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思憂患而自省知不足而前行

思憂患而自省知不足而前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1 04:00:45

潘朝晖/文

《道德經》第四十章很短小,但被認為闡述了老子的主要論點之一:反者道之動。

思憂患而自省知不足而前行(思考初讀反者道之動)1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認為:“反者道之動,這是老子哲學的主要論點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釋《易經》的主要論點之一。這個理論還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中庸之道儒家贊成,道家也一樣贊成。'毋太過'曆來是兩家的格言,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南懷瑾在《老子他說》中說:"在上經開始的前兩章,說了‘有無相生‘、‘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兩句話,後世的人,拼命在上面作注解說道理。其實隻用這一段來注解,不就清楚了嗎?這叫做以經注經,不需要我們再去加上自己的意見,它本身就已經注解得很明白了。”

專家們大多認為,老子“反者道之動”對中國哲學中辯證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啟迪了《易傳》、《淮南子》等書作者和韓非、揚雄、張載、程頤、王夫之等人的辯證法思想,是對“物極必反”思想的通俗表述

細細琢磨專家的觀點,他們實際上是将“反”理解為“相反”、“反轉”。

我曾經對“道可道非恒道”做過個人解讀:

道路上會有很多岔路口,在每個岔路口可以做出不同選擇,選擇不同的前進方向就會改變後續的路線,所以行進道路并非恒定不變的。推而廣之:事物的發展軌迹會因為過程中的每一次選擇而改變,看起來就象随機發生的、不可預測的一一道的“可選擇性"産生了道的“不确定性”。但老子又認為“道法自然”,“自然"意為“本身就是這樣”,是已經“确定”的,所以道的“不确定性”隻是假象,其實質是“确定性”的,過程中的任何“選擇”都是事物的“自然”。(這裡要好好體會一一選擇看似随機發生,是不确定的,但其實是早已注定要這樣發生的,是确定的)

思憂患而自省知不足而前行(思考初讀反者道之動)2

言歸正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到底應該怎麼理解?

個人認為:

世上之人大體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循規蹈矩者,一類是離經叛道者。

循規蹈矩者占絕大多數,他們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通常是“弱者”,“求穩”,往往選擇既定的、已有的、現成的路來走,這就是“弱者道之用”一一利用現成之道。

離經叛道者是極少數,他們勇于冒險,敢于創新,通常是“強者”,強者也往往是反抗者,“求變”,會摒棄舊路、開辟新路,這就是“反者道之動”一一不走尋常路,另辟蹊徑(即“無生有”),增加了道路,豐富了路網。

反,應理解成“反對”、“反抗”、“違反”。反者,是不循規蹈矩,是不因循守舊,是不固步自封,是甘于冒險,是敢于創新,是勇于開拓。弱者是“用道”,反者是“動道”一一沒有反者就沒有道的豐富和發展。

将“反者道之動”理解成與“中庸”和“物極必反”相關顯然是不合适的。在社會治理上,儒家實際上是“求穩”,希望通過固化人的思維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的穩定;道家實際上是“求變”,希望通過解除人的束縛和制約,給人“變”的機會和權利。道與儒的思想在本質上是矛盾對立的。

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鼓勵“走自己的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正是“反者道之動”所要表達的思想。如果隻有“弱者”,"道"永遠是那個“道”,一成不變;而有了“反者”,“道”會越來越密集,“道”才能得以豐富發展。

一個完美的社會構成就是占大多數的“弱者” 占少數的“反者”。“弱者道之用”奠定了社會的穩定基石,“反者道之動”保證了社會的發展動力。全是“弱者”的社會将死水一潭難以發展,“反者”多了的社會則動蕩多變難以穩定。所以,如何将“求變”之道與“求穩”之儒完美相結合,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人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

思憂患而自省知不足而前行(思考初讀反者道之動)3

總之,要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種場景:所有的人都在道上走着,大多數人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着現有的路向前行進,但總有少數人脫離了現有的路,有的跋山涉水另辟蹊徑,有的披荊斬棘尋找捷徑,最終這些新路也成為了道的組成部分,增加了道的數量,豐富了道的選擇。

“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與開篇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有(有名)”是講人為制定的規則(條條框框),天地之始是不存在這些條條框框的,後來人類(即“萬物之母”)制定了越來越多的規則(這就是“有生于無”),最後萬物都在按這些規則存在運轉着(這就是“萬物生于有”)。重點是理解這個“有”一一“有”是規則。

這是今天閑扯

(圖片均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