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後事在農村依然盛行,為了體現風光,人們就會格外注意細節,一些很細緻的習俗,人們也會盡可能落實到位。
今天要和大家讨論的,則是出靈儀式!
所謂出靈,就是老人去世後,在出殡當天需要做的一個儀式。
邀請敲鑼打鼓的喪葬樂隊們上街遊村,前面靈車拉着棺材,後面的車子拉着紙馬、紙車、紙人等紙貨。
家屬随行,一路把老人的遺體護送到提前挖好的墳地下葬。
本是個很簡單的儀式,不過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出靈習俗,這裡簡單分享4個,不知大家都聽過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出靈這天,逝者家屬會在家的大門口立起一塊“避忌碑”,一般是男左女右,就是如果逝者是女性,就把名字和出生、去世的年月日,以及出殡日期寫在右邊,如果逝者是男性,則寫在左邊。
标注清楚避忌的事項,比如逝者生前交代的一些希望逝者忌諱的事情,都需要寫上去,寫清楚。
立好後,逝者的長者要跪下祭拜,身體需要背着棺木大的一頭,然後擡棺人們穩妥地把老人的棺木擡出靈棚,真正出靈,趕往墓地下葬。
立這個碑,個人覺得是為了讓家屬們記住逝者的信息,按時去祭祀逝者吧。
不過這個有點像我老家設立在逝者墳前的墓碑,隻是這邊是要等逝者去世三五年後,才能立碑,而非剛去世辦後事那幾天。
這個習俗主要是在晉中祁縣一帶比較流行,老人去世後,在出靈前,子女要進行一種名為摁“食壓缽”的習俗。
做法就是,找一個瓷罐來,往裡面放入一些菜肴或食物,來回摁舂,一直到裝滿瓷罐為止。
但上面還需要放一個大饅頭蓋住,再用一雙筷子豎着從上面穿進去,再把一些用蔬菜或水果汁染紅的粉絲盤在筷子上。
當地也把它叫做“下氣饅首”,需要和長明燈一起跟随棺材下葬。
這種習俗我個人是第一次見,不過想想,是逝者家屬對親人的一種不舍吧,擔心他去那邊沒吃的,才滿滿當當準備了一瓷罐吃的。
加上長明燈一起下葬,也是希望親人去那邊不用走漆黑的路,想想就覺得挺貼心挺溫馨的,不得不說想得很周到。
這個習俗主要是集中在山西五寨一帶,做法是在出靈時在棺木的大頭哪裡摔碎一個逝者生前用過的飯碗。
當地說,這是“斬殃殺祟,祛災除禍”!
有的地方則是要磕碎逝者生前用過的藥罐,是一種為家人祈願,保平安的方式。
老人年紀大了,大多身體都不太好,不是這疼就是那疼。
但以前農村醫療條件不發達,人們生病隻能看中醫,吃點中藥。
而吃中藥需要用藥罐子熬藥,因為熬藥的藥罐不能粘油,且味道較大,大多會特地買個陶瓷罐來當藥罐,專門用來熬藥,會伴随逝者很長一段時間。
而在逝者去世後,也要砸碎藥罐,因為以後都不需要熬藥了。
這些習俗和一些地方的摔瓦盆習俗有點類似,不過寓意不同。
摔盆一般是長子長孫等繼承人來操作,必須把瓦盆摔得粉碎才好,蘊意為“歲(碎)歲(碎)平平安”,所以如果摔不碎農村就覺得不好。
摔了瓦盆,八大金剛就要把靈柩,也就是棺材擡走,哀樂一奏,出殡正式開始。
就是因為都是在出殡前,且都是摔東西,所以才會感覺有點像。
摔盆習俗在一些城市裡還在盛行,不過有些不同的是,城裡是在遺體上靈車後才摔盆,而農村則是在火化當天摔,土葬的是在出靈時,就是快要把遺體擡出靈棚前。
這個習俗也是在江西五寨一帶比較盛行,不過是發生在棺木擡出靈棚後,需要把棺木放到事先已經綁好的架子上。
注意,農村很忌諱棺木落地,路上休息必須要有東西墊起來,棺木不能直接和地面接觸,否則落在哪裡,會被視為逝者喜歡這個地方,隻能就地下葬,這很不方便,也不符合農村看中的墓地風水。
有的地方是做個墊子随時帶着,有的地方則是用架子來代替。
江西一代,放棺材的架子有二龍杠、豆腐架、獨龍杠等形式,就是看起來做法是不同的,但作用大多相同,看各家的喜好。
放到架子上去後,需要轉圈,轉完一圈,都要灑酒祭奠一次,當地稱“澆奠”。
轉圈的過程就叫“繞棺”,繞好後,需要升棺起靈,打算真正上路,前往墓地。
這整一過程農村稱為“繞靈大起喪”,是江西五寨一代的一種非常具有當地特色的一種喪葬禮儀。
出靈和出殡的時間非常近,有的地方甚至把出靈和出殡視為一件事。
不過比較講究的地方就會把它分開進行,因為不同地區的習俗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所以這隻是分享不同地區的出靈習俗,大家當地有不同的禮儀也可以留言分享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