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期,東莞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鎮街文化巡禮”活動,邀請媒體走進東莞各個鎮街,圍繞曆史文化、紅色文化、改革開放文化、潮流文化、體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系統梳理各鎮街過去五年文化工作亮點和主要成效,讓鎮街“文化這五年”發展曆程清晰呈現,助力文化強市建設。
沒去過望牛墩,便不算真正了解東莞的水鄉曆史文化。
位于東江下遊的望牛墩河網交錯,遍布着大小不一的土洲,以“水鄉”之名孕育着獨特的本土文化。這裡有東莞地道的七夕乞巧節,萦繞着東莞人對智慧、靈巧和美滿幸福生活的向往;這裡有水鄉公園城市會客廳的“核心書房”,傳承和弘揚着嶺南的水鄉文化,書寫着一座城、幾代人的“水的記憶”……
望牛墩名字的由來有兩個廣為流傳的版本——一是放牛人為看守水邊的牛群站上的高起土墩;二是被追趕的牛郎躲藏的土墩。特别之處在于,這也正好是望牛墩經久不衰的文化代表。如今,這些文化正在望牛墩不斷演化,成為東莞獨樹一幟、不可忽視的“水鄉文化”。
從制作“貢案傳奇”到打造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七夕貢案’是我們望牛墩乞巧節習俗的精髓所在,制作貢案的靈感主要是來源于生活。”今年75歲的陳傑芳,從事“七夕貢案”制作傳承工作至今已經有40多年了。可以說,她大半輩子都在和貢案打交道,一個個“貢案傳奇”在她的一雙巧手下一次次出現。2008年3月,她被廣東省文化廳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乞巧節”代表性傳承人。
用幹蒜衣制作荷花、用蚬殼制作菠蘿、用谷粒、米粒制作菊花……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在陳傑芳手下宛如受到“魔法”一般,成為一個個精美的“七夕貢案”,寄托着望牛墩人祈求智慧、靈巧和美滿幸福生活的心願。
自古以來,望牛墩就有七夕乞巧節“擺貢案、賞貢案、拜七姐”的習俗。2007年,“乞巧節”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2010年,望牛墩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稱号。
每年望牛墩七夕文化系列活動是發揮“中國乞巧文化之鄉”品牌效應作用的重頭戲。從2004年至今,望牛墩每一至兩年舉辦一屆大型七夕風情文化系列活動,至今已舉辦17屆。
在望牛墩,推進“中國乞巧文化之鄉”建設是文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這個傳承百年的民俗活動也在悄然改變。
為做好七夕乞巧文化的靜态保護,望牛墩編寫印制了《望溪乞巧》《東莞·望牛墩——嶺南魅力水鄉》兩本宣傳圖冊,詳細介紹乞巧文化溯源、内涵、傳承、匠人等方面信息,介紹乞巧節的主要表現載體——七夕貢案的制作技藝。另外,為培育好工匠藝人團隊,望牛墩正在為七夕貢案制作藝人黃建文申請東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七夕乞巧文化的推廣是呈線上線下進行的。望牛墩創新線上服務形式,結合新媒體平台,在“幸福望牛墩”“文化望牛墩”微信公衆平台上制作播放七夕相關小視頻;邀請省級非遺乞巧節傳承人到東莞市非遺展館非遺課堂直播七夕貢案教學展示;開展線上七夕習俗直播活動、七夕詩詞書法展、七夕民俗攝影展等,全方位推介望牛墩“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線下,望牛墩每年邀請省級非遺乞巧節傳承人陳傑芳舉辦“七夕貢案手工藝制作體驗活動”,讓市民親身體驗簡單貢案作品的制作過程;配合市非遺中心定期到市文化館、各鎮中小學開展七夕貢案教學展示活動,向學生傳授“七夕貢案”有關技藝制作技術,年均授課約15期;與各學校合作,開展“乞巧文化進校園”活動等。
民俗學者、東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望牛墩分會會長唐偉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望牛墩人,我希望能為望牛墩七夕文化藝術的植根與傳播共享力量,比如在七夕的時候,舉辦關于七夕主題的篆刻活動,也計劃開展東莞書法名家七夕主題書法邀請展等主題活動,通過團結本土文化精英的力量,完成一些突顯東莞和望牛墩本土文化主題的創作。”
同時,望牛墩鎮表示,接下來将精心策劃舉辦“乞巧節”品牌活動,持續推進“非遺文化進校園”,加強七夕貢案制作公益培訓,不斷挖掘乞巧文化内涵,培養中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培育“七夕貢案”制作隊伍,延續傳承乞巧手藝,将乞巧文化深深融入人民群衆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從“核心書房”建設到鎮村“文化圈”形成
踏着磚紅色的石闆,沿着一排排灰磚砌成的牆壁,便走進了望牛墩水鄉記憶館内,恍惚之間還以為步入了一戶水鄉的老房屋之中。
建于望牛墩水鄉公園内的水鄉記憶館,是以水鄉記憶為主題,以記錄望牛墩嶺南水鄉獨特文化魅力、特色民俗風情,傳承和弘揚嶺南水鄉文化的代表性窗口。水鄉記憶館圍繞望牛墩鎮特色的七夕文化、龍舟文化、水鄉文化等,分設“浪漫七夕”“龍舟盛會”“望溪記憶”三大主題展示區,自2014年8月對外開放以來,便成了望牛墩水鄉公園城市會客廳的“核心書房”,也成為遊人賓客體驗和解讀東莞水鄉曆史文化的必到之處。
2017年,水鄉記憶館成功入選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成為望牛墩鎮保護、傳承、發展和弘揚特色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目前,鎮文化服務中心不定期組織未成年人前往參觀學習,開展七夕手工藝制作DIY培訓活動、書畫培訓班等公益活動,發揮水鄉記憶館教人育人的文化職能。
水鄉記憶館的免費開放,是望牛墩近年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高的一個縮影。近年間,圖書館、水鄉記憶館等場館實行免費開放,開展了一系列群衆性文化活動;望牛墩通過比賽、展演等形式,撬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活動;大力開展全民藝術普及行動計劃,免費為市民提供各類培訓、演出、電影放映活動,每年舉辦各類系列活動,受惠群衆約6萬人次。
五年來,望牛墩還積極推進全鎮域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目前,全鎮21個村均建設有文體廣場(公園)、電子閱覽室、圖書室、室内文體活動室、燈光籃球場、室外健身路徑等文體設施,于2018年實現了全鎮各村村級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目前全鎮公共文化設施占地面積已達38萬多平方米(含室外),初步形成了城鎮“十分鐘文化圈”和村“五裡文化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此外,望牛墩還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傳承。一方面,望牛墩加強5處不可移動文物(譚氏小宗祠、敬山家塾、恒慎陳公祠、福安吳氏宗祠、下漕莫氏宗祠)巡查保護力度,安排專職人員組成巡查小組,每月到各文物保護點開展了次文物安全巡查。2021年,恒慎陳公祠被列入東莞市文件保護單位;另一方面,望牛墩完善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機制,認真開展非遺資源普查,建立完整的非遺檔案資料,加大非遺培訓力度,開展了非遺文化進校園、貢案制作DIY等活動。
【記者】馬新傑
【作者】 馬新傑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