趷(gè)
我們的童年生活裡有一種單腿跳躍的遊戲:先在泥地上畫一塊四五尺寬、一丈多長的框框,再在框框内畫幾條橫向的線分成四五個“房間”。然後,我們便輪流在框框的一端外放一塊瓦片,縮起一條腿,用另一隻腳踢着瓦片前進,如果腳或瓦片碰線就算犯規,便讓下一位來踢。如果有人順利地踢過框框的另一端,他就可以從框框裡的第一條線往前推進,以此類推,誰先踢完框框内的最後一條線,誰就率先占有了所有“房間”。這個遊戲比的是身體的耐力、腳上的靈活性,我恐怕未曾有過占房的記錄,我隻記得有些小女孩邊跳邊唱,她們的腳尖若有魔法,或推,或撥,或挑,總會讓瓦片穩穩落在“房間”内,一次頭就能越過全部的“房間”。這種單腿跳躍的遊戲有一個形象的名字:ge(入聲)房子。
網絡圖片:小時候經常玩的遊戲
興化方言裡,單腿跳躍謂之“ge(入聲)”。這個字怎麼寫?前些年我在研究興化方言時,就一直想尋找答案,最終未能如願,但我總認為這個字肯定是有的,理由很簡單,我們的古人造字時是不怕麻煩的。比如說,我們吃的水菱,古人就分開來取名的,兩角的叫菱,四角的叫芰;再比如說,我們現在說的胡子,古人分得也清楚,兩頰上的長須謂之髯,口上之須謂之髭,下巴上的胡子謂之須。關于兩條腿的動作,古人已經造出了諸如跑、蹦、跳、走、踩等字,難道會忘了常見又常見的單腿跳躍?
最近,無意間看到一本《廣州話詞典》,見到一個字“趷”,其解釋是“跛”,讀音也是“ge”。廣州有一種單腿跳躍的兒童遊戲,就叫“趷跛跛”。這個“趷”字,顯然就是指興化話裡的單腿跳躍。
但是,從《爾雅》到《康熙字典》,我國古代的種種字書、辭典,均沒有收錄這個字。我感到遺憾,但并不覺得奇怪,因為古人的搜索條件有限,他們根本不可能網羅所有曾經出現過的漢字。高興的是,我在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查到了這個字。《中華字海》不僅收錄了古今漢語字書、辭典中的全部漢字,還收錄了佛經難字、敦煌俗字、各地的方言用字,也收錄了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通行的漢字,是迄今為止收錄漢子最多的大型字書。此書共收錄漢字85568個,比《康熙字典》多出38533個。《中華字海》給“趷”的注音是“ke(平聲)”,倒是很接近“ge”的。興化人對一件事有疑問時會問一句:“可是的?”那個“ke”不就說成“ge”?後來我又得知,興化有些地方稱單腿跳躍就是“ke(平聲)”。
《中華字海》把“趷”字解釋為聲音之貌,即謂之為拟聲詞:趷蹬蹬,器物撞擊聲。例句出自《西遊記》第二十回:“猛然一陣狼蟲過,吓得人心趷蹬蹬驚。”我的感覺是,《中華字海》恐怕有失全面。拟聲詞大多數是口旁,古人大概也犯不着造一個足旁的字表示聲音。“趷”無疑是個形聲字,它的原始意思應該與“足”有關。你看,右邊的那個“乞”字像不像縮起的一條腿?好在,網上對“趷”字的解釋已增加了“單腿跳”這個義項,不信,你可以去查查。
來源:人文泰州公衆号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