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認真拜讀了鄭鋼老師的著作《怎樣讓學生愛上閱讀?
——培養積極的終身閱讀者》,收獲多多,不吐不快。對鄭鋼老師的真知灼見敬佩之至,在此分享自我所得,希望對從事教育者有所幫助,文中觀點多有借鑒,還望鄭老師多多包涵。
閱讀是讓一個人優秀,一個民族優秀的最好的方法。
閱讀如同深邃蒼穹中永不熄滅、指向人類未來的明燈,使得人類能夠自我啟蒙,走出蒙昧狀态,抵達自由的終點。
一個熱愛閱讀的人的标志是主動的,發自内心的,喜歡閱讀,将讀書作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通過閱讀積極改造自己。
有人說,教育的核心任務是激發學習的意願和能力,他創造的不是被動而是自主學習的人。真正的人類社會應該是學習型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祖父母,父母以及孩子同為學生。
家長經常埋怨說:“小時候,孩子喜歡閱讀,一有空就會去看書。但是到了10歲前後就慢慢地轉移了興趣,不再把時間花在閱讀上。”的确,10歲前後正是兒童閱讀的“關鍵期”。國際閱讀素養項目就是将9~10歲的兒童作為閱讀素養的研究對象。他們認為,這個年齡段是孩子閱讀發展的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孩子能學會如何閱讀,并懂得為了學習而閱讀,那麼他們的閱讀習慣就會紮根,變成終身的行為;一旦錯過這個階段,就會陷入閱讀的“消退期”,以前積累的閱讀興趣也會前功盡棄,自然也就無法成為終身的閱讀者和學習者。
人生的黃金閱讀時間在童年時期,要讓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成人愛上閱讀非常困難。抓住了童年閱讀這個關鍵,就解決了一生的閱讀難點,進而打開全民閱讀的大門。
學校在閱讀推廣上發力,建設書香校園,組織活動,至關重要,因為一個人要終身閱讀,一輩子喜歡閱讀,離不開學校教育。今天,我們來談關于書香校園的建設專題。
一個真正充滿書香的學校,是将閱讀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将讀書活動融入學校日常教育教學中。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如何建設書香校園。
一、有豐富的書可讀
調查發現,家中有藏書的孩子,大學畢業的比率比起家中沒有藏書的孩子,多了20%。另外,家中藏書量若超過500冊以上,孩子受教育的時間也平均多出了3.2年。”調查表明家庭的書籍擁有量與孩子的成就存在一定的關系。學校和家長應該鼓勵學生在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買書,并開展閱讀。
要讀好書,是閱讀的重要原則之一。每年不少機構和報紙會開展類似“最佳書籍”“最受歡迎”之類的書籍評選活動,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書。
對學校來說,要遵循學生閱讀和認知的規律,各種類别的書都要有,比如繪本、故事書、科普書、詩歌、偵探小說、童話等等。建議孩子閱讀三種書籍:傳記、曆史和小說。傳記是“優秀靈魂”的重現,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最直接的影響便是他所看到的榜樣以及榜樣裡的故事。也許,孩子無意間讀到的某個人的某句話,就成為了他生命中的“伏筆”,成為人生中頓悟的“拐點”,或者激發夢想的“打火器”。曆史是“人類經驗”的重現,孩子可以從時代興衰和曆史輪回中找到來處,覓到歸處。小說是“生活世界”的重現,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個人世界和生活世界互動的結果,生活世界越豐富,那他的個人世界也就越豐富。
根據學生年齡段特點,虛構類文本和非虛構類文本應有側重而且都應兼顧。以國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和《山東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評估驗收實施辦法》要求,一類标準人均藏書,30冊/人(複本不超過5本)。因而,學校要為學生閱讀提供有書可讀的物質條件。
二、全員參與的閱讀行動
每個人都應該為孩子的閱讀教育負責,包括研究機構、社區、家庭等等,可以通過開展研究、組織活動來營造氛圍,鼓勵孩子閱讀和學習。從學校來說,參與人員也不是隻有學生,而是學生、教師、管理人員、校長和家長的一緻行動,全體參與。一個學校的校長,是辦學思想的領導,是辦學行為的領導,在閱讀這件事上,更需要校長的親力親為和示範引領,這是确保真實地推動學校閱讀是辦學者的辦學路徑之一。一個學校領導應該成為一個走到哪兒将書帶到哪兒的領導;成為一個在談論讀書時很興奮的領導;成為一個願意向學生敞開心扉,交流閱讀心得的領導;成為一個不斷将閱讀中的收獲轉化為辦學行為、促進學校發展的領導。
教師隻有以讀書人的面目示人,才能激發學生熱愛閱讀,培養“讀書人”。如今相當一部分教師缺少閱讀習慣,沒有将閱讀作為安身立命之道,也沒有将閱讀作為專業發展的必要途徑。自然,他們指導學生閱讀的能力捉襟見肘,感召學生閱讀的影響式微。在家庭裡,也是如此,隻有家長酷愛閱讀,有充足的家庭藏書,才會培養出熱愛閱讀的孩子。因而,學校應該引領教師、家長成為學生閱讀的領航者和榜樣。
三、創建浸潤的軟硬閱讀環境
建設書香校園從形式上來說,師生浸潤在書香四溢的環境中,自由地徜徉于學校的書海裡,全身心地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并願意主動、積極地展示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培育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理解力。
從内容上來說,要遵循學生閱讀和認知的規律,各種類别的書都要涉獵,比如繪本、故事書、科普書、詩歌、偵探小說、童話等等。學生隻有在接觸各種不同的材料和文本中,才能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閱讀矩陣,找到專屬于自己的“閱讀領地”。這還不夠,學生還要有機會閱讀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名著和經典,隻有在人類的“思想和精神密林”探幽尋寶,他們才能不斷地真正地實現精神成長。
值得關注的是,校園裡的任何一個關于閱讀的行為或者措施都不是小事,常常會對學生是否喜歡上閱讀産生巨大的影響。校園的閱讀文化建設需要考慮人、物和事三個要素。隻有當這三者發揮聯動共振效應時,閱讀才會發生連鎖反應,閱讀意識慢慢“破門而入”,閱讀習慣從此“如影相随”,閱讀興趣“自然而生”。
要讓閱讀的标識随處可見,無論是教室的公告欄,還是學校走廊,甚至學校不起眼的角度,都可以張貼關于閱讀的提示或者名言。有時可以巧妙地設計或者嵌入,如将學校的鐘設計成書的模樣,将走廊兩壁設計成書架等等。如此,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閱讀的教育和感召,時間一久,會把閱讀當作自然而然的事。
在校園裡,學生還應該能處處接觸到書籍。他們在校園裡能看到書的地方,不是隻有圖書館,而是學校的任何地方,如學校大廳一角、實驗室、食堂和花園等。書的類型可以與所在地方的功能匹配,如實驗室裡放些科普小說或者科技雜志,在食堂裡布置關于食物的書籍。這樣還會讓學生深信:這個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但背後卻是知識的支持。校長和老師不要擔心書籍會遺失或被破壞,有人看書總比這些書被“束之高閣”積灰塵強得多。
如果說圖書館是學校的“精神聖殿”的話,那在每個教室也可以建設一個“精神聖殿”:班級圖書角。老師可以與孩子一起設計班級圖書角,包括圖書角的标識、書籍的擺放等。老師還可以鼓勵孩子把家裡的書帶來,與大家一起分享,每隔一個階段,可以調整一些書,使大家經常有新的書可以看。
三、有利于學生閱讀的圖書分類
有利于學生閱讀的學生分類是非常重要的。學校要重視圖書分類,但不要局限于一種圖書分類。圖書分類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學校圖書館通常會按照标準分門别類地将書放在相應的書架上,但也可以嘗試個性化的分類辦法,如按照年齡、年級,學生可以盡快找到适合他們的書籍;還可以按照作者、主題、年份等将所有的書放在一起,學生在開展主題閱讀和研究時能很快找到所需要的書。将新書放在最起眼的地方也是一種方法。每個學生都願意找他們感興趣的書籍來看。但是人的心理習慣是對新鮮的事物懷有好奇心,所以可以定期替換掉那些破舊的、書角折起的書;經常整理圖書館的書籍,拿走沒有人看的書;将最新出版的書陳列出來,或者布置新書介紹櫥窗、版面,将市場上最新出版的書介紹給學生。
四、組織閱讀交流和分享
閱讀需要交流和分享,可以在全校、全年級或者全班組織學生一起閱讀。共讀一本書會将所有閱讀的人聯系在一起,建立情感的聯結。大家共讀一本書,有益于組織閱讀交流活動,學生會驚訝地發現對同一個文本,每個人的理解會不一樣,這樣會有助于學生同理心的培養。大家提出不同的觀點,思想交鋒,觀點碰撞,也會帶給學生新的收獲。
全校開展主題式閱讀也是不錯的方法。學校根據學生的情況、特點和愛好及教育需要,設定主題,組織系列閱讀,如野生動物類、人文景觀類、童年類、植物類等等。主題式閱讀針對某一門類引領學生一起深入研究,幫助他們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或者積累某一方面比較豐富的知識,形成比較深刻的認識。
舉個例子,“哈利·波特”系列一直受到學生的喜愛,由于是叢書,非常适合主題閱讀。學校可以圍繞哈利·波特的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豐富活動,如根據書中詞彙設計字謎,設計迷你書,完成人物網絡圖,進行故事劇本表演;在“哈利·波特日”,學生還可以穿着自己喜歡的人物的服裝,拿着道具在校園裡遊行等。學生為了參加這些活動,事先一定會認真地閱讀這些書籍,閱讀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會大大增強。
學校還可以組織讀書交流活動,如好書交流會、故事分享會等,要求學生談論自己所閱讀的書籍。交流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效能感和成就感,并通過交流和分享促進理解。互相提問和交流,是檢驗閱讀效果最直接的方法。書籍推薦和介紹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将最新閱讀的書籍介紹給他人。簡單的方式就是制作一塊“分享我所閱讀書籍”的公告欄,學生将自己所讀書的書名、作者和特點寫在上面。
建立網絡或現實師生閱讀交流空間,可以是自己的閱讀分享,也可以是是對其他人的分享評論。教師鼓勵學生定期浏覽閱讀空間或者交流空間,如寫一篇書評,分享在網上或展示空間,然後看看其他讀者的反應,他們的評論和觀點常常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提高學生的思辨力。
五、持之以恒的閱讀小舉動
小舉動卻有大意義。有時小舉動會帶來大收獲。剛開始上課時,教室裡總會有點吵鬧。老師可以通過談論閱讀或者組織語言活動,讓學生安靜下來,如分享閱讀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說出一件最令人驚訝的事情,講一個笑話,朗讀一首古詩詞,分享一個典故等等,盡管這樣的閱讀行為微小,卻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無所不在,收獲快樂和收獲知識總是那麼簡單。
朗讀是一件美妙的事,是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狀态的好方法。因為朗讀時的聲音、表情和神态等,使得文本内容更立體、多元和豐富,也會帶給聽衆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在每天一大早,晨會、上課一開始等時間,都可以安排朗讀,将學生帶到閱讀的美妙世界。
對于學生的閱讀激勵,學校和老師可以為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在完成一定的閱讀量或者達到一定閱讀能力後給予各種形式的精神和物質獎勵。獎勵的形式有閱讀銀行積分、各種級别的勳章、閱讀“海拔”高度達标、閱讀馬拉松等等。學生們會不斷超越目标,堅持閱讀,這樣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六、打開學校大門
邀請作家或者圖書作者到學校來交流,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與他們面對面地交流是非常令人激動的事。聽聽一本書寫作的故事,了解作家的寫作經曆和成長故事,這些會帶給學生閱讀的親切感,而且有助于他們對書的理解。除了面對面交流,還可以給作者寫信,告訴他們閱讀過程中的快樂、痛苦及困惑等,從而在讀者和作者之間建立聯系。
邀請社區人士到學校參加交流活動一定會讓學生很興奮。警察可以朗讀有關偵探的書籍,運動員可以朗讀有關體育的書籍和體育人士的傳記,科技人士可以朗讀科普文章等等。行業人士朗讀或講述他們的故事,會讓學生産生更深刻的印象。而且,行業人士會結合他們的工作談閱讀體會,會将文本内容與真實世界聯系得更加密切,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學校和家長應該鼓勵學生在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買書,并開展閱讀。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和學生在校園裡擺書攤,開展書籍交流、流動、交換和展覽等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如果有書可以展示、交流,會有一種自豪感。交換書籍,會使書流動起來,讓更多的學生能夠讀到更多的書。
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要讀好書,是閱讀的重要原則之一。學校也可以組織全校師生開展年度最佳書籍推薦活動,先讓大家把自己閱讀過的、喜歡的,或者認為最佳的書介紹出來,列出候選清單,并組織大家評選。學校還可以舉行年度最佳書籍新聞發布會,讓推薦者上台介紹書的内容。次年學校組織師生閱讀那些最佳書籍,這樣閱讀活動質量會更高,更加符合老師和學生的興趣。
高質量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必然會産生形式多樣的閱讀衍生品,也就是閱讀成果。這些閱讀成果包括讀後感、閱讀報告單、閱讀推介單、故事人物圖像、故事情節時間圖、迷你書、讀後感、劇本、人物服裝制作,等等。學校決不能忽略這些閱讀成果的教育價值和作用,應将它們貼在學校和教室的牆上,展示出來。
當學生在校園裡看到他們的閱讀成果時,他們的閱讀興趣和熱情會高漲起來。與此同時,閱讀他人的閱讀成果本身也是閱讀的一個方式,是提高閱讀效果的有效方式。
八、有效的閱讀教育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老師是學生成長中重要的專業引領者,學校教育中教師行為至關重要,對培養真正的閱讀者學生同樣如此。因此,老師必須胸有成竹。正确做法是:
1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老師在孩子閱讀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應該是:抓住孩子的興趣點,适當地引導,将孩子的視線引向更廣闊的閱讀世界。給孩子推薦各式各樣的圖書,鼓勵孩子廣泛涉獵,就像一個人吃飯一樣,肉、蛋、奶、蔬菜、水果,什麼都要吃,營養均衡。
在孩子閱讀時,家長和老師需要清楚地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個方面,呵護這種興趣和愛好,并鼓勵他慢慢拓展閱讀的範圍,在深度和廣度上更進一步。家長和老師是孩子閱讀興趣的守護者和擺渡人。
2培養閱讀的“效能感”,激發孩子的閱讀“心流”。
3重視閱讀的輸出。
在輸出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的作用必不可少,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與孩子進行交流,探讨故事中的人物、情節、結構、情感等元素,交流為何喜歡這本書,喜歡哪個角色或者哪段描寫等,諸如此類的話題。老師也可以嘗試着鼓勵孩子做些筆記或者摘要。在閱讀的過程中産生的感想或聯想,發現書中寫得好的地方,都應該鼓勵孩子記下來,認真琢磨。記筆記或摘要的過程其實就是思考、選擇和分析的過程,最後這些筆記或摘要融會貫通,就會變成閱讀者自己的東西。
老師還可以鼓勵孩子用多種方式表達對故事或文本的理解。比如設計一些圖文并茂、體現文本主要特征的讀書報告,讓閱讀者完成;比如讀書交流,組織孩子在閱讀後,以報告會、繪本展示、故事概要等方式與别人分享他的理解和收獲。角色扮演、課本劇、故事續寫、故事改寫等都是閱讀輸出的形式。這樣的輸出對于閱讀興趣的培養、信息處理能力的提升、閱讀量的積累都是十分重要的。
4有效的閱讀評價。
真正的閱讀評價,不是一張試卷。要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三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是學生在閱讀評價中的地位,課堂教學的主體應從教師轉為學生,從文本轉為學生。閱讀評價的出發點是學生,而不是命題者的意圖。第二個轉變從單一性評價走向多元性評價,不局限于“字詞的考核”“根據文本内容填空”“閱讀理解題”等文字輸出型,還要對學生的閱讀思維、習慣和方法,以及與他人的合作能力等諸多方面開展評估。在形式上表現為閱讀過程的評價、形式多樣的輸出活動、讀寫結合活動等等,體現學生閱讀視角下的情意發展、個性發展和習慣培養。第三個轉變是強調評價的過程性,将平時課堂上學生的閱讀表現也作為閱讀能力評估的重要内容。
閱讀評價不僅僅有甄别性和選拔性,還有增值性和發展性。通過評估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現,并針對學生閱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問題,教師提供相應的個别化指導和幫助,使得學生能在閱讀現場及時改進。
5靈活豐富的讀書方法。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泛讀和精讀這兩個方面必不可少。泛讀勝在閱讀量上,學生每天堅持,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閱讀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精讀貴在思維,深耕文本,學會分析、評價、綜合和鑒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極為重要。
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洞察力,使學生從紛繁複雜的人生和社會現象中撥開迷霧,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獲取定力和洞見。
開展多樣的主題式閱讀。如“冬日系”閱讀,行走式閱讀,連接傳統和現代的閱讀,分級閱讀,和影視結合的跨界閱讀,閱讀課堂中朗讀的“吸睛時刻”,善于用筆的閱讀——圈畫、批注與寫作,創意閱讀,快樂閱讀分享,跨學科閱讀等。
6提高教師閱讀指導能力。幫學生克服閱讀障礙,培養閱讀者自我對症下藥的能力。
7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閱讀思維和閱讀策略,聚焦閱讀的核心策略。
國外關于閱讀策略有以下表述:如要求一年級學生“通過歸納、自檢、讨論、推斷、預測等閱讀策略來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力;對二年級學生則增加了自我提問閱讀策略,對三、四年級學生要求‘區分文章的主要觀點’和‘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聯’”,對每個年級的要求逐步增多。具體表現有近20種,如理解主要觀點、确定重要細節、組織細節、生成序列、預覽、識别主題句、确定寫作意圖、确定起因與結果等等。不過最主要的是六種閱讀精加工策略,分别是聯想、可視化(想象)、提問、推理、确定重點、綜合,讓閱讀者通過建立文本和先驗知識之間的連接來建構意義。
當然,閱讀策略教學,本身也是需要策略的,需要老師有針對性對學生培養。
書香校園建設,是天天,而不是一天。培養真正的閱讀者首先是學校的責任。要提升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閱讀的核心作用不可忽視。讓全民閱讀成為可能,要構建重視閱讀的共同體,學校和教師責無旁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