢火煨制才是南昌瓦罐湯精華的體現。
從最簡單的肉餅湯,到各種家禽菌菇湯,慢火煨制,使瓦罐湯得到了靈魂的升華。
瓦罐湯的煨制是一個繁雜又頗具匠心的過程。
煨湯要用礦泉水,這樣做出來的湯口感才最細膩。
瓦罐要用陶罐,陶瓷是江西一絕,工藝古老,将一隻隻小瓦罐一層層放置大瓦缸内,以木炭恒溫煨制。
小罐間以氣的熱量傳遞,其中油膩部分被瓦罐巧妙吸收,最後留下的便是營養鮮汁。
這湯久煨不沸,食材不傷,鮮味營養皆溶于湯中。
湯清澈,色流金,入口鮮,味回甘,這是瓦罐湯的獨特神韻。
細細咂摸,滿足着每一個南昌人挑剔的味蕾。
江西有句民諺:“陳年的瓦罐味,百年的吊子湯。”
瓦罐經火煨湯次數愈多,這湯的品味愈鮮美。
在燈火徹夜不滅的淩晨,一些早餐店就開始忙碌起來。
因為他們知道,人們總是期待在寒冷的淩晨,來一缽瓦罐湯,慰藉空空如也的腸胃。
師傅麻利地揮着大鐵鈎,一鈎一罐瓦罐湯,手速平穩,滴湯不灑地端上餐桌。
打開瓦罐,熱氣翻滾,一股股的香氣也随之飄散在空氣裡,不時往人們鼻子裡鑽。
清湯尚未見底,便有一股暖氣通五官,過六腑,向周身流去。
小小的瓦罐裡并非隻有單一的口味。
瓦罐湯口味多樣,種類繁多。
常見的滋補老鴿湯、烏雞瓦罐湯、闆栗豬肚湯、茶樹菇排骨湯,憑借濃香醇厚的味道和真真切切的營養,獨得人們青睐。
精選的中藥,是瓦罐湯裡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
西洋參、紅棗、當歸、黃芪、山藥...上等的中藥保證了湯的鮮美。
也正是因為中藥與食物的有機調和,才使得瓦罐湯具有補腎強身,益智健體,延年益壽的滋補功效,達到了食補的最高境界。
爽辣夠味的炒粉是溫潤鮮香的瓦罐湯的最好搭檔。
夾一塊煎得大又薄,邊緣焦脆内心軟嫩的煎蛋,再呼哧吸一口粉,揉雜着小米椒獨有的鮮辣,辣味直沖腦門,酣暢淋漓。
滋溜嗦上一口粉,再咕噜喝上一口熱湯,是深夜撫慰饑腸辘辘的最佳選擇。
一口開胃,自此就停不住嘴了。
美食家林語堂說:“三百年前有,三百年後還有,隻有這樣的美食才堪稱有文化生命力。”
瓦罐湯有故事,更有着希望。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入選國家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瓦罐湯,是世間的實感,是人間的清歡,更是生活的重量。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