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生病的時候,老一輩可能就會告誡你“忌吃發物”;身上起疹子了,一些親友會告訴你“是發物吃多了的緣故”;疲勞乏力,想吃點什麼補補的時候,一堆帖子也會說“不能吃發物”……
但發物具體指什麼?生病的人真的不能吃嗎?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清楚。
發物到底是什麼?
問到“發物到底是什麼”,能說明白的人屈指可數,大多數人隻知道這是從古流傳至今的經驗之談。
其實,“發物”一詞最早出現在1406年明代《普濟方》一書上,此後就常與飲食忌口聯系到了一起,可以理解為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現有疾病的食物。
常見的像是有些人吃了羊肉、魚蝦或其他某種食物後,傷口變得紅腫、潰爛,或是引起了哮喘等呼吸道疾病,那這種食物就成了發物。
後來,能引起牙龈腫痛、大便秘結等症狀的食物也被當作發物。到現在,發物的範圍更廣,從海鮮、牛羊肉,再到大蒜、生姜、花椒,甚至連雞蛋都被囊括在内。
在“萬物皆可發”的局面下,我們回過頭來看,事實上,國際上并沒有發物一說,即便在中國傳統醫學裡都沒有關于發物的明确定義。歸根到底,發物就是一個僞概念!
“發物”背後的3個真相
有人可能表示不服:我因為吃了半隻螃蟹,晚上全身癢得都睡不着,事實證明發物确有其事!還有人說:吃了兩串羊肉串,口腔潰瘍爛得更大了,難道不是發物所緻?
從現代醫學和營養學的角度來說,會出現這些情況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1,過敏
魚、蝦、蟹等海鮮被認定為發物,主要原因就是過敏。
食物過敏是由于人體内缺乏相關代謝酶或功能低下所緻,在生活中其實非常常見。據統計,發達國家每100個人裡就有10個左右存在食物過敏情況,像嘴麻、皮膚腫脹、皮疹、瘙癢等都是過敏的典型表現,嚴重的甚至還會誘發哮喘甚至休克。
有些人平常過敏症狀可能比較輕,所以并不清楚自己具體對哪種食物過敏;在患病或體質較差的時候,恰好吃了緻敏食物,身體反應敏感一些,所以就誤以為是發物。
小貼士:
除了海鮮之外,小麥、燕麥、牛奶、雞蛋、大豆、芒果、猕猴桃、花生、芹菜等很多食物都可能會造成人的過敏。如有需要,可以去醫院做一個過敏源測試了解情況。
2,辛辣刺激
在食用了辣椒、花椒、大蒜、生姜、韭菜等食物後,有些人的确會産生腸胃不适,或是加重了原有的皮膚疾病,但這是其中刺激性物質作用的結果。
像辣椒中的辣椒素就會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擴大口腔潰瘍面,加重便秘、角膜炎等原有疾病,對消化功能也會有所影響。
因為吃了兩串羊肉串,導緻口腔潰瘍變嚴重的人,可以考慮下是不是羊肉串上撒的辣椒、孜然等辛辣刺激的調味料過多所緻。
3,高糖
桂圓、荔枝等水果被不少人歸為發物,是因為吃了之後容易嘴裡長瘡。其實,在水果清洗幹淨、食用适量這兩個前提下,食用這些水果應該不會引起這類問題。
但如果水果清洗不幹淨,那果殼上帶有的細菌就很容易進入口腔,引起潰瘍感染。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桂圓、荔枝、香蕉、大棗、葡萄等吃上去可能沒那麼甜的水果,含糖量其實非常高,如果吃得太多還不及時漱口,就會在口腔中形成一個适合細菌滋生的高糖環境,從而導緻口瘡。
兩個謠言,切勿輕信
1,發物會影響傷口愈合
實際上,牛羊肉、蛋奶、魚蝦、豆類等都是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能為傷口愈合提供必需的原材料,是傷者日常飲食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如果傷者之前沒有這類食物的過敏史,這時候可以放心食用,為身體補充必要的營養。
至于姜、蒜、香菜等調味料,在不引起腸胃不适的前提下,也沒必要特别禁食。
2,發物會促進腫瘤生長
根據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内營養學分會發布的《腫瘤患者營養支持指南》,腫瘤患者更需要注意營養補充,防止機體營養狀況惡化。适當吃些高蛋白的食物,不僅不會促進腫瘤生長,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更好地對抗腫瘤。
總的來說,對待食物引起的身體不适,我們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去了解,而不應該盲目相信“發物”這個說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