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可以識别人臉嗎?(經濟觀察)雲、AI、無人機…… 新技術賦能大熊貓等野生動物保護,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大熊貓可以識别人臉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觀察)雲、AI、無人機…… 新技術賦能大熊貓等野生動物保護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劉育英)人工智能、雲、無人機、視頻監控等技術和設備,已開始在大熊貓等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發揮作用,未來仍大有可為。
本周在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舉辦的以“科技守護大熊貓栖息地”為主題的論壇上,大熊貓國家公園咨詢專家、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冉江洪在論壇上介紹:“近期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隻,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包括通訊技術在内的高科技技術促進了大熊貓的調查與保護工作,使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大熊貓的種群及變化情況。”
冉江洪從事大熊貓保護已有20多年。談及科技帶來的變化,冉江洪表示,全國第二次大熊貓調查的時候,工作人員攜帶的工具還是羅盤、地形圖,山上發現熊貓糞便就畫一個圈,“當時确實沒有什麼設備和技術”。
“到1999年開始的第三次調查的時候,已經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以及紅外相機技術等,工作人員手拿ipad,記錄表格可以電子化,這些都推動了整個研究的深入。”冉江洪說。
在野生動物栖息地保護上,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今年,四川林草局聯合華為以及多家合作夥伴,依托華為雲平台,創新研發了一套可實時監測、彙總、核查森林草原火情的監測即報系統,覆蓋四川全省,包括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在内的森林生态系統。
這套森林草原火情監測即報系統使用了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等數據,無人機也成為獲取數據的方式。
華為全球政府業務部總裁嶽坤介紹,系統上線5個月以來,一方面通過科技手段助力一線護林人員、科研人員具備‘千裡眼、順風耳’,減少其在惡劣環境下的作業次數;另一方面優化森林火情上報機制,由原來的發現異常逐級上報變為發現異常自動跨層級一次性上報,節約大量處置時間。
大熊貓國家公園管護總站二郎廟保護站站長勾安然向記者介紹,護林員每天巡護單程有四五公裡,現在都是拿着具有定位功能的巡護終端工作,發現情況後拍照,到有信号的地方進行上傳。
保護大熊貓,人工智能也發揮了作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介紹,正在探索采用的“貓臉識别”,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準确率可以達到90%以上。
侯蓉說,過去21年,大熊貓圈養種群數量從135隻增長到了現在的673隻,這歸功于包括營養、飼養、繁殖、種群遺傳管理等領域綜合技術的助力。AI、雲技術等新的技術發展為包括大熊貓在内的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了新的契機。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Ahimsa Campos-Arceiz介紹,最近雲南野象從西雙版納到昆明遷徙的例子讓公衆看到了野生動物的行為正在發生改變。數字監測技術是用以賦能未來野生動植物栖息地規劃和保護的重要手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日前作為科學家代表在雲南昆明參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他分享說,中國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與國際并駕齊驅,某些領域呈現引領态勢。基于生态文明體制,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恢複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讓世界矚目的成績。中國在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等組學技術,以及利用天地一體化建設技術等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數字技術助力野生動物保護還有巨大的發揮空間。魏輔文表示,中國在生物多樣性研究方面的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投入,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公衆在監測、管理等多個環節的積極參與,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管理起到推動作用。(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