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到小腸與小便有關,這是一種間接的關系,大家可能不好理解,而本期要講的一個髒器與小便直接有關,即膀胱。
古人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此“膀胱”與西醫學中所指基本相同,位于小腹中央,為貯存小便的髒器,有貯留、排洩尿液的功能。
人體攝入的水液,經小腸分清泌濁後,多餘的水液下輸至膀胱,貯留于膀胱,當達到一定量後才排出體外。排尿功能在正常情況下完全受主觀意識的控制,即人能夠自主地排尿或不排尿,中醫稱前者為“開”,後者為“合”,總屬“膀胱氣化”。
膀胱當合不合,會出現尿頻、尿急、尿多、遺尿、小便失禁等症狀;當開不開,則出現小便不暢(不利)、尿澀痛、點滴而下、尿閉等症狀。
膀胱功能失常統稱為“開合失司”。
膀胱與腎相表裡,膀胱的這種氣化功能,受腎氣、腎陽的控制,尿液得以貯留和排洩,需要腎氣的充足。
如剛出生的嬰兒,小便都不能自控;老年人多有夜尿頻多甚或遺尿等症狀,中醫認為都與腎有關,嬰兒是因腎氣未充,老年人是因腎氣已衰。
膀胱發炎時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尿黃赤等症狀,中醫稱為“淋證”,這多因濕熱之邪下注膀胱所緻。治以清熱利濕的方法,上期介紹的“車前草”、中成藥“三金片”等都是治療膀胱濕熱證的有效藥物。
除此以外,中醫認為膀胱還與皮膚毫毛有對應關系,如有些陽氣不旺的人,當小便結束時會不由自主地汗毛一豎,渾身一激靈的現象。
又如,我曾遇到這樣一個病例:
一位50多歲的婦女,因甲狀腺腫瘤手術後感冒,自服速效感冒膠囊,結果不但感冒發熱未愈,又新增汗出怕風怕冷,面浮肢腫,小便不通,周身軟弱無力,由家人攙扶前來就診。
經仔細診察,認為與東漢時期張仲景《傷寒論》中所描述的“太陽表虛證”和“膀胱蓄水證”非常相似,遂處方三劑,一劑後發熱即退,小便暢行,浮腫消退,出汗減少,體力稍增,三劑後諸症盡消。
中醫認為外邪侵犯人體時,腠理毫毛首當其沖,所以大多數感冒初期有惡寒(毛孔收縮),周身肌肉酸痛等症狀。如果影響到膀胱的氣化功能,則同時會出現小便不利、浮腫的症狀。所以,對這類發熱、惡寒與浮腫、小便不利同時并見的疾病,中醫的治法與具體用藥常常與治療感冒的用藥相同或相似。
“三焦” 是中醫學中特有的名稱,很難與西醫所講的任何髒器對應。其主要概念有二:
一是指六腑之一。古人雖然不能借助儀器看到身體中的細微組織與物質,但憑借對生理功能和病變的分析推測及體會,也會推論身體中存在着某些組織器官及其功能。
比如:通過口攝入的水液為什麼可以輸送到體表,形成汗液,滋潤五官九竅?由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為什麼能溫煦體表?髒腑之間正常情況下為什麼相互資生,異常情況下會相互影響?
其中必然存在一個輸送氣和運行水液的通道,古人将其稱為“三焦”。其功能就是将源于腎的原氣,以及攝入的水液均衡地輸布到全身,這一過程稱為“三焦氣化”。如果感受外邪,影響到三焦的氣化功能,主要表現為小便不利、全身或局部的水腫、口幹、出汗異常等氣不布散,水液代謝與分布異常的一系列症狀。
所以說:“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治療的方法是通利三焦。
二是指部位。古人将人體軀幹劃分為三個部位:橫膈以上稱為“上焦”,膈以下臍以上稱為“中焦”,臍以下稱為“下焦”,統稱為“三焦”。并發現上、中、下三焦各有特點:
上焦内藏心肺,故心肺屬上焦。
胸中充滿宗氣,所以說“上焦如霧”;
中焦内藏脾胃,故脾胃屬中焦。
脾胃熟腐水谷,所以說“中焦如漚”;
下焦内藏肝腎,故肝腎屬下焦。
腎主管身體多餘水液的排洩,所以說“下焦如渎”。
三焦的這種部位劃分,在診斷與治療上均有很重要的價值。心與肺、脾與胃、肝與腎都是相鄰的髒器,病變之時,往往相互影響,共同為患。
所以中醫常用三焦之名來概括表達某一部位的疾病:
出現心悸、口舌生瘡、失眠、心煩、咳血等症狀會診斷為“熱在上焦”;
消谷善饑、口臭、腹痛、瀉下膿血便、或大便幹結等稱“熱在中焦”;
少腹痛、帶下色黃臭穢、尿血、小便澀痛等稱“熱在下焦”。
如果發熱、煩躁、咳血、口中臭穢、小便黃赤、大便秘結不通等同時并見,則為“火熱充斥三焦”。
中成藥“三黃片”或“一清膠囊”就是治療這種三焦火熱證的有效藥物,因方中黃連、黃芩能清上、中兩焦之火,大黃能瀉下焦之火。
到今天為止,中醫的髒腑學說基本講完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