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時刻反思自己的人境界高

時刻反思自己的人境界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21:55:41

時刻反思自己的人境界高?■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⑰,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時刻反思自己的人境界高?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時刻反思自己的人境界高(做堅守志向又善于反思的人)1

時刻反思自己的人境界高

■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⑰

六年級上冊

六年級上冊的統編語文教材集中收錄了兩組格言。其中,第二單元的“日積月累”收錄了四條名言:出自諸葛亮《後出師表》的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表達了為國家奮鬥終生的決心;出自曹植《白馬篇》的名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意為挺身而出,救國家于危難之中,死了就像回家一樣坦然;出自《宋史·李綱傳》的宋末将領李綱之口的名言“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意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應當拼死捍衛,不能讓人分毫,表達了誓死與侵略者戰鬥到底的決心和勇氣;出自宋代詩人陸遊晚年詩作《病起書懷》的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抒發了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表現了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永不磨滅的意志。這一組格言,與這個單元幾篇課文反映的主題是高度契合的。

六年級下冊

六年級下冊收錄的格言隽語也比較多。第二單元收錄了五條熟語,“讀書需用意,一字值千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和“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都是人們學習、生活和工作經驗的總結,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第一條是說知識是無價之寶,書本中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所以讀書務必認真。第二條是說,總有人比我們對新事物更敏感,總有人比我們行動更早,所以不要輕易滿足于現狀。第三條是說,我們身邊有許多人經驗豐富、博學多才,傾聽他們的教誨,往往獲益匪淺,比單純讀書要收獲更多。第四條是說,世事複雜,就像隻有長途跋涉才能檢驗一匹馬的耐力一樣,隻有經過漫長歲月的考驗或長期的共事,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的品質。最後一條是說,靠近水邊的人更熟悉魚的習性,靠近山林的人更了解鳥的叫聲,比喻實踐出真知,經曆也是一種文化。

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開頭用了文天祥的一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揭示單元主題,在單元的“語句段運用”裡,又以思考練習題的形式,要求學生聯系學過的古詩,說說三句詩中所描寫的哪些事物被賦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出自鄭闆橋的《竹石》詩,寫的是竹子堅韌不拔的神韻;“不要人誇好顔色,隻留清氣滿乾坤”出自王冕的《墨梅》詩,寫出了梅花的清高孤傲之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出自蘇轼的《贈劉景文》一詩,通過對比突出了菊花傲霜鬥寒的形象。

這個單元的“日積月累”還收錄了五條諺語,多見于《增廣賢文》《名賢集》等古代格言集。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又作“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是人們關于農事的感悟:楊柳枝條比較容易扡插成活,而花卉培植卻不那麼容易成功,後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未必能得到,不經意的事卻有可能取得意外的收獲。“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良藥往往苦口,但能治病救人;忠言即便逆耳,卻益于行為矯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又作“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古代諺語,最早見于《孔子家語》和《韓詩外傳》等典籍。意思是“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有勸人及時行孝之意。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也單獨用來比喻某些(不好的)事并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而停止發生。“常将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意思是日子好過了要常想想以前貧困的時候,生活困頓時不要像以前富裕時那樣鋪張浪費。又作“常将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意思是在過富有的生活時要想到以後可能會過貧窮的日子,不要到了一無所有的時候再來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資豐富時要考慮到物資匮乏的日子,不要到了貧窮時才後悔。“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意思是到實際使用時才懊悔書讀得太少,沒有親身經曆過不知事情的艱難,這既是無奈的感歎,也有勸人及時勉勵、躬身實踐之意。

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科學創造,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呼應單元主題,收錄了四條格言。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出自《周易·系辭下》,意思是窮極則變化,變化則通達,通達則持久。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先賢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這樣一種認知:萬事萬物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會遇到困境,原先曾經有利的條件也會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這時要主動調整、主動變化,在調整和變化中尋求新的發展路徑,通過不斷的動态調整,保證事業能夠穩定持續地發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中國儒家經典《禮記·大學》,原是引用自商湯刻在自己澡盆上的一句座右銘,意思是“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體現了一種自我反省和不斷革新的進取精神。

“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出自《荀子·勸學》篇,本作“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顔色比藍草更深;後濃縮為四字成語“青出于藍”,比喻學生在老師的教導培育下成長,最終可能比老師更加優秀。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徇舊”出自《淮南子》一書,就是說隻要對人民有好處,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隻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襲舊有的規矩。

這幾條格言從不同側面說明創新對民族振興、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作者系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22日第11版

作者:夏德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