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曆史久遠、
唯一使用至今的古典文字,
即便從殷商甲骨文算起,
三千多年來漢字沒有中斷過使用。
每一個來源古老的
漢字本身都蘊含着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
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
多語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國家,
其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居于主體地位。
推廣普及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我國的基本語言政策,
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性事業,
是語言文字事業的核心任務。
.
十年間,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從70%提高到80.72%,
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
文盲率下降至2.67%。
.
截至2021年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旅遊組織等
10個聯合國下屬專門機構将中文作為官方語言,
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
76個國家将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正在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人數超2500萬,
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外國人人數近2億。
.
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
将每年的農曆節氣谷雨定為“聯合國中文日”,
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颉造字的貢獻。
.
今天,如此多的年輕人
談漢字、愛漢字、設計漢字,
是國家富強、民族複興的表現,
再次印證了
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
數千年來,
漢字形體甲、金、篆、隸遞代更叠,
異體、俗體競相紛呈,
但其構形卻未曾發生大的裂變,
總是在一脈相承中維系着漢字發展的穩定性。
就拿漢字個體來說,
盡管起源時間各不相同,
但每個漢字都有各自的演變發展曆史。
日常漢字書寫中,
一些字極易寫錯,如将“肺”右邊誤寫成“市”。
.
“肺”字右邊的“巿”金文即作“巿”,
是象形字,指蔽膝,
即古代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種服飾,
與“市”字甲骨文、
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形體差異較大。
在現行規範漢字中,
“巿”充當着“肺”字聲符,
日常書寫時因與“市”字形近而常誤書作“市”。
.
從有文獻明确記載的“書同文”開始,
到今天的漢字規範,正字運動
一直貫穿中華民族的整個發展曆史,
漢字發展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漢字規範史。
.
曆史上每當漢字混亂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時,
就必定迎來一次大規模的文字規範運動,
将漢字的發展方向調校到正确的軌道上來。
而每次漢字回歸規範的時期,
也往往伴随着文化的大繁榮。
例如,戰國時期漢字大亂之後,
秦始皇不得不進行“書同文”,
不然秦朝的政令就無法順利頒行全國。
.
新石器晚期到夏代,
是從早期刻畫符号到漢字體系形成的階段。
新石器晚期各文化區系中
刻畫符号的創制是漢字形成的源頭。
經過文字發生機制的建構、
文字符号創制方法的摸索和路徑的選擇,
到夏代已從原始文字
發展到成體系的早期漢字階段。
.
從殷商到秦代是古文字階段。
殷商甲骨文
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成熟文字符号體系,
象形、指事、會意、
形聲等基本構形方式都已發展齊備,
符号書寫建立了較為嚴格的規則,
文字使用中同音假借現象十分突出,
甲骨文已完全具備記錄語言的功能。
.
之後随着印刷術的不斷發展,
産生了新的印刷體——宋體,
此後漢字體系的基本格局趨于穩定。
.
翻閱字典可知,亳[bó],
是中國最古老的漢字之一,
也是一座城市的專屬字,特指安徽亳州。
按照個體拆分,
甲骨文中的“亳”字頂部,
是一個“人”字頭,其實就是“宀”,
體現的是定居的意思,
人字其下是“口”,則代表倉禀,
也就是“貯存”“富足”之意。
下面是一個小麥麥穗的象形,
引申為豐收的糧食。
所以,從亳字演變中可以看出,
TA是從亳州的人文優勢和小麥起源中演化而來的。
認識“亳”字,通過一個古老的漢字,
讀懂了一座城——“亳州”,
愛上了一瓶酒——古井貢酒。
.
“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是血脈。”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
漢字作為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文字符号系統,
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廣泛的影響力。
教育部出台的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低年級,認識常用漢字,
學習獨立識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小學高年級,則要熟練書寫正楷字,
理解漢字的文化含義,體會漢字優美的結構藝術。
初中階段,要臨摹名家書法,
體會書法的美感與意境。
少一些速成課,多一些慢功夫,
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明的滋養。
在新時代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的曆史征程中,
漢字的命運與前途
更是與祖國的發展壯大息息相關、休戚與共。
陪我的國一起逆襲,
厲 害 了,我 的 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