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6:49:12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明朝,程朱理學盛行,占據統治地位,禁锢了人們的思想。明朝中期,一位哲學家橫空出世,他高舉心學的旗幟,反對程朱理學,引領了時代的潮流。此人便是一代奇人王陽明,他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文能教育天下英才,武能平等甯王叛亂,可謂文武雙全。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四句教是陽明心學主旨)1

王陽明晚年用四句話總結了自己的心學理論,也就是有名的“陽明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

四句教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第一句就在他弟子中間引起了不小的争議。曆史上發生過這麼一個故事:

嘉靖六年(1527)五月,朝廷命王守仁以原官兼任都察院左都禦史,前往廣西征讨思恩、田州之亂。臨行前夕,王陽明的弟子王畿和錢德洪産生了一場辯論。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四句教是陽明心學主旨)2

王畿是個比較激進的人,他說,老師的四句教可能說得不徹底,因為一切都是從心之體來的,既然心之體無善無惡,那麼意之動也應該無善無惡,良知也應該無善無惡,格物也應該無善無惡,也就是說一切都無善無惡

而錢德洪卻是個老實人,他說,老師這麼說肯定是對的,心體本來沒有善惡,但是被私欲所沾染,心體也就有了善惡,正要用格物緻知的功夫讓心體回複到無善無惡的境界。

畿曰:“先生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話頭。”德洪曰:“何如?”畿曰:“心體既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知亦是無善無惡,物亦是無善無惡。若說意有善有惡,畢竟心亦未是無善無惡。”德洪曰:“心體原來無善無惡,今習染既久,覺心體上見有善惡在,為善去惡,正是複那本體功夫。若見得本體如此,隻說無功夫可用,恐隻是見耳。”(《王陽明年譜》)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四句教是陽明心學主旨)3

由于兩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便相約第二天去請教老師。第二天,弟子們在天泉橋畔為老師踐行,王畿與錢德洪趁此機會說出了自己的疑問。王陽明說,我就等着你們來問我呢。你們倆都偏于一端了,要相互學習才能互補。

錢德洪說心體沾染了私欲,就有了善惡,這是不對的。心體就像是太虛,雖然太虛中有日月星辰等一切事物,但太虛是無形的,不會被這些東西障蔽。所以錢德洪要學習王畿對本體的領悟。

王畿說心體無善無惡,所以意、知、物都無善無惡,這個見解雖然正确,但是隻能自己修行,不能用來指引别人。因為這四句是說跟最聰明的上根之人聽的,哪怕顔回在世都不敢說自己是上根之人。其實王陽明是在委婉批評王畿,連顔回都不敢說自己是上根人,那你王畿這一套準備說給誰聽呢?所以王畿要學習錢德洪的修行功夫。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四句教是陽明心學主旨)4

王陽明最後說道,你們兩個人的見解合到一起就沒毛病了,無論是用來教導什麼人都可以。你們以後可不能再亂改我的四句教了。

汝中(王畿字汝中)之見,是我這裡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裡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體各有未盡。(《傳習錄》)

說完這段話,王陽明就啟程了,并死在了行軍途中。因此王陽明的這段話是他留給弟子們的最終教誨,而這個故事被稱為“天泉證道”。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四句教是陽明心學主旨)5

那麼四句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王畿與錢德洪又為何會産生争執?且聽居士我細細道來:

一、無善無惡心之體

王陽明說:“心即理”,心之本體是判斷善惡的标準,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符合本心的就是善,不符合本心的就是惡。所以做聖人的道理不必去向外尋找,隻要反過來向自己的内心去尋求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呢?其實,正因為心之本體是判斷善惡的标準,所以才說它無善無惡。比如:法律是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合法還是非法的标準,那麼法律本身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呢?我們當然不能說法律是非法的,可我們好像也不能說法律是合法的啊。心之本體也是如此,我們既不能說它是善的,也不能說它是惡的,隻能說它無善無惡。

當然王陽明有時候也說心之本體至善無惡,因為如果我們依照本心去心事,所作所為都是善的,所以心之本體是至善的。“無善無惡”與“至善無惡”并不矛盾,隻是強調了不同的方面,這正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四句教是陽明心學主旨)6

二、有善有惡意之動

雖然心之本體無善無惡,或者說至善無惡,但是我們的意念發動時卻既有善念又有惡念。而這正是王畿所質疑的地方,他認為既然心之本體是至善的了,那麼我們産生的意念也應該和心體一樣至善才對。所以王陽明認為王畿的說法隻适合那些上根人,因為上根人一旦領悟到心之本體,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無不符合心之本體,至善無惡。

但是99.99999%以上的人都做不到這樣,因為他們的心中有私欲、雜念。那些出自本心的念頭是善的,而那些出自私欲的念頭是惡的,所以人的意念一動,就有善念、惡念之分。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四句教是陽明心學主旨)7

三、知善知惡是良知

人的心體是判别善惡的标準,所以人的意念一動,心體便知道是善念還是惡念。這種覺知能力就是良知,是每個人都有的。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哪怕是大奸大惡之人也都有這種良知,隻是他們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所以無法真切的知善知惡。就像一面鏡子,本可以清楚地映照出一切事物,然而鏡子上逐漸沾滿灰塵,昏暗不堪,就看不清楚了,隻能照出一個模模糊糊的影子。但鏡子還是那面鏡子,鏡子本身還是明亮的,隻是被灰塵遮住了而已。

那些大奸大惡之人,并非不知道善惡,隻是他們會為自己掩飾,以求心安而已。比如你要問一個慣偷他為什麼偷東西,也許他會說是生活所迫,但他絕對不會說是喜歡偷東西。因為他也知道偷東西是一種惡行,所以要為自己掩飾,最後連自己都相信了。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四句教是陽明心學主旨)8

四、為善去惡是格物

既然人人都有知善知惡的良知,所以修行的方式就很簡單了:踐行那些善的念頭(為善),消除那些惡的念頭(去惡)。王陽明說,這種為善去惡的功夫就是格物。

為什麼說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呢?首先要理解陽明心學中“物”這一概念的含義。

王陽明說的物,不是指客觀事物,而是指意識的對象,也就是說你想到什麼事情,那件事情就是物。你想到孝順父親,“孝順父親”就是一物,你想到“友愛兄弟”,友愛兄弟就是一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傳習錄》)

王陽明将“格”解釋為“正”,格物就是正物,也就是讓自己想到的每一“物”符合自己的良知。所以要把那些符合良知的念頭付諸實踐,即“為善”,将那些不符合良知的念頭扼殺在萌芽中,即“去惡”。

久而久之,你的惡念會越來越少,心地越來越光明,就像心中的鏡子,雖然沾滿了灰塵,但是越擦越亮。最後,人心中的私欲全部被去除了,人的本心也就恢複了徹底的光明。

所以王陽明在臨終時隻留下一句話:此心光明,亦複何言。這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是對自己此刻心境的描述。此時的王陽明,心中良知已是完全光明,完全沒有一絲私欲遮蔽了。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四句教是陽明心學主旨)9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四句教是陽明心學主旨)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